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马蜂窝”做成产业

  掌上怀化   2016-10-09 11:21:06

333

(看着自己培育成功的“马蜂”窝,彭宏金心里美滋滋的。)

掌上怀化客户端讯(记者 李普兵)见过养蜜蜂的,没见过养“马蜂”的。怀化市民彭宏金,今年51岁,他不但要养“马蜂”,还要将“马蜂”产业化,做一个敢吃螃蟹的人。

把兴趣当成事业来

“像我这样一次性敢投入200万元养马峰的人,在国内可以说是第一人。” 彭宏金语出惊人,从他的谈吐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干事果敢的人。

掏“马蜂窝“,是不少农村孩子的儿时记忆。因为彭宏金从小酷爱掏马蜂窝,所以,现如今的他,回忆起此事,依旧记忆清晰。

“我从小个就喜欢捅马蜂窝,天天掏,有时拿个竹竿子在树上面掏,慢慢地搞,慢慢地想,慢慢地研究,去琢磨它。” 彭宏金说,因为小时候爱刺激,爱冒险,所以,他打小就是个顽皮小子。那么,现年50岁的彭宏金为什么突然间打起了“马蜂”的主意了。

彭宏金说,现在蜂蛹的市场价是100元斤,一窝“马蜂”重达30至70斤,经济利率相当可观。

10月3日,记者随着彭宏金一起来到了他的养蜂基地,中坡后山的湖南怀化金东胡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彭宏金介绍:这个地方的阳光好,空气好,山形好,山不是很高,是养胡峰的好地方。一开始找蜂源的时候,他跑遍了怀化、贵州、云南、湖北等地区,专门去山上寻找胡峰。看到树上有蜂蛹,便爬上树摘取下来,寻蜂途中,被蜂子叮咬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直到现在,他的手臂,腿部都还留有蜂子叮咬的伤痕。

经过一步步摸索,一步步探究,彭宏金甚至会摸摸这些胡峰,没有一点惧怕,反而是满足和欣喜。

从开始到现在,彭宏金渐渐摸索出一套完整的科学寒风技术发展路线。涵盖了选地,制作大棚,湿度,温度,节气,空气环境,水源,以及筑巢材料,哺育等综合性的培养技术。

将“马蜂”事业不断推广

彭宏金的养蜂事业从一开始的艰难,到现在的渐成气候,跟他的吃苦耐劳和一起钻研密不可分。当然,彭宏金并不会满足于当前,除了养蜂,他还干了其他“带劲儿”的事情。

有了技术,也有了产业化经营,彭宏金看着身边的弟兄,这个跟着他一起干了二十多年的尹文海,从一开始的家境贫寒,到现在加入养蜂,家境渐渐有些好转,彭宏金突然间看到了养马蜂不仅给自己,还给其他人带来的好处。

彭宏金说,从小的时候,我们很困难,后来发现蜂蛹很受市场欢迎,经过我多年的研究,发现养马蜂,可以带动周边的贫困户,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经济效益,马蜂的经济价值比较高,一窝蜂给农民创造的收益就是几千,养个十窝蜂就几万,养一百窝蜂就上几十万,同时还可以保护森林,它专门吃树上的害虫,农民也致富了,包括我自己也创收点利益。

于是,凭着自己的想法,彭宏金创办了“湖南怀化金东胡峰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可实现一对一技术培训教导服务。到今天,彭宏金的学生遍布云南、湖北、四川、广西等地。

如今,彭宏金的事业正在一步步扩大,明年他将培育5000窝“马蜂”。他希望,通过养蜂这项事业,不仅富裕自己,也能惠及更多的养蜂人。同时,能有更多的人有机会品尝到蜂蛹这道独特的美食。

时下,正值各种野生蜂子繁殖旺季,种类有葫芦蜂、黑土甲、黄土甲、七里蜂等。其中,最常见的是葫芦蜂(这些被本地人统称马蜂)。这些野生蜂多做蜂巢于树上或灌木丛中或地面洞穴里。在彭宏金养殖基地上,记者大开眼界。

在养殖基地里,彭宏金下厨用蜂蛹招待来客,烹制前,先将蜂蛹从蜂巢中取出,捡去杂质,用清水漂洗一遍,滤干,倒入油烧至七八成熟的油锅内,用文火把蜂蛹煎至金黄色时,加入少许食盐,便装盘供食。

责编:廖慧文

来源:掌上怀化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