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16-11-14 17:31:34
胡雅婷的诗(十首)
胡雅庭,笔名胡雅婷,70后,湖南省宁乡县人。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武陵源作协会员。相继在《湖南日报》《长沙晚报》《今日女报》《国防时报》《湖南教育》《宁乡文学》《张家界文艺》《雪峰诗刊》《山峡诗刊》等报刊与杂志发表作品若干。已出版个人诗集《光阴纵使匆匆》。
诗语:坚持与诗站成明亮的颜色。
在塅溪边数云朵
严父很早的时候就管不住我了
我常偷来闲工,跑到塅溪边溜达
潭水清澈见底,将岸边的一切映得清亮
扔一块石头,鱼群散开
云朵挤了进来。一朵,二朵,七八朵……
她们模仿棉花一样的温暖
将我的心捕获
当我数到记不住数量的时候
远方的婚车将我拉走
云朵洁白而柔软的话语
替我守着家乡,守着潭水一样的我的心
月山三宝
◎红薯
故乡的仙台山,身披雾岚,丰茂苍莽
它脚下的土地最适合红薯生长
密印寺里,和尚种红薯
山下的人也种红薯
他们种下自己
在秋天收获沉甸甸、洁白的内核
在沸水中濯洗、涤烫成晶莹通透的红薯粉
◎剁辣椒
在月山,辣椒代替我表达秘而不语的爱
七星椒、五爪龙,是朝天椒中的极品
用它们做的剁辣椒,火辣劲道,一过不忘
不!我更愿意看到母亲在木盆里来来回回地剁
像是将生活中的不如意剁成美味
剁多久,泪水淌多久
而我只知道剁辣椒吃起来又辣又咸
吃着吃着,它们的咸盖过了我的辣
◎塅溪鱼
从局部来看,在月山,我是一尾鱼
在透明的长句子中游弋
塅溪河,让我任性地长出鳞甲,长出优美的弧线,
长出会飞的翅翼。按住波澜,从村口戏到村尾
重墙大山游来的石头道出一个秘密
塅溪河以外还有沩江,沩江之外还有洞庭湖
在一个春潮泛涌的夜晚
我用翅翼与剪尾背叛了塅溪鱼的名号
盛宴
这是独行时路过南方的一个夏夜
立在陌生的野外,万籁俱寂
鱼群游了进来。飞鱼高高在上
石斑鱼、金枪鱼威风凛凛
美丽的蝴蝶鱼扭动腰身
章鱼、乌贼与墨鱼紧跟其后
一枚鲍鱼缓缓加入
坚硬的外壳,洁白的肉身
当风奏响一支圆舞曲
它们便开始嬉戏、打闹、追逐,一直追到了天上
三家馆老人村的柿子红了
穿山越岭,才能抵达三家馆老人村
湘西的丛林,茂盛、厚重,略带诡异
霜降来了,树叶纷飞
小路尽头,一位老妪背着柴火
步伐蹒跚,从林子深处走出
身后的路,她用 “留守老人”的名号走了一生
不远处,木结构的房屋,风雨飘摇
屋前,柿子红了。我亲眼目睹柿子从高枝坠下
红色的柿子肉一瞬间炸开,涂了满地
老妪放下柴火,坐在那里喘气
在月山母校遇见
在月山母校,悬铃树挂满铃当
微风一吹,校园清音萦绕
石榴花。小鸟。一只篮球。场景历历在目
一个熟悉的身影走近
我喊了出来,才发现他应当没这么年轻
身高,身板与姿态,正是我之前老师的模样
没喊错,是王老师的儿子——王斌校长
一群孩子跑了过来,将他围住
有的说某某说脏话
有的说不想当学习组长
有的说家里没给餐费
还有的说……他们还没说完
悬铃树上的铃声响了
一群鸟儿拍着翅膀起了飞
雨水
此刻,雨水正浓
打湿了儿时爬过的围墙
围墙边,桃李都熟了
南瓜花,忘忧花一样的黄
雨水将它们淋得透湿
我也在其中,手中无伞
这稀薄的雨,可以下得更猛
我便可以划船回家
雨滴
比起珍珠,雨滴更透明
我有一颗,敢于给你
重叠,或者分拆
只能是更大的透明或更小的透明
这透明装下尘世与天空
最小的一颗装下月色
最大的一颗擦洗眼睛
立秋
我是来避暑的,城里的太阳火辣
我对母亲说
那就在家多住些日子。母亲说话时
门前的鸟儿叫得欢
就在这些日子里
看溪水日日回落
看鸡冠花由衰到败
看父母最执拗的脾气拗不过光阴的犀利
我盯着自己的影子
一片梧桐叶,刚微黄
匆匆掉到了影子上
恰好盖住我痛的那个部位
秋水
粼波无数
水草微澜
两只蜻蜓正在戏水
我寻着秋风的尾巴
绕进蝉声渐隐
丝瓜花垂在水面
芦苇扬起头
我将自己挤了进去
深浅刚好,温度正适
独木桥横在那里
白云渡了过去
清风渡了过去
我望着对岸,出奇地宁静
我只需像这秋水从容
恬淡地笑,欢喜地爱
你捧一掌,我便清澈见底
【点评】
陈惠芳:近年来,“宁乡诗群”崛起,成为湖南诗坛不可忽视的力量。沩楚大地再次显示雄厚的功底。在“宁乡诗群”中,胡雅婷的诗歌创作引人瞩目。她的足迹并不限于宁乡,她的视野较为宽广,决定了她的诗歌具备细腻的洞察力与柔美。从丘陵到高山,从河流到平原,一切生灵、一切梦想,皆能入诗。她的勤勉还表现在诗歌活动中。她一手携带诗歌,一手携带诗歌的助推器,以令人钦佩的热情组织诗会,将一大帮文朋诗友聚拢到温馨的诗歌氛围之中。她也由此获得了诗歌创作的新动力。我期待她接触面更广,从大自然与社会吸引更多的灵感,悟出更多、更好的诗歌。
评论作者:陈惠芳,1963年1月生于湖南省宁乡县流沙河。1980年考入湘潭大学中文系,开始文学创作,担任《旋梯》诗社社长。1984年大学毕业。现任《湖南日报》科教卫新闻部主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新乡土诗歌研究会主席。
1987年春,与江堤、彭国梁创立“新乡土诗派”,被称为“三驾马车”。1993年参加《诗刊》第11届“青春诗会”,1996年获第12届“湖南省青年文学奖”。已出版《重返家园》、《两栖人》等诗集,主编《新乡土诗派作品选》,并出版体育评论集《场外任意球》。
江星若:雅婷的诗,时常透出一股山歌的气息。山歌不是唱给某个人听的,也不是唱给某群人的,它是献给天和地的声音。它将声波从身躯里层层扩散直至无垠的远空,它又将在天地间行走的渺小落寞作为沉寂的回声返还给歌者。它在膨胀的苍穹和紧缩的拳头之间来回涤荡,它在自然与自我之间反复问答。它的余音则袅袅地落在云间月下,飘忽在枝叶、溪流、山路和苇丛之间,犹如散落的花瓣等着耳朵去拾掇。
在这几首近作里,作者时常化身为鱼或鸟,或二者皆备。这是一种往返穿梭的姿态。有时她从故乡眺望远方,要“用翅翼与剪尾背叛了塅溪鱼的名号”(《塅溪鱼》)有时她又从远方返回故乡,“看溪水日日回落\看鸡冠花由衰到败”(《立秋》)。二者成为她体内并立存在着的两个部分:
远方的婚车将我拉走
云朵洁白而柔软的话语
替我守着家乡,守着潭水一样的我的心
——《在塅溪边数云朵》
故乡和远方之间的距离,足以容纳一个人的一生,足以构成一片广阔的抒情空间,而诗人拥有一种温柔别致的笔调去填满这空间:“扔一块石头,鱼群散开\云朵挤了进来。一朵,二朵,七八朵……”(《在塅溪边数云朵》)这空间里有时弥漫的是月色,像那样翎羽的柔软、轻盈和透明,有时是棉花一样温暖的云朵,有时是盈盈秋水:“丝瓜花垂在水面\芦苇扬起头\我将自己挤了进去\深浅刚好,温度正适”(《秋水》),有时是雨滴:“重叠,或者分拆\只能是更大的透明或更小的透明\这透明装下尘世与天空”(《雨滴》)。诗人善于在远近、大小、过去和现在之间拉开间隙,并从这空隙中捕捉诗意的情怀。
评论作者:江星若,笔名方琢月,湖南宁乡人,1982年生,长沙市作协会员,曾在各类报刊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历史随笔等多篇,出版有杂文集《山的那一边》。现从事IT工作。
责编:李婷婷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