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名将李燮和:“一身入四会”的著名辛亥革命党人

  娄底新闻网   2016-11-23 09:31:25

李燮和(资料图)

李燮和(1871-1927),字柱中,官名燮和,又名焱,谱名代均,号铁仙。娄底涟源市蓝田办事处人。首创革命团体黄汉会,后加入华兴会、光复会、同盟会,是“一身入四会”的著名辛亥革命党人,领导并参加了宝庆、长沙、萍浏澧、黄花岗起义。组织光复军,光复沪淞、攻宁援鄂。曾先后6次担任上海起义军临时总司令、光复军总司令、援鄂联军总司令、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长江水师总司令等职。他有“勋业振全球”的成功,是当之无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他在南洋时,卷入第二次倒孙风潮,在上海时,又与所谓“都督风波”有关,在北京,又被列名筹安会,因而又有“英雄负丹心”的过失。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政治历史人物。

年少露峥嵘

1873年11月16日,李燮和出生于安化县蓝田镇光明山李家村(今属涟源市蓝田办事处蓝郊李家村)一个经营茶叶的商人家庭。祖父李平梁“笃行好学”,才智超群;祖母曾氏“青年守志,艰苦备尝”;父亲李椿轩“器局宏深,才具开展,望隆山斗,泽遗乡间”;母亲谭氏“贤秀性慈,善好施与,教子义方,持家勤俭,和睦妯娌,人无闲言。”李燮和兄弟3人,其兄李崇如是清太学生,“风度端凝,性情诚笃,行必践实,不事声华”;其弟李云龙为辛亥革命时期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谋图反清大业,战功卓著。优良的家风传统和良好的成长氛围,为李燮和的为人处世、立志树业奠定了基础。

李燮和偕弟云龙在当地名师谭海珊、梁礼安门下接受启蒙教育。燮和“少负异禀,性渊默,躯仅中人,目炯炯有光”。童时受读,塾师为讲夷狄之有君,称引今皇帝以譬晓之,燮和瞠目若有所思,问之,笑日:“奈何使夷敌人君我中国?”塾师骇且呵之。“弱冠读《船山遗书》,慨然兴亡国之痛’’。“有为言革命者,燮和心醉其说,顾未知所从’’。燮和“幼有大志,痛汉族沦夷,力思光复,当膺请席,时灌输种族思想及新文化于青年脑中者极多。其时风气未开,闻者咋舌,然在热血男儿,则五体投地矣。”1898年,他和其弟云龙刻苦攻读,砥砺志节,互相支持,一同考中秀才。后游学长沙,1900年起“就读于求实书院,接触了维新、反清的言论,忿恨清政不纲,痛心外侮频仍,因而喜与会党和忧时志士交游”,结识了黄兴、刘揆一、禹之谟等人。1903年,李燮和应宝庆、酃县中学之聘,来此任教。此时,国内呈现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形势,李燮和的民主革命思想有了长足的发展,他借教书为掩护,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并暗中联络会党,为反清武装起义作准备。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便开始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实际斗争中去,从而开始了他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三湘举义兵

1904年夏,李燮和约集同志创立黄汉会。为什么称作“黄汉会”?“黄者黄帝,汉者汉人也,欲以苏国魂而振汉声,祖皇帝而耀前烈;以匹夫之愚,公任天下之责。…‘黄汉会”成立之初,仅得6人。不久,即“蔓延湘省,寝及赣西”。它成了黄兴、陈天华等人发起成立的华兴会的外围组织,以运动军队为主。李燮和也参加了华兴会,是华兴会的骨干分子,分任重要职务。

1905年,李燮和与谭人凤等人为响应黄兴、刘揆一、马福益等组织的长沙起义,多方联络召集贺金声余党,密谋在宝庆起事,进窥长沙。长沙起义事泄失败后,清吏严密缉查响应长沙起义会徒,李燮和以惊人的胆略,果敢的行动,“疾驰谒知府,畅言学堂所宜进行。知府唯唯不敢诘,事遂寝。”终于化险为夷,继续在宝庆中学潜伏下来,从事革命活动。后因“石头铺刘纲领所部失严,机遂泄,刘夫妇皆死,死者百余人。”李燮和孤掌难鸣,只好改道去长沙,另谋革命出路。

1906年春,李燮和来到长沙,任安化驻省师范学堂教员,他暗中接纳革命党人,图谋再举义于长沙。时任湖南巡抚庞鸿书派间谍暗中探知,檄按察使张鹤龄移营捕之。张鹤龄和罗仪陆暗中通报消息,李燮和幸运脱险。1906年6月间道赴上海,遇浙人陶成章,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结为莫逆。李应邀加入陶成章、章炳麟、蔡元培创立的光复会。后因清吏追捕太急,李燮和在国内难以立足,只好东渡日本避难。抵东京后,他“晤孙文、黄兴”,由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

1906年12月4日,萍浏醴起义爆发。这是由同盟会领导的一次带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起义。旅日同盟会闻讯,“莫不激昂慷慨,怒发冲冠,亟思飞渡内地,身临前敌,与虏拼命,每日到机关请命投军者甚众,稍有缓却,则多痛哭流泪,以为求死所而不可得,苦莫甚焉。”李燮和与谭人凤等人受命回国返湘响应起义。“及到省,事已消灭,无计可施。”他愤慨已极,乃潜入南京城内,谋刺两江总督端方,未能得手,间道走上海,清吏追捕益急,乃走香港,恰逢南洋荷属同志李天麟、曾连庆等人在港物色学校教员,李燮和就在香港办报的革命志士冯自由的介绍下,转赴南洋任教。

南洋坎坷路

1907年2月,李燮和来到新加坡,革命党人介绍他去爪哇三宝垅,任中华学校教员。9月到荷属爪哇属岛榜甲,先后在槟港中学和双溪、烈埠、启智学堂教书,深得侨胞信仰。他一边教华侨子女学汉语,一边宣传革命思想。他积极发展同盟会员,倡设报馆数所,大力筹集银款。南洋革命势力因此始盛。爪哇的华侨对孙中山的支持最大,这与李燮和的革命活动与积极筹款是分不开的。

李燮和在南洋从事革命活动期间,与榜甲槟港华侨林那能之女林亚华相识,两情缱绻,结为伉俪。林亚华热爱祖国,热爱同盟会领导的革命事业,对李燮和的革命活动极力支持,颇多赞助。

1907年至1909年底,在同盟会内部一部分会员因政见分歧先后掀起了两次倒孙风潮。

第一次因孙中山经济拮据,急需现款去南方发动起义,接受了日本政界的两笔赠款,引起了同盟会一些会员的怀疑和不满,章太炎“就大发其书呆子式的牢骚,摸不着头脑的大吵大闹。”在黄兴、刘揆一的调解下,第一次倒孙风潮很快得以平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08年9月,陶成章以“五省革命军决行团”的名义赴南洋筹款,陶虽辗转各地,但收效甚微,他认为是孙中山从中设法播弄之故,以此为契机,掀起了第二次倒孙风潮,李燮和自觉不自觉地卷入了第二次倒孙风潮。他与陶成章等起草“公函”散发上书同盟会东京总部,对孙中山颇多误会和指责,要求改选黄兴为总理。因黄兴、刘揆一等广大同盟会员的坚决抵制,第二次倒孙风潮不得不自行草草收场。

陶成章在倒孙风潮平息后,开始酝酿重建光复会的准备工作,他与李燮和反复商酌,并积极找章太炎磋商,1910年2月,光复会总部在日本东京成立,章太炎任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李燮和为南洋行总部执行委员,负南洋会务之总责。这使他在革命征途上走着坎坷而曲折的道路。

1910年11月13日,孙中山在槟榔屿召集黄兴、赵声、胡汉民等及南洋各埠代表,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决议在广州举义及先事筹款。李燮和受槟港同志委托,参加了此次会议。会后,他回槟港召集各埠同志,传达会议精神,动员华侨捐款,经过几个月努力,筹得17000余元交给黄兴。1911年2月,黄兴写信给李燮和,约在香港会商广州举义。李燮和毅然偕同陈方度、胡国梁、柳聘农等人到香港与黄会晤,并参加了广州黄花岗起义。这次起义失败后,李燮和在张通兴、夏寿华等人的掩护下,率同志脱险抵港。7月,潜归家乡兰田省亲,清吏缉捕甚急,复间道走汉口,顺江东下至上海,他按照黄兴“沪事如何进取,乞卓裁主持,不必远商”的指示,积极投身于光复上海的战斗。

沪宁建奇功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都市,光复上海是辛亥革命党人的普遍主张。李燮和也一直主张将发难地点放在上海。他由武昌来到上海,与王文庆、陆翰文、尹锐志、尹维俊等规划进行方略,一方面致电南洋分部接济军饷,另一方面募集敢死队,购买短枪火药,制造炸弹。同时,李燮和另辟蹊径,积极策动军警反正。当时,上海、吴淞各地防营将官,多湘人子弟。李燮和经过细心探访,终于查找到湖南湘乡人黄汉湘任吴淞巡官,两人一拍即合,相见恨晚。之后又联络了上海闸北巡逻队队官陈汉钦、驻沪巡防营管带章豹文、巡防水师营管带王楚雄、海巡盐捕营统领朱廷燎,他们都表示归顺革命军。通过革命党人的共同努力,上海革命力量大大超过了反革命力量,上海光复已势所必然。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11月3日下午4时起,李燮和指挥上海闸北和吴淞起义提前举行,闸北顺利光复,吴淞反正。4日凌晨在江南制造总局久攻不下,陈其美被俘的鏖战中,李燮和见危授命,率敢死队带头冲锋陷阵,终于把这最后一个反动堡垒攻克,救出了陈其美等人,上海胜利光复,诸军推李燮和权为临时总司令,移住江南制造局。

上海、吴淞的光复是辛亥革命的重要转折点,它奠定了辛亥革命成功的基础。李燮和作为江浙根据地的开创者之一,立下了汗马功劳,已成为上海各界公认的“起义之首领”,但陈其美采用恶劣手段夺取了沪督,甚至欲置李于死地。李燮和胸怀全局,不与陈其美争夺上海都督,从而避免了革命党人内部因都督风波而引起的内讧。他退避三舍,继续与同盟会以及各方革命志士协同作战,开府吴淞,组织光复军增援南京、援鄂北伐,扩大革命成果。

11月9日,李燮和接受黄汉湘邀请,率敢死队离开上海,径往吴淞。他看到吴淞大街小巷到处贴满“吴淞都督李”的告示,即亲自采取果断决策取消督号,改任吴淞军政分府水陆军总司令,兼“衔领吴淞分府事”,他又在原有敢死队的基础上,另外组建一支光复军,自任总司令。他采取了一系列革命措施,在政权建设上也颇有建树。如募捐筹饷,解决财政困难;肃清匪患,维护社会治安;编练军队,为增援南京和援鄂北伐作准备。由于他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有力支援了全国反清革命斗争。

武昌、上海及江浙两省光复后,上海中国同盟会中部总会的革命党人筹商攻取南京,经各方协商,议决组织江浙联军。李燮和派精锐部队参加江浙联军,并及时接济饷械银两。李燮和派遣的“黎天才所部勇冠诸军”,“一时有黎老虎之目”。黄兴电贺说:“光复金陵,实仗劲旅之力。”李燮和进驻南京后,被诸军推为“援鄂联军总司令”,从此,他又踏上了援鄂北伐的军旅之途。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李燮和坚决反对南北议和,他多次致函孙中山、黄兴等,力主北伐势在必行。他出任光复军总司令,归陆军部节制,整军经武,积极筹划北伐。1月23日,李燮和正式启用陆军部所颁发的“光复军北伐总司令关防”,并致函各报馆,请转各省都督、各军司令,表示“誓逐满虏,并剿袁贼”、“矢志北伐,保卫共和”的决心。2月5日,他发出北伐誓师词,拟魁日率领后队继行;2月7日又发布《光复军北伐檄文》,但不久清帝退位,孙中山辞职。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第二任临时大总统,李燮和的建议没能被孙黄采纳,北伐军事行动遂告中辍。

英雄抱恨去

南北议和告成后,为恪守光复会功成身退的宗旨,防止武人拥兵自雄,李燮和首倡解散军队之议,他带头将光复军北伐总司令部取消,3月6日他激流勇退,上书孙中山总统请求辞职,辞呈末尾有这样一段话:“自知无建设之力,乏经世之才,不足共裕新猷,赞扬治业,再四思维,惟有自请辞职,……得以劫灰余生,栖息田里,敢云挂冠,聊以藏拙。家住洞庭之滨,衡山之阳,有薄田二十顷,古籍千余卷。鸡黍桑麻,差足自给,枕书抱膝,颇能自娱。非避东海之滨,欲卧北牖之下”。孙中山批复照准,并高度评价李燮和“定倒悬之大局,推发之功人”,对他不居功自恃退隐林泉的高风亮节深为“嘉许。”

李燮和辞职不久,因长江上下游一带“匪徒潜伏”,而原有“水师散漫”,无法统一,陆军部又委任李燮和为长江水师总司令,以资镇慑。李燮和“一再力辞”,不允就职。黄兴则反复“劝驾”,再三恳留,李燮和为履行职责,亲临各省,实地调查,整顿水师。李燮和因“栖息田里”决心已定,旋即举黄汉湘自代,飘然归里。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车站被袁世凯所派特务行刺身亡。是时国民党人谋起兵讨袁,李燮和于是离乡赴宁沪,因好友杨度和章太炎专函相邀,加之弟李云龙和侄儿李刚均在北京陆军部供职,所以5月24日,他北上入京,想“消弭世难”。李燮和在京期间,洞悉袁世凯倒行逆施,根本无法劝其改恶从善,深悔为杨度、弟、侄所误。他处于袁世凯暗探监视的软禁状态下,失去行动自由,既入虎穴,身不由己,乃谢绝外事,杜门大隐,以看书、打牌、酗酒来排愁遣闷。此时,袁世凯授意杨度等人打着“学术团体”招牌,组织“筹安会”,公开鼓吹帝制,为袁世凯登基造舆论。杨度等人巧言怂恿,暗中欺骗,并以坐牢杀头相恫吓。李燮和作为一个“无足轻重的配角”,被绑上贼船,成了“筹安会”6个发起人中的一名。李燮和有口难言,无可奈何。在此期间,他极力资助生计陷于困境的章太炎,上书解救在狱待决的革命党人尹昌衡,秘密帮助蔡锷逃脱虎口。竭尽全力,帮助革命。

1916年6月6日,短命皇帝袁世凯忧惧而死,李燮和才得以彻底摆脱袁氏羁绊,完全恢复自由,他怀着愧疚的心情回自己的家乡蓝田镇光明山李园隐居下来,闭书谢客,读书自省。壮志未酬,尽付东流,晚误人言,深悔北上,为此曾亲撰对联自责:“北顾效三呼,渡河杀贼虚初愿;南来欠一死,列简蒙冤愤晚年。”为了解脱精神上的苦恼,加以远在南洋的岳父母思亲心切,1922年,李燮和携家眷重返荷属榜甲岛。旧地重游,勾起他对故友深切的怀念,辛酸的回忆,陶成章遭自己人的暗杀,更使他痛心疾首,痛苦不堪。在榜甲居住不到一年,他又只身回国,重返蓝田故里。从此,他一直在抑郁中度日,加以原本“抱病日久,气体过虚”,身体每况愈下,以至卧床不起。“4.12'’反革命政变,“马日事变”,“7.15'’反革命屠杀,这一系列的事件使李燮和百思不得其解,以至焦虑不安,夜不能寐,病情迅速恶化,遂于1927年8月16日病逝,终年54岁,葬于峡溪雷公塘新山之阳。一代英雄,魂归故里,长眠青山。

李燮和逝世后,由老革命党人以南京政府名义送的两幅挽联分别悬挂在灵堂大门和灵柩两侧,对他一生功过是非给予了中肯的论评。

其一是:“因排满而革命,因弭乱而筹安,勋业振全球,一生成败俱千古;如箕子之佯狂,如贾公之痛哭,英雄伤末路,苍天聩负丹心。”

其二是:“天下事非成即败,非败即成,想将军毕生功勋,成也可知,败也可知;大丈夫以歌当哭,以哭当歌,惟此老一生伟绩,歌也无穷,哭也无穷。”

1989年5月,湖南省涟源市政府决定,将李燮和墓地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刻文立碑。碑文对其毕生功业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其一生给予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责编:朱晓华

来源:娄底新闻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