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上海丨上海古往今来为何充满活力

  解放日报   2016-08-09 15:28:37

研究上海史,绕不开上海人。要考虑古代的、近代的、今天的上海人,有没有关联?我多年研究上海史,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心头,想要解决。1843年以后,中国一共开了五个通商口岸——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这五个通商口岸,为什么上海到后来发展得最为迅速、明显?这有没有什么道理?第二个问题,我们在研究上海史的时候,都会涉及到一个人,上海的先贤徐光启。徐光启在明代的时候,对待西方文化、传教士非常开明、大气、睿智,和其他地方的官绅表现得很不一样。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背后有什么样的原因?

事实上,变和不变是有关联的,有变的东西,也有内在不变的东西。我的研究结论是,上海人发生过四次重大的变化:第一次,宋元时期,具体标志是上海建镇之后,特别是建县以后,上海人和以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次,开埠以后,上海很快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今天还能看到那时的痕迹,如外滩、南京路、淮海路等。第三次变化是计划经济时代,建国以后的上海在很多地方都和之前发生了变化。第四次变化是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2年以来,上海城市变化那么大,上海人的文化素质、文明礼仪也都发生了很大改变。


宋朝以后不再“刚强凶悍”

第一次变化,是宋元时期的变化与影响。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人口增多,移民沃土;第二,盐棉兴旺,商业发达;第三,海运行家,港口优越;第四,文化发展,民风趋文。上海地区最早是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建制华亭县,县政府所在地就是现在的松江区。发展了差不多五百年时间,到了南宋咸淳年间,上海才开始建镇,到元代的时候,上海才开始建县。

上海建县的时候,人口主要集中在松江、青浦这些地方。后来随着土地的扩大,人口不断向东边移动,港口、土地也在不断变化。唐朝,在华亭县建立的时候,大概有10万人左右。到了宋代建镇的时候,包括华亭的范围,还有嘉定这个地方,已经有120万人。随着上海土地的扩大,人口不断增多。

可能有人会问,在上海地区建县之前,上海人是什么样子呢?那个时候,没有单独的资料记载上海人的生存状态。当时的华亭,属于吴郡,和苏州属于一个地域系统。我们可以通过看那时苏州人的特点,了解一点上海人的真实面貌。其时,苏州人非常刚强凶悍。上海人都知道,松江有陆机、陆云,其实他们不光会写文章,也是很能打仗的人。

到了宋代以后,南方人包括上海人变化了,变得文雅,不打架了,好读书了,文化比较发达。为什么发生这个变化?第一,原来的水患变成水利,比较适合人生存了。第二,从华亭县建立到上海建县,五百多年的时间,上海地区一直是非常和平的,没有发生过太大的战争。唐朝有安史之乱,五代也打得很厉害,宋、元也打了很多战役,但很幸运的是,上海地区五百年左右没什么战争。同时,北方人口因为战乱不断南移。古代上海史上,很多世家大族,如董其昌家族、徐光启家族等,大体上是南宋时期从河南到杭州迁徙过程当中半途落户于此的。这些有文化的世家大族与本地人不断融合,尤其是文化上的融合,非常紧密。所以,上海社会对外来人的宽容,是有历史传统的。

宋朝很重视发展经济。南宋鼓励松江一带发展经济,可以开发海滩,在一段时间里免征赋税。移民来了后,带来劳动力红利和文化红利,所以上海发展得很快。其中有两个行业发展最快,一个是盐,一个是棉花。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二者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

上海建县,还有一个海运的原因。元灭宋后,南方的粮食送往元大都,上海是重要的运粮枢纽,海上交通要道地位逐渐显现。解决海上通道的两个人,都是上海人。一个是朱清,崇明人;一个是张瑄,浦东高桥人。由于他们精通航海航运技术,上海的海运事业蓬勃发展起来。

明朝朱元璋以后,海上政策有一个根本性改变,开始禁止私人出海、外贸,这对上海影响很大。但上海毕竟有了几百年的开放历史,没有完全丧失曾经的历史与文化传统。比如,陆楫是浦东人,陆家嘴这个地方就是陆楫他们住的地方。陆楫的出生年代比徐光启早,他提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于刺激生产是否有好处,一个是奢侈性消费是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是很了不起的。陆楫还写了《华夷辩》,提出区分华夷的标准是看文化程度的高低。这在当时都是破天荒的观点。这些都说明上海的文化传统是开明的。


开埠以来“一点都不排外”

上海人的第二次变化,是发生在鸦片战争之后。上海在开埠之后,不到十年,贸易量就超过广州、福州、厦门、宁波。原因在哪里?从文化心理上说,就是上海人具有比较开放的传统。开埠以后的上海,觉得跟外国人做生意,和跟外地人做生意,没什么区别。

另外,上海开埠的时候,城市人口大概20多万人,在全国比较大的城市当中排名十二。1915年,超过200万人。到了1949年,更是超过546万,成为世界第五大城市、中国特大城市。这些人口当然百分之八十五以上,都是移民过来的。这个时候,城市人口结构变化很大,一个是国内的移民,江苏、浙江、广东、安徽、山东的都很多。还有一个是国际移民,来自58个国家和地区,外国人的比例比今天还要高。

那个时候的上海,提到人口结构,必须提一个词——同乡会。晚清的时候,上海有56个会馆;到民国时期,有256个。一个人不守规矩,巡捕要问你是什么地方人,不是要送你回去,而是要找同乡会首领,给你做规矩。所以,每个地方抱成团,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上海就变得很多元。越是多元的东西,就越有利于促进城市文化繁荣,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

当然,这时的移民到上海,和前面说的宋元时期有很大的不同。那个时候,是缓慢的过程。而近代上海,只有一百多年时间。短时间内,有那么多人到上海来,很多人是因为灾荒,有的人则要谋求发展。这形成了上海移民的特质,我总结成六个特质,互相都有关系:一是人口年轻,男性为多;二是不安现状,勇于竞争;三是重视能力,淡化背景;四是重视学习,信息灵捷;五是文化多元,气度宽容;六是双重认同,自我批判。

举个例子,中共一大开会的时候,你看全国各地的代表过来,毛泽东代表湖南,王尽美代表山东;上海的两个代表是李达和李汉俊,一个是湖南人,一个是湖北人,这两个人到上海都不超过三年。

辛亥革命时期,山东人搞山东革命,湖南人搞湖南革命,每个地方都没有例外,但在上海搞革命的都不是上海人。上海人没有人认为他们不能在上海搞革命,因为上海是天下人的上海,是全国人的上海。可见,那个时候上海一点都不排外。


辩证地看“怨气和傲气”

第三次变化,1949年以后,新上海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一个,城市特性变化。原来是商业为主、工业为次,后来发展了工业。第二个,区域扩大。中央批准从江苏、浙江划进十个县,松江、青浦、上海、嘉定、宝山、川沙、金山、奉贤、南汇、崇明都是1958年划进来的,否则上海就是现在内环线里面一点点的地方。

那时,中央有一句口号: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上海在全国的地位非常不一样。所以,上海变化很大,贡献很大。特别是输送人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时候,全国一共有前苏联援助的156个项目,没有一个放在上海,但技术人才还是要上海来输出。所以,上海人才支援内地,支援了100多万人,这是上海对全国巨大的贡献。

话说回来,中央对上海的定位,和上海本来的传统也有关系,因为上海有良好的基础。后来,上海的城市户口含金量也是不一样了。在全国,上海户口、北京户口是最值钱的。因为计划经济时代,城市和农村有“剪刀差”,国家资源向城市倾斜。上海人以前说“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就是类似历史原因造成的。

历史上,上海对全国的支援很大。上海以全国1/1500的土地、1/100的人口,提供了1/10的工业产值、1/6的财政收入。在民生层面,老百姓感觉最实在。那个时候,如果外地人能买到上海的一辆永久牌、凤凰牌自行车,就好比现在买一辆宝马轿车,神气多了!外地的小姑娘出嫁,如果有蝴蝶牌的缝纫机,那是了不得的光彩。外地人到上海来买肥皂、大白兔奶糖、白砂糖,一袋袋背回家送人。

但上海也有自己的问题,工业发展起来,人口集聚,于是交通问题有了,污染问题有了,住房问题有了。上海人在心里觉得自己很能干,对国家贡献也确实大,可回到家一看自己的住房问题、交通问题,就会有怨气和傲气的“二重奏”。这都和经济结构有关。历史地看,也和近代上海有关系。如果没那么发达,也就不会把上海变成经济、科技中心。全国那么穷,上海只好勒紧裤带,给国家做贡献,这是应该的。回过头来讲,上海人的日子相对好过一些,这也与国家对上海方方面面的支持有关,比如政策支持等。我们讲历史,要辩证地看。


城市繁荣的“密码”

第四次变化,可以少说一点,就发生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各样的变化,我们每个人都亲身经历,有的甚至耳熟能详。到去年,上海户籍人口是2480万,其中有一千万是新上海人,是改革开放以后来到上海的。除了这一千万人,在剩下的上海人当中,论籍贯百分之八十以上也是外地来的。回过头来说,上海的的确确是一座移民的城市,是全国的上海。

从唐朝上海地区建立华亭县,后来建立上海县,到近代开埠,再到新世纪,上海城市发展有没有一以贯之的东西呢?我觉得,就是开放、移民两条。上海只要保持开放、移民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就会迸发无限活力。这是城市繁华、繁荣的“密码”所在。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复旦大学上海史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本文根据上海图书馆与上海市文史馆联合主办的“大家讲坛”速记稿整理)

责编:周杨

来源:解放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