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16-08-09 10:04:36
个人简介:
张栻(1133--1180) 南宋学者。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汉州绵竹(今属四川)人。迁于衡阳。张浚子。曾任吏部侍郎兼侍讲,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吕祖谦齐名,时称“东南三贤”。力主抗金。指斥时弊。推崇周敦颐《太极图说》,以“太极”为万物的本原。主张知先行后,认为有“知”可更好地指导行。断言“所谓礼者天之理”,即把封建秩序看作永恒不变的规律。为学主“明理居敬”。著作有《论语解》、《孟子说》、《南轩集》。
1167年8月,37岁的朱熹从福建崇安出发,不远千里来到岳麓山与34岁的张栻会面。这便是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
《宋史》记载,张栻的学问“既见朱熹,相与博约,又大进焉”,而朱熹则认为张栻的见解“卓然不可及,从游之久,反复开益为多”。两位同时代顶尖级的理学家齐聚岳麓书院,以致“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不仅是南宋理学的盛景,更是湘学发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页。
是什么让朱熹千里迢迢来到岳麓山下,来回奔波于湘江两岸的岳麓书院和城南书院?这一切都源于张栻和他一手打造的理学重镇。8月一个潮湿的午后,湘学溯源媒体行采访团造访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踏着尚带齿痕的青砖路,探寻理学家张栻的遗迹。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张栻在衡山拜湖湘学派大师胡宏为师,成为二程的四传弟子。张栻在碧泉书堂问学于胡宏的经历或许能够解释他创办城南书院、重振岳麓书院的缘由。在乾淳之盛的众多理学家中,张栻也是最早利用书院作为研究,传播理学的基地。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汉民认为,在张栻主教的七年时间内,岳麓书院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张栻旗帜鲜明地反对书院教育以应付科举考试为目的,反对以汉唐的传注经学为教学内容,而提出书院应培养能“传道济民”的人才。
所谓“传道”,张栻认为首先是要传承儒家道统;所谓“济民”即济世用民,学以致用,就是要治国、平天下。“传道”与“济民”相辅相成,是真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只传道而不济民是空虚之教;只济民而不传道是无本之学,用事则大体不明,茫然无措。他鼓励学生将道德精神的修养和经邦治国的功业结合起来。他要求学生们能够学习那些“世之兴废,生民之大本”的有关国计民生的种种有用学问。
《宋元学案•岳麓诸儒学案》中记载:“南轩(张栻)弟子多留心经济之学。”
可以说,张栻上承胡宏“务实之学”余绪,下启近千年湖湘学子经世致用之风潮。谨以岳麓书院为例,后世王夫之、陶澍、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人之所以成就彪炳千古的学问和功绩,无不饱受湘学理世学风的熏陶。更不用说,宋末的潭州保卫战中,投笔从戎以身殉国的岳麓书院学子,更是用生命践行了对“传道济民”的信念。
或许,是南宋偏安一隅的形势,逼迫着当时最优秀的学者秉承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寻找经纶济世的救国理世道路,但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为湘学发展过程中开创出来的务实学风让湖湘学子,每逢天下大势风云突变时,能够积极探寻最符合现实的道路。无论蔡和森等人赴法勤工俭学,还是毛泽东研究马列主义中国化的艰辛,已经成为湘学发展长河中催人奋进的鲜活事例。(完)
新湖南客户端综合自网络
责编:朱晓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