两个外国小伙来中国农村改建江边老宅

  凤凰房产   2016-11-20 02:02:16

有个江边百年老宅,因为两个外国人的改建,居然成为了当地的“明星”,看过了的人都称太像“老家”。

看过“老家”的人都这样描述的:去找这个“老家”的过程,就像寻觅世外桃源——那个地方不仅风景优美,还与世隔绝。

“老家”所在的村子不大,不足百户人家,村中至今没有通向外界的便捷公路,交通全部依靠漓江竹筏,先摆渡到彼岸的杨堤码头,再换乘车辆。

更有趣的地方是,这个村中老宅,是两个外国人翻新改建的。

主角Maarten(右) 与他的合伙人Eric。

谈起为什么要改建老宅,这得从四年前说起。

2012年,荷兰留学生Maarten来桂林旅游,他惊叹于这里山水的浑然天成,机缘巧合,探访了位于漓江精华段的浪石村。

村里的几处清代民居令他流连,并联想到“老家”这样一个有着浓厚乡土味道的中文单词。

他迅速做出了决定,改建这处古宅。

然而过程是异常艰辛的。Maarten和他的合伙人Eric,一个热衷于冥想的美国人,亲力亲为,艰难开始“老家”的改建。

因为交通不便,前期需要的所有建材,包括后来配置的各种家电,都要先运送到杨堤码头,再通过水路运到村里。

最初的清洁工作艰巨到难以想象。几十年的烟熏火燎让整个房间的焦油足有一厘米厚,他们不得不使用磨光机打掉焦油,里面的木头才显露出来。而这只是无数工作中的一项。

经过艰辛与操劳的六个月,他们完成了水电管线的铺设,翻新了房屋所有的外墙和地板,重新安装了门窗,将所有木头刷上桐油。新建了淋浴间、卫生间和厨房。

他们甚至把屋顶的所有瓦片拆下,一片片清洗后再重新铺好。

最初人们并不理解两个外国人为何要在这个偏僻贫穷的村庄租下一处破旧的老宅,但当看到老宅恢复面貌,大家理解了他们。

后来,Maarten和Eric也学会了和当地人打交道,村民都被他们团结了起来,每一天的辛苦劳动之后,他们会和大家一起坐在院子里休息打牌,其乐融融。

白日晴雨变幻,入夜满天星辰,空气寂静到不可思议。在这里,时间以它应有的节奏流逝,不会太快,也不会太慢。

偶尔起个大早,跟着当地人上山去喂山羊,或者翻过几个山头,走路到兴坪,再坐竹筏回来。

一天就做一件事,更多似乎不再应付得来。住进“老家”之中,才明白这不仅是一处宅院,设计者重塑了空间里的每一寸空气,它是时空交错中一个理想国。

人们说,通过房子,可以洞见设计者的灵魂;“老家”正是如此。

与只是保留古旧的外壳,内部全部替换为现代化的装修不同,“老家”在整个改建过程中,曾无数次在保留原貌和创造舒适性之间慎重抉择。

“老家”的改建是十分克制的,这源于Maarten最初的理念。

在整个改建过程中,他们要同时完成两件事,既要创造宜居性和舒适性,又要尽最大可能保留传统民居的形态。

因此如非必要,他们不愿做太多有违老宅原貌的改动,甚至在最初,因为Maarten的坚持,“老家”没有安装空调。

Maarten为当地所做出的另一个有趣改变是,老宅改造完成后,在运营的过程中,他有意无意地重塑了整个村庄的生态。

教村民学英语,雇佣村民帮忙并给佣金,把乡村介绍给更多的人等等,他们改变了乡村,也得到了村民的尊敬。

责编:田甜

来源:凤凰房产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