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湘客丨一个王昌龄 两处芙蓉楼

  “文史砍柴”微信公众号   2016-08-20 14:34:28

有时候,我真的觉得有历史癖的人挺没劲的。比如我出去旅游,本来人家导游好好地说着经过美妙润色的故事,我总有飞速地搜索自己的知识储备,来论证这说法是否当真。——十多年前年轻气盛的我还当面说出来,真是大煞风景。 今年端午节前一天,我来到了湘西的黔阳古城。这座古城大多数建筑是清代的,安静而略显破败,它曾是黔阳县的县治,㵲水在城西北汇入沅水。临近沅水,有一座楼,导游和当地的旅游资料上介绍这是唐代大诗人、号称“七绝圣手”的王昌龄送别朋友辛渐的芙蓉楼。

王昌龄留留存于世的七绝有七十多首,不乏佳品,但显然《芙蓉楼送辛渐》最为有名,历代唐诗选本都会选择这首。对今天的中国人来说,因为这首诗选进了中小学语文课本,几乎人人都能背诵: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尽管王昌龄曾被贬谪到沅水流域当龙标县尉,但略具文学史常识的人应该知道,这首诗所说的芙蓉楼不在沅水流域,而是在长江下游的镇江,即唐代的润州。因为王昌龄在芙蓉楼写了两首绝句送别辛渐,其二为:

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显然,“丹阳城”已经点名了芙蓉楼所在地了。至于说“楚山”“楚云”,并不仅仅指两湖地区,战国时楚国一度囊括了湖南、湖北、江西和江苏、安徽大部分地区,出生在今天江苏北部宿迁的项羽称为“西楚霸王”。此时王昌龄已经贬为江宁县丞好几年了,江宁县属于今天南京市,县丞是一个县的二把手。王昌龄送辛渐到镇江坐船,过长江到扬州,然后顺着运河北行,再至洛阳。 唐代的大诗人除王维、张九龄、白居易等几位外,多数人仕途很不顺利,王昌龄亦然。随着年岁增长,他被贬得越来越远,官也越做越小。天宝七年(748年),五十一岁的王昌龄乃自江宁丞贬为龙标尉。他赴任的路线应该先从金陵逆长江西行,然后入洞庭,在朗州(常德)再溯沅水往南,来到崇山峻岭中的龙标县做县尉(三把手,分管治安)。 唐代的龙标县今天究竟在哪里,学界仍然有争议,连同处一个县级市洪江市的人也在网上聚讼不休。今天洪江市辖区包括清代和民国时期黔阳县大部分和洪江古城,洪江古城在清代属于会同县,但地位相当显赫,可以说是沅水上游的商贸中心,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有县级洪江市。而今原黔阳县和原洪江市合并为新的洪江市,市行政中心设在原黔阳县城所在地黔城镇,而原洪江市即洪江古商城所在地成为洪江区。——即便是湖南本省人,也会被这样的行政区划和地名变动绕得头晕。 老洪江市即今洪江区的人认为龙标县县治在洪江古商城,王昌龄当年贬谪此处。而老黔阳县的人则认为龙标县县治在黔阳县城黔城镇,这才是王昌龄所贬的地方,因此在乾隆四十年(1775)黔阳县县令叶梦麟,在城外旧临江楼遗址建芙蓉亭以纪念。 但不管如何争论,王昌龄当年贬到今天㵲水、雄溪汇入到沅水一带的区域应为疑义。唐代时这一片是五溪蛮聚集的地方,生长在文化昌明的京畿地区的王昌龄来到这里做官,心理落差有多大呀,他做江宁县丞相时,虽然官职卑微,但毕竟身在繁华的江南。所以李白想念这位老友时,也只能说“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他并不能确切地知道王昌龄究竟贬在何处,只晓得大概的方位。 王昌龄送辛渐的芙蓉楼在长江边,而不在沅水边,这应当是定论。但历史结论并不妨碍当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为宣传本地的最佳广告语。清朝的叶县令在二百五十年前修的是一个“假古董”,那时县令是读书人,他未必不知道真的芙蓉楼在镇江,但为官一方,总得做出一点风雅的事情。两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假古董”也就成了真文物了。 其实,除了有历史癖的人外,对一般的游客而言,王昌龄送辛渐的芙蓉楼究竟在镇江还是在黔阳,并不重要。即使是王昌龄贬谪的龙标县县城在哪里,也不重要,而今天江苏镇江的芙蓉楼,和岳阳楼、黄鹤楼一样,也非唐代的原物。蒙元入主中原,给中华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此前的唐、宋城池和地面建筑几乎会毁坏殆尽。明清两代的城池、文物和唐、宋两代不能凭着地名简单地对应。 一族、一地的文化史往往是后人根据史料但不完全拘泥于史料而进行重新构建的,不无附会乃至想象的成分。也就是说,无论是镇江芙蓉楼还是黔阳芙蓉楼的导游,都会告诉游客这是王昌龄送别辛渐的地方,让游客想象自己和唐代著名诗人登上同一座楼,获得一种文化上的满足感,就行了。历史的真伪,只和学者有关。 王昌龄在龙标县写过一首《龙标野宴》的七绝,同样脍炙人口:

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已到人生暮年的大诗人,此刻在离长安、洛阳千万里的沅水边的小城,只能苦中作乐。夏天的夜晚,他带着春天酿好的酒,邀请几个朋友,一起去城外郊游并野饮,明月当空,远山如黛,诗人已经没有壮岁时“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暂时忘却了贬谪孤城的愁苦。在王昌龄的时代,真正和他能在精神层面进行对话的只有孟浩然、王维、李白这样的大诗人,在文化落后的五溪地区,他能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呢?这是我很感兴趣的一个问题。 这首诗画面感很强,诗人的情感表达也十分到位。但是它毕竟没有编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多数游客不熟悉,不如《芙蓉楼送辛渐》那样人人能诵,因此不是最好的广告语。 撇开历史的争议,从文化的角度来说,两处芙蓉楼,都属于王昌龄。

责编:朱晓华

来源:“文史砍柴”微信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