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在线新闻网 2016-09-12 13:57:39
之前,湘潭在线新闻网用4期图文,带大家了解了湘潭的部分历史文化。
今天,小编带大家一起走湘潭最有名望的四大家庭!
湘潭自古有“小南京”和“金湘潭”之称,在这片繁华的土地上自然会孕育出不少有名望的家族,我们就来说说近代时期湘潭最有名望的四大家族吧!
湘潭黎氏
说起湘潭黎氏家族,湘潭很多老人应该都会知道。一百年前,八个黎氏少年从这里走出来,在学术、音乐、科学、教育等领域各领风骚,被誉为“黎氏八骏”。
黎氏八骏分别为:黎锦熙、黎锦晖、黎锦耀、黎锦纾、黎锦炯、黎锦明、黎锦光、黎锦扬。
黎氏八兄弟合影,右边第一个为黎锦扬。(资料图)
“黎氏八骏”让潭黎氏成为近代湖南最耀眼的家族之一。他们随着中国近百年历史起落。这个“一半都选择了文艺”的家族,留给后辈们的家训却是,不要碰文艺,去搞点技术。
黎家一开始受封建礼教教育,后来受维新思想影响接受了新文化。祖父黎培銮、祖母黄赓在家乡办新学,叫做“长塘杉溪学校”,用来培养黎氏子女,算是书香门第。
有人说,黎家家训是“不做官不经商”,后来证实没有这样的明文规定,黎家家风比较自由,不会约束子女的发展。
第一个提出离家要出去闯荡的是黎家老大黎锦熙,他不愿自己的兄弟姐妹再做乡巴佬,决定把他们带到北京去读书,因为家族选择的自由,兄弟们都走了不同的路,但是大部分都选择了文艺。
新中国成立以后,黎锦晖成了被批判的“黄色音乐”和“靡靡之音”的代表人物。“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江青整的很厉害。1967年,江青说黎锦晖吹捧的人性是修正主义。当时红色娘子军的《万泉河》很好听,播出以后,江青说这个作品的作者是谁,怎么有黎锦晖的味道,马上叫停,把作者吓得不得了,只好马上改。可以说,那个时候凡是沾上黎锦晖味道的作品就是靡靡之音。冬天的时候,上海很冷,因为没买到煤饼取暖,导致黎锦晖肺气肿复发,第二条在医院就去世了。中国流行音乐之父就这么憋屈而无助地去世了,在现在看来这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在文革时期,其他的兄弟们都遭受到了不同的打压和破坏。写过无产阶级小说的黎锦明,被关牛棚。红卫兵去老大黎锦熙家里的时候,他靠着毛泽东的六封信放在桌子上,那些红卫兵一看是毛泽东的老师才放过了他,但是还是把他的一万多册的书籍全部带走了。要知道他可是中国的注音字母之父啊,毛泽东都曾经给他写过文稿。
黎锦炯也被打成了走资派。而黎锦光更是憋屈无望得一直被命令打扫厕所,这简直是对文人的侮辱。
黎锦扬在美国,算是逃过一劫,他那时候凭借《花鼓歌》改编的音乐剧,拿了奥斯卡奖(获奥斯卡奖提名,编者注),《参考消息》对此还发了文章,说黎锦扬的《花鼓歌》是对抗毛主席的农民运动,因此一直被禁止来大陆。
时至今日,留在湖南湘潭的黎氏家族的人也少了,更多的是飞向了更加广阔的天空,但是后人中黎家人很少搞艺术了,不知道这是对前人的致敬还是对曾经的阴影。
湘潭曾家
曾家作为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一代理学名儒。曾国藩终生注重家庭教育,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依据,独创一套家教理论和方法。他强调持家教子,修身立志,对长辈悉心问候,对同辈劝诫勉励,对子孙严格鞭策,不厌其烦,而且注重以身垂范。其严谨的家风使得家族后裔人才辈出,在学术、科技、文化等领域很有成就,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罕见的现象,构成了一种特有的家族文化,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典型代表。
在曾国藩之前,曾家就是一个比较有名望的家族了,曾家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了曾国潘这代已经发展到了顶峰,成为了湘潭、湖南乃至中国的名门望族,《曾国潘家书》就是现在中学生的必读课外书,可见他的精神和作风是多么受人推崇。
在曾国潘的教导下,他的后代都取得了比较好的发展,曾家也得以在他的这种家族精神督促下稳步向上,延绵后嗣。
湘潭周家
晚清军政重臣左宗棠,战功赫赫,位列极品,赢得“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美誉。
左宗棠大器晚成与一位恭端贤良的好女人——清末才女周诒端的鼎力相助分不开,而这位才女就是出自湘潭周家。
周氏家族在湘潭其他四大家族中是历史比较源远流长的一个家族。《湘潭县志》对方上周氏一门如此评价:“方上周氏,世称儒门也”,并在县志人物列传中对方上周氏的众多族人单独作传,详述其品行经历。《湘潭县志》的主编是清国学大师王闿运,作为齐白石、杨度等人的老师,一生恃才傲物、放荡不羁,对晚期重臣曾国藩家族的评价尚且一般,却对方上周氏的评价颇高,可见周氏家族是多么得受人尊重。
作为明朝“湘潭六周”之一的周之命后裔。周家在湘潭的大院子名叫“桂在堂”,三进五开,占地十余亩。大门口竖立一块大青石,皇帝御笔钦书碑文曰:“皇清荣禄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周公千岩之神道”。凡来“桂在堂”的文官武将,都落轿下马,叩首而拜。周家更是书香门第,诗书之家,男女同辉,满门文采。
现在的周家虽然不再是曾经的名门望族,但还是恪守着:创业恩先哲,守成在后贤,谟猷贻奕叶,科第庆绵聊的祖训。
湘潭王家
湘潭的王家可能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家族,因为他不仅是当时湘潭地区的首富,而且和曾国潘家族有着世代交好的关系,这可谓是有钱有势。王家的发家之势就是靠的曾家这股东风。
王家当时的族长是王黻臣 ,王黻臣的叔祖母曾国兰,是曾国藩的长姐,所以王黻臣是曾国藩的表兄弟。清同治年间,曾国藩兄弟镇压太平天国,“打开南京进洋财”,王家随同曾家发了财,不仅在乡里广置田宇,而且先后在湘潭、株洲、汉口开设钱铺业和当铺业,成为湘中巨富。
王黻臣深知要想守住这份家族企业必须要强化家族的文化底蕴,他积极学习曾国潘家族的仁义道德教条,这种勤能补拙的方法也对王家后代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王黻臣的儿子王廷钧,后来忠厚贤良成为清廷兵部侍郎,清朝武官正二品。这也是王家发展的一个巅峰,成为名门望族的一个转折点。
而且当时王家是辛亥女侠-秋瑾的夫家,其父秋信候任湘乡县督销总办时,将秋瑾许配王廷钧为妻。
但是心怀天下的秋瑾,面对当时满清政府的黑暗并不妥协,积极投身革命。这也有了后来秋瑾借带两岁女儿出门看戏之机,悄悄地将一张给夫婿的纸条留在女儿的衣服口袋后,将女儿留在现在望衡亭处的戏台便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的美谈。
现在的湘潭王家很难看到昔日的风采,也只能在历史的长河中谈谈他曾经的传奇。
这四大家族,多多少少是以凄凉沧桑的处境结局。但是历史更迭,改朝换代都是常有的事情,更何况是一个家族。一个家族如果希望源远流长地延绵下去,就必须要有一种优秀的精神族规来时刻影响着族人,坚持一种信仰,让族人时刻保持着居安思危的思想。
责编:刘颖
来源:湘潭在线新闻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