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了我的大弗兰!晚清时期学术界的湖南“四王”

  新湖南客户端   2016-11-03 10:11:22

晚清时期,湖南有个在学术界享有盛名的“四王”组合:王文清、王夫之、王闿运、王先谦。他们究竟做出了怎样的成就,获得了这样的声名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王文清:“望重乡国”的岳麓书院山长

王文清,字廷鉴,号九溪,宁乡人。他5岁发蒙,10岁能文,早年历任九溪卫学正、中书舍人、宗人府主事等职,参与修撰三《礼》、《律吕正义》,校勘《五代史》。后两次出任岳麓书院山长,多所建树,是岳麓书院最有声望的山长之一。《长沙府志》称他“文章德行,望重乡国者,咸为足下首屈一指。”

王文清第一次主持岳麓书院是1748年(乾隆十三年),当时长沙城中的城南书院生徒众多,而岳麓书院则呈现衰落景象 ,士生稀少。太守吕南村为此很忧虑,对正在修《长沙府志》的王文清说:“我守此郡,却不能复兴岳麓书院,吾不能见先人矣!”他把自己的俸薪捐出请王文清出任山长,王文清先是力辞,吕南村派人多次上汀恳请,他才到岳麓书院就任。就任后,王文清对书院各个方面加以整顿和建设,增加了书记院经费,添修了学生宿舍,加强了安全措施,再次修订了书院学规。在王文清的努力下,岳麓书院声誉再起,“读书士子争束行李渡江”。一时间岳麓山下又书声朗朗,人称“书院遂从此中兴矣”。两年后,王文清被朝廷召举经学,离开岳麓书院进京。1764年,湖南巡抚乔光烈又聘已77岁的王文清为岳麓书院山长。之后,王文清以年事已高多次请辞,而历届巡抚都再三挽留,直到85岁高龄才得以回归故里。以八十高龄掌教著名书院,为中国书院历史所仅有,由此一端也可见王文清学问人品与办学的成效。

王文清是教育家,更是著名学者。他记忆惊人,学识广博,三礼馆任职时,京师有“记不明,问文清”的传语。因此《东华录》赞他“博闻强记”。王文清一生治学以诂经考史为主,释辞诠义,爬梳源流,成就巨大,是乾嘉汉学的先驱。他的著述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撰写完成的著作共达55种,其中29部著作因卷帙浩繁而未能刊行付梓,其余20余部著述虽曾刊印问世,却因兵灾频频而大部分化为灰烬,致使他的毕生精力所萃未能传于后世。但仅从现今能见到的著作已能了解王文清学识的渊博与治学的严谨。他在《读史六法》中指出,读历史应“记事实”、“原治乱”、“考时势”、“取议论”、其大意是说研究历史必须一切从史实出发,不可杜撰;要在翔实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分析社会治与乱的原因,探究历史的发展趋势,并据此而提出自己的观点。王文清传世的诗集有《锄经余草》和《锄经续草》,共收诗2600余首,从中还表达了王文清对诗的内容,形式及社会效果等方面的论述。在思想内容方面,他主张“诗贵有气骨”。所谓气骨就是要刚介磊落,不随波媚俗;在形式技巧方面,他认为作律诗固然要按照固定的格式,但作古诗就可以自由放纵,不必太受束缚,诗的结尾处须特别着力,“不可苟且了局”;他还主张讲究诗的社会效果,“立言必关世教”,所以诗的立意必须忠厚,用词应该严肃。

由于王文清学术渊博,著作宏斗,授徒众多,所以在湖南学界威望很高。明清两代,湖湘学界有“四王”最受人推崇,“四王”即王夫之、王文清、王运、王先谦,王文清列身其中,人称“卓然为一代鸿濡”,评价“湖南自王夫之以学求闻天下,文清继起名与(同等)。”湖南巡抚陈宏谋还特地在他住宅前立“经学之乡”石碑,足见其声誉之高。

王夫之:通天人之故的哲学大家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他青年时期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夫之风骨嶙峋、气岸高标的一生,总体上是为梦想奋斗的一生。夫之一生,大体可以用“晓梦”“续梦”和“圆梦”三个关键词来概括。

青少年时期,夫之作的“晓梦”是以科考成名为旨归的学而优则仕之梦,渴望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能够为朝廷出力,为百姓主持正义。

他在长沙岳麓书院求学,与邝鹏升等组织“行社”,推崇学以致用,躬行实践。同时在衡州与好友管嗣裘、文子勇等组织“匡社”,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行为在匡时救世方面有所推进。夫之24岁时与长兄王介之、好友管嗣裘在武昌考中举人,他以《春秋》第一考中第五名,受到督学高世泰、考官欧阳霖、章旷等的器重。是年冬,王夫之赴京参加会试,途中得悉李自成农民军已席卷河南,攻克南阳,再围开封,打败明官军,明军决黄河堤灌农民军,竟使开封城淹没。“何事春寒欺晓梦,轻舟犹未渡江南”。王夫之的“进士梦”被风雷激荡的农民战争所浇灭。

中壮年时期,夫之以“续梦”抒写人生,渴望通过自己政治上个体性的抗清和投奔南明朝廷的斗争来达致反清复明的人生理想。

1644年,王夫之一家迁往南岳双髻峰下,筑茅屋,名“续梦庵”。续梦,即是续明王朝复兴之梦。1648年,王夫之与管嗣裘、夏汝弼等人在衡山方广寺起兵抗清。失败后,退居衡阳,曾三度赴南明朝廷,希图辅佐永历政权而能对反清复明事业有所作为。在南明朝廷,担任行人司行人一职,因弹劾权臣王化澄而被逮捕入狱,幸赖大顺农民军领袖高一功营救才免于一死。之后,逃往桂林。清兵逼桂林时,逃回衡阳。回衡后,誓不剃发,初寄居耐园,又逃避双髻峰之续梦庵。次年,再迁往地跨衡、祁、邵三县之交界处的耶姜山,“崎岖岭表,备尝险阻”。在流亡湘南的艰苦岁月里,王夫之或寄居荒山破庙中,或变姓名易衣冠为瑶人,借住在瑶民山洞中,颠沛流离。然而,他始终不忘反清复明的宏大志业,在晋宁山中为从游者阐扬《春秋》夷夏之防的民族大义,并靠捡拾烂账薄作稿纸撰写《周易外传》等著作。

晚年时期,王夫之隐居衡阳湘西草堂,以自己的苦读精思来圆中华文明复兴之梦。

1689年,夫之一个好朋友刘思肯到湘西草堂拜访他并为其画了一幅肖像画,夫之看后作了一首诗,“把镜相看认不来,问人云此是姜斋。归于朽后随人卜,梦未圆时莫浪猜”。夫之要圆的未圆之梦即是中华文明复兴之梦。这一“圆梦”支撑着他在湘西草堂几十年著书立说的艰难时日,也使得他有一种“残灯绝笔尚峥嵘”的精神风骨。为了从理论上探寻中华文明的复兴之道,晚年贫病交加的王夫之即使“腕不胜砚,指不胜笔”也是“力疾而纂注。”夫之一生,传世的著作共达95种,380余卷,共计字数800余万字,还有佚著计26种,尚待访求,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矗起了一座令后世叹为观止的丰碑。

王闿运:一介狂士自风流

王闿运(1833—1916),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又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著有《湘绮楼诗集、文集、日记》等。

其为人狂狷谐谑,轶闻甚多。但其门生众多,在教育事业上颇有成就。在经学、史学、文学等方面亦颇多成就。

终其一生,王闿运的留下的经学著作有《周易说》、《尚书笺》、《尚书大传补注》、《诗经补笺》、《礼经笺》、《周官笺》、《礼记笺》、《春秋例表》、《春秋公羊传笺》、《论语训》、《尔雅集解》等10余种,200多卷。著述之众,用力之深,影响之大,在近代罕见。

在史学方面,亦颇有撰述。他在同光年间主编和定稿的地方志有《桂阳州志》、《东安县志》、《衡阳县志》、《湘潭县志》等多钟。这些方志叙述翔实,文笔优美,其中的《山水篇》尤为精彩,描绘景物的风韵不减《水经注》。后人曾评价它们“敛雄才于方纪,纳万变于小篇”,认为“史裁之丽密”超出了同时代著名史家的著作。王闿运自认为最得意的史学著作是应曾国荃之请而写,反映湘军完整历史的《湘军志》。

王闿运还是一代诗文大家。民初汪国垣作《光宣诗坛总录》列他为诗坛头领,冠于一代诗人之首。王闿运幼年初学诗时就严守格律,矩步绳趋,不失尺寸,他作诗强调从拟古着手,五言长诗宗魏晋,七言长诗及近体诗兼宗盛唐,但并不单纯模拟古人,而是尽法古人之美,熔铸而出之”,能自成一家风格。他的诗作:于时事有关系者多。”《独行谣》、《圆明园词》等都是反映社会现状的鸿篇巨作,曾传涌一时,堪称史诗。

王闿运最成功的应算其教育事业。他长期从事教育,先后执教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阳船山书院和南昌江西大学堂,加上家中私授的弟子,学生达数千人,较著名的弟子有杨度、夏寿田、廖平、杨锐、刘光第、齐白石、张晃、杨庄等。王闿运一生居长沙的时间为多,因而他对长沙文化的发扬光大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

王先谦:名儒亦是实业家

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曾有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实业家等称号。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书院、城南书院院长。

王先谦博览古今图籍,研究各朝典章制度。治学重考据、校勘,荟集群言。除前述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外,还编有清《十朝东华录》、《续古文辞类纂》等。著有《汉书补注》、《水经注合笺》、《后汉书集解》、《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等。为文远追韩愈,又以桐城派阳湖派自许;其诗被称为“得杜之神,运苏之气”,“置之清代集中,挺然秀拔”。有《虚受堂诗文集》。

清代光绪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年-1888年),王先谦以国子监祭酒任江苏学政,在任政绩突出,为人称道,给江阴读书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

王先谦学识渊博,任职江苏学政后除按例举行岁、科考试,选拔人才外,在江阴做了一件在清代学术史上颇有影响的大事,即在创建仅三年的南菁书院内设立书局,奏准刊刻煌煌巨著《皇清经解续编》1430卷。如此巨大工程“首尾历时三载”方始告竣,由当时江阴的一流书坊“宝文堂”雇工百余人精心印刷。据说为刻印此书,单黄杨木片就用掉17362块。

《皇清经解续编》是继道光九年(1829年)著名学者阮元在两广总督任内于广州学海堂刊刻的《皇清经解》后的又一经学巨著,该书搜集训释儒家经典书籍111家,209种,其中很多是清代学者考订、训释的成果,从中可见清代经学之演变,并供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语言文字之参考。为刊刻此书,王先谦率先捐银一千两,在他的影响下,各级官员包括本省及他省士绅等都量力捐助,共计耗银16000多两。

此外,王先谦在江阴还刊刻了《南菁书院丛书》、《清嘉集》、《江左制义辑存》等书。而《皇清经解续编》自后均年年刻印,颁行全国,流传国内外,持续约半个世纪,直至1937年日寇入侵,全部木版化为灰烬为止。

王先谦勤于政事,办事效率极高。在历任学政中能把全部考卷均亲自过目的只有他王先谦一人。有资料说,他阅览文件和起稿均极敏捷。他在监考时端坐暖阁,收到试卷当即批阅,等到终场已把全部试卷过目一遍,入选的部分带回略加复检,即交书房上粉牌提复,所以每场均无积压。

王先谦在学术上崇拜曾国藩,承袭曾“融合汉宋”的主张,其先期著作如《续古文辞类纂》、《东华续录》、《荀子集解》、《合校水经注》等具有既重义理,又不轻视考据的特色,在湖南享有“名儒二王”之美称(王先谦、王闿运)。

在官场上他虽屡有建言,但一般认为其思想徘徊于洋务和保守之间。在江苏学政任内,曾因弹劾李莲英而获“直声”,但未被朝廷采纳,于是他在光绪十四年(1888年)任满交卸后即以生病为借口辞官,在家乡长沙筑居“葵园”,著述自娱,并主讲于思贤讲舍、城南与岳麓书院。

武昌起义(宣统三年,1911年)后改名遯,(意为逃避),迁居乡间,闭门埋首著书,并罗致文人从事古籍和历史文献的编校刊印工作。民国六年(1917年)去世,时年76岁。据统计,他一生刊校编著的史料达50余种,计3200余卷。

新湖南客户端独家整合

责编:朱晓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