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16-07-11 18:30:35
石万荣大师畅谈企业经营之道
导读:
他为人豪爽仗义,从小拜师学武,唱过京剧大鼓,得名医真传,经历充满传奇色彩……江湖人称:石大侠。
他在央视《天天饮食》栏目出现了五六年,跟大家聊家常、聊饮食文化、支厨房妙招,教大家做各色各样的菜,滑炒鱼粒、一碗香、双椒爆鸡胗、红烧猪蹄、葱煎小排……从玉盘珍馐到家常小菜,无一不拿手。一双巧手,对烹饪细节的讲究,还有北京人特能侃的那股劲儿,令人印象深刻。
他是中国烹饪大师、中国饭店协会副会长、中国名厨委员会主席、北京湘菜协会终身名誉会长石万荣。
名厨石万荣:煤气罐上烹出“讲究”的菜
就着湖南小炒肉能吃两碗饭
文/宋晓帆 图/陈杰
过去痴迷厨艺,看过一段时间《天天饮食》,对其中一集记忆犹新:石大师教你如何炒出一盘“大师级”的肉丝炒蒜苗。
石大师交待,蒜苗得切寸断(约三厘米),说切菜“段青不过寸”;肉得选用瘦五花,顺切,防止下锅时油噼里啪啦四处飞溅;下锅煸炒,得按照先煸肉再煸葱蒜的顺序;炒蒜苗火不宜大,否则易糊;快出锅时放入酱油,让蒜苗和肉吃进酱色。最后出锅,达到肉丝炒蒜苗的最高境界:油汁儿分明(油是油,酱汁是酱汁)。
当时无法理解,普普通通的家常菜,石大师竟然炒出了如此之多讲究。
此次见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在第二届新东方美食狂欢节开幕前的聚会上,老远飘来一阵浓韵的京腔——高亢洪亮,仿佛下一秒就要唱起京韵大鼓来。这声音的主人就是身着格子衬衫,头发有些花白,但精神依然矍铄的老者——石万荣大师。
石大师与徒弟们合照
畅谈美食:最爱吃湖南小炒肉
老人家进屋,亲切地和我们握手。此行来长沙,为观摩指导新东方美食节上33所院校的厨艺比武。席间聊到最爱吃的菜,石大师兴奋地说:“我现在最爱吃湖南这道小炒肉,特别下饭,就着它能吃两碗米饭。”
说起做菜,他就像见到了老朋友,眸中闪着光彩,如数家珍:“选料讲究,刀工精细,配料巧妙,烹调方法多样,菜肴品种繁多,调味丰富多彩,精工用于火候,讲究盛盘器具是中国菜的八个特点,每一点都有深厚的底蕴,把它们学通学懂对烹饪的发展大有裨益。”
石大师回忆,现在八大菜系中最火的菜都是地方菜、土菜。以前在马凯餐厅当学徒,他学做了很多特别火的湘菜:东安子鸡、子龙脱袍、酸辣肚尖儿、腊味合蒸等等。子龙脱袍特别讲究刀工,得把鳝鱼皮给“咧”下去切细丝儿;酸辣肚尖儿得选用上好的肚仁;酸辣墨鱼仔,得烧、勾汁儿……说到兴头上,大师用手比划着,仿佛当即就能为我们烹出一盆热气腾腾的菜肴。
口味蛇
苦练厨艺:煤气罐上烹出山珍海味
西方料理,材料精确到克,时间精确到秒,手艺能够全盘复制。而中华厨艺不同,酱油少许,糖、盐两勺,胡椒、花椒适量,鱼煎至两面略带金黄......这些略微抽象的份量没人告诉你,其中拿捏,得靠琢磨与天赋。
石大师有一项多年苦练而成的绝活:煤气罐上炒菜。“煤气罐上那么点小火,我能烹出各种菜来,爆、炒、熘、炸都没问题。不客气地说,在这方面一般人真比不了我。”靠着天天琢磨,现在无论大火小火,他都能做出一桌子好菜来。从厨四十余年,因为爱吃而学习烹饪,从饭庄“红案”到厨师长,洗菜切菜打下手,整整干了三年才上灶。“厨师要有工匠精神。炒菜是个技术活儿,作为厨师应该一刀一式认真学好基本功,把菜做出来,把一个菜的文化底蕴讲出来。”
从厨艺技巧谈到全国餐饮的发展,徜徉在深远广博的饮食世界,惊叹于大师的钻研精神,更喜欢他的直截了当。请教石大师湘菜未来的发展蓝图,他肯定了湖南菜的“味型丰富、文化深厚”,更指出了阻碍发展的桎梏:“有些湖南厨师在厨艺上不往来、不交流,限制了自身的发展,也限制了湘菜的继承创新、发扬光大。”
最美好的时光,全锁在了灶台锅具案板乒乒乓乓忙活的后厨里,融在了滚油酱汁儿浓汤陈香醇厚的味道里——忽然有些明白了,那道讲究的“肉丝炒蒜苗”。
石大师的拿来主义和拿手菜
石大师尤为重视菜品的钻研,他酒楼中的所有菜品都要经过他的亲自提调。
他在菜品的创作上推陈出新,借鉴其他菜系、域外美食的口味、食材、烹饪方法,把堂菜(人民大会堂)、粤菜海鲜、湘菜、京菜等菜系的精品菜肴融合到菜单里,形成色美味奇、风味独特的“创新菜”。同时采用“拿来主义”,将其他菜系成型的、经典的菜式拿来丰富菜单。
这两种方式对厨师技艺水平、经营者市场判断力要求极高,因为不管哪种菜系,都需要结合北京当地口味作出调整,并且对北京人的喜好作出预判。如果没有丰厚的经验与深厚的造诣,多菜系的结合都会成为负担。
责编:曾楚禹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