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坛|孙施文: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历史与未来

  国匠城论坛   2016-09-29 10:59:42

9月末,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沈阳新世界博览馆召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孙施文教授的大会报告以“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历史与未来”为题全面梳理了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历史,并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孙施文)

孙施文教授指出,就整个规划行业和领域而言,规划学科相对来讲是非常小的一部分,但是学科的发展本身是规划行业发展的基础。它是研究学科形成和发展过程的学问。本报告中涉及学科史的部分基于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承接的中国科协研究课题《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史》的部分研究成果。



中国城乡规划学科构建的本土文化背景与知识传统

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大的阶段可以划分为学科前、学科形成和学科演进三个阶段。

学科是西方的概念,是由西学东渐带来中国的。但是中国古代素有“学在官府”、“学术专守”的传统,也就是“官学”,这是跟我们整个政府管理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科的方式。

过去没有城市化这个词,也没有专门的职业,现在城市规划所做城市选址、功能布局等工作,在中国传统当中分布在六部,不限于政府的管理、管制,是“统治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发现其知识主要涉及礼制、堪舆学、社会组织与管理方式、营城制度等四个方面。


中国城乡规划学科的形成

随着西学东渐的过程,西方规划学科知识逐渐传入,1920年代以前主要是分散传入。在这个阶段以道路、市政工程为主的土木工程、学科建制、教师和工程师为主。其次是当时的市政学,主要通过社会文献传播起来的,主要参与的是社会活动家和官员,他们配合市政从日本把西方的传播过来,这些传播进来以后,到了20年代中期和末期,由各级政府制定,开始形成了一系列的城市规划,包括广州、武汉、南京、上海等城市的“都市计划”实践。

1930-1940年代是西方规划学科知识初步整合的阶段。这个时期一系列的城市规划课程在建筑学领域普遍化。比如1937年天津工商学院建筑工程系课程中出现城市规划设计课程。同时建筑学领域和建筑学背景学者的规划(译)著开始大量出现,比如英国T.Adams的《现代都市计划》(1929)、法国柯布西埃《明日之城市》(1936)中文版。

在抗战开始后出现了有关城市发展和规划的自主研究,如卢毓骏《防空城市计划与研究》(1939),成为国民政府《都市营建计划纲要》(1940)中城市分散布局的基础。 这个阶段非常重要的就是1939年国民政府颁布的、第一次作为法的形式出现的《都市计划法》,初步廓定了实践、学科领域和社会认识。这个时期各类社会团体(中国建筑师学会、中国乡村建设学会、中国市政问题研究会)集聚了一批专业人士。《市政评论》杂志(1933-1949)三分之一文章与规划直接相关。

梁思成、鲍鼎、赵祖康、朱皆平等参与的“国父实业计划研究会”1943年发表《国父实业计划研究报告》,提出了“全国都市建设问题研究大纲”、“全国城市建设方案”、“国都问题研究之初步结论”等专题。

(湖南大学本科生的毕业论文)


抗战以后,在建筑学的院校当中出现了规划的专门化,一些教授、学生把城市规划作为主要研究方向。我们能够发现的最早的本科生的学术论文,就是以中国城市规划发展为主的。而战后大城市规划的水平已可比肩西方同时代著名规划,比如大上海都市计划和武汉区域规划。

1950年代苏联模式把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相分离,把规划作为一个实施计划的手段,轻生活、重生产,在国民经济计划里面把工厂选址、工业的发展作主线,主要的生活内容交给城市规划。受苏联影响,我们学科的布局发生了变化,有关于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经济分布、城市选址的内容放在了国民经济计划学和生产力布局学中。

1956年中国城市规划学科正式成立。其标志就是城市规划专业正式招生、中国建筑学会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成立和1957年《城市建设资料汇编》的创刊,让城市规划的研究成果有了发表的地方。


中国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演进

1957年到1985年是中国城乡规划学科领域扩展的阶段,总体来讲经历了初期完善、重要转折和快速推进的三个阶段。

(上海城市总体规划草图1959.11)

第一个阶段是初期完善阶段。这个阶段我们更注重功能布局以及道路网功能,同时城市建设动因已经发生了变化,主要的卫星城市的建设更注重在工业的发展,这个时期就出现了为生活而建、为科技而建、不一定是纯粹为工业而建的卫星城市。

从建设规划到发展规划转型,比如人民公社规划,把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结合在了一起。1961年,统编教材《城乡规划》出版,奠定了规划学科的基本框架,对我们后来的学科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1961年,统编教材《城乡规划》出版,奠定了规划学科的基本框架)


70年代、80年代学科发展经历了重要的转变,对后来的影响巨大。这个时期生产、经济、地理学科结合进了城乡规划学科,将国民经济计划学、生产力布局学与建筑学、工程学统一到同一个领域,为建设规划向发展规划的转变奠定了基础,强化了对城市、区域的研究,同时也对规划学科和其他学科的融合起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而专业核心课程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规划教程体系,其中工程性的内容得到强化。核心课程包括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建设史、城市道路与交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城市给水排水等等。这个时期学科得以快速拓展,城乡规划制度和工作得到恢复。很多国外的学者把西方的规划传过来,对学科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86年到2000年是中国城乡规划学科领域和知识结构的重构的阶段,之前的发展是在原有的历史框架、整体制度框架里面的发展。

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国家政府、国家治理的变化对城乡规划起了很大的作用。这个时期我们的规划类型有所创新,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是中国的创造。西方只有城镇体系的研究,没有城镇体系的规划。而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基于现实的保护机制,是未来导向的。

这个时期学科与规划实践相结合得以拓展转型与重构。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科的建设、专业指导委员会、评估委员会,包括学会得到了发展,城市规划的院校也有所增加,类型越来越多,学科建制得以逐步完善。 2000年以后,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得以提升与成熟。这个时期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中国规划学科发展得到了世界的认同,与世界规划学科全面对接,国际学科研究热点成为中国规划研究的重点。这也带动了规划院校在国际规划专业教育活动中的参与。

同时,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在基本形成的学科体系基础上,与规划实践相结合,吸收了学科和国外最新发展动态,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知识领域,不断充实,同时各学科领域之间形成互动,相互促进。 2011年城乡规划一级学科正式确立。二级学科包括城乡与区域规划理论和方法、城乡规划与设计、城乡规划技术科学、社区与住房规划、城乡历史遗产保护规划、城乡规划管理等。


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历史总结与展望

孙施文教授指出,从这60年来发展的过程来看,城市规划这个专业学科的发展有以下6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中国城乡规划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实践及其需要密切相关,在发展过程中路径依赖明显。

第二个特征是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国外为参照并不断引入其知识结构为基础,这个当中有很多的变化,各个国家规划不一样,重点不一样,有选择地学习。

第三个特征是学科发展的实用性导向明确,学理基础及相关研究薄弱。

第四个特征是学科及其知识体系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复合,再到内部分化的重新集结。

第五个特征是学科发展的知识基础和重点呈现从建构和设计到研究,再到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个跟各个国家发展脉络都一样,我们还填入了更多的东西,只有更好的去引导,后面会发展的更好。 第六个特征是知识体系和结构中的各类知识的融贯性较弱,拼贴特征明显。


中国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努力方向

孙施文教授指出,首先,规划是应用性学科,学科的学理基础应当是针对问题的知识运用,融贯各类知识付诸行动是关键。城市规划本身不是重复其他学科,所以未来我们要把不同学科的知识融贯在城市规划学科当中,这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就发展方向而言,世界各国城乡规划体制不同,学科体系也各不相同,任何的借鉴和学习应当转换与整合。所以我们学习过程当中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不管是实践的经验还是学科的经验,都必须要针对我们实际的需要,把相关联的先进经验、先进知识重新整理。

第三,知识生产是学科发展的关键,中国问题、中国话语应明辨,普遍的学理逻辑和学术规范须遵守。这个当中要清楚概念怎么区分。

比如城市的概念,城市和市不一样,城市是带属性的,市是个行政,在说一个市的时候,我们中国的概念和西方的概念也不一样。而规划的概念,涵盖建设规划、发展规划和开发控制。我们的建设规划类似于建筑设计当中的总图,只是把总图从单体扩展到城市。发展规划是基于未来预测、发展的谋划与安排。开发控制是基于现实利益的土地和空间使用管制。

这三种类型我们一直想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但是很困难。

第四,规划学科的知识和成果输出(学科间、国家间)应当加强。这是规划学科提升和发展的基础工作,通过输出才有可能做提升。

第五,城市研究很重要,规划研究是根本,要重视规划原理、制度建设、空间效应等的研究。规划研究要把不同的知识跟制度结合在一起,研究怎么综合运用,探讨城市问题,而不是探讨怎么解决问题。要研究规划原理和制度建设、各种类型的建筑及其产生的空间效益,而不是研究产业结构本身,产业结构是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我们要研究产业造成的影响。 最后,要强化规划实施评价的研究。这是规划内容、方法、研究、实施、制度等知识内容发展的重要途径。规划的理论、方法和内容要通过实施才能看到结果,才能发现哪些是我们要的,哪些是不要的,哪些是需要调整的,这非常重要。




责编:王铭俊

来源:国匠城论坛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