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第一猛将李续宾:剑锋上的火焰

  娄底新闻网   2016-07-13 10:06:59

001

李续宾故居(网络供图)

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也是一部华夏战争史,诞生了无数的英雄人物。在涟源市荷塘镇古楼村,晚清时期,同样走出了一位湘军名将李续宾,提三尺宝剑,救世匡时,以兵卫民,其赫赫功绩如一缕不灭的火焰穿透岁月的风尘闪耀在历史的天空。

李续宾,字迪庵,1818年生,自小喜爱练武,善骑射,因家境贫寒,一度贩煤养活家人并供胞弟李续宜读书。理学家罗泽南欣赏他的“孝友”,见他是可造之材,把他兄弟二人一齐收为弟子,精心培育,从而使他们兄弟俩树立起了治国平天下的鸿鹄之志。

1852年(咸丰二年),太平军从广西打入湖南,也就在这一年,李续宾于蒿莱之中拔剑而起,协助恩师罗泽南办团练,开始了军旅生涯。在众多的湘军将领中,李续宾显然是一位儒将,治军带兵深受师风影响,常以宋明理学之义教导士兵,他常道:“处之乱世,欲救世匡时,治国平天下,须力行‘心诚’、‘计决’,反之则无补于大局!”要求士兵们提高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与品行,做一个忠诚仁义勇敢之人,并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深得士兵爱戴。每当战后,战友们在慷慨陈词和争功论能时,他则沉默不语,静坐一旁,推功让名,有东汉开国大将冯异之风范。更令人感动的一事,则是他将历年节省赢余及廉俸银数万两金银,不是寄回家中,而是留到军中补贴军用,量力救人,“不忍心他军饥而己军独饱”。湘军统帅曾国藩赞扬李续宾“至于临阵,专以救败为务。遇贼则让人御其弱者,自当其悍者。分兵则以强者予人,而携弱者自随”。正因如此,李续宾所率的湘军上下同心同德,成为所有湘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劲旅。也就是李续宾所带的这支军队,短短几年间,随李续宾克复四十余城,大小六百余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李续宾也被称为“湘军第一悍将,威望冠诸军”。

李续宾达到人生颠峰取得最大胜利的一战,是咸丰八年的九江之战,李续宾花费了一年多时间,斗智斗勇,终于攻克坚城九江,因为九江为天京(南京)的重要屏障,因此,攻克九江,为湘军战胜太平军奠定了决定性的基础,他也加封巡抚衔,赐黄马褂,成了封疆大吏。然而在破城之后,他下令杀了太平军守将林启容以及1.7万守军,开了湘军屠城的先例,破坏了湘军以理学治兵的形象。时至今天,我也极不赞同李续宾的屠城之举,“杀降不祥”,更何况有多少无辜平民百姓裹挟其中,这也为他三河战役失败注下了伏笔。因为,这种滥杀使太平天国再难有投降者,所以尽管太平天国政治污浊、朝纲紊乱,大多数太平军士兵还是与湘军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使湘军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九江一战后,也就在咸丰八年11月,李续宾挟胜利之师,率部6000人与陈玉成、李秀成十万大军对抗于庐州三河镇。因当时李续宾名满天下,自信能以少胜多,决意孤军深入,没料到被陈玉成、李秀成合军包围,并断掉后路。湘军腹背受敌,时有人劝李续宾“退而守之,不难再振!”而此时的李续宾终于为名所累,不愿退军。我想,他一定抱定一种“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慷慨激昂之情,且感退兵则无面目见朝廷和江东父老,于是他对子弟兵说道:“某经数百战,每出队即不望生还,今日固必死此,有不愿从死者,请各为计!”在此情形下,同生共死的将士们,何忍见李续宾独死,皆跪泣曰:“某等愿从公,以死报国,不愿去”。李续宾“整好衣冠,面北而拜,二更鼓响,怒马而出,直赴刀枪林立的太平军,奋勇杀敌,慷慨捐躯”,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亦牺牲于阵前,湘军六千精锐,无不英勇战斗,血染征袍!这一战,湘军敢于以少战多,虽败犹荣,彰显出湘军的“打硬战”和“打落牙齿拌血吞”的坚强意志和英雄气魄。消息传出后,胡林翼痛心道:“三河败溃之后,元气尽丧。”曾国藩则“哀恸填膺,减食数日。”咸丰帝闻之“流涕,手敕曰:惜我良将,不克令终。尚冀忠灵不昧,他年生申甫以佐予也!”并命照总督阵亡例赐恤,赐谥“忠武”。

“战士尽管有缺点,终归还是战士。”今天,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站在破旧的李续宾故居“锡三堂”门前,除了感叹李续宾因自负而导致失败之外,更多的是想到他对国家的忠诚,对“道义”的捍卫,以及舍生取义的英雄品质,这无不给我们深深的启迪。恍惚间,我仿若看到湘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那旌旗在飞,长缨向天、战马嘶鸣的场景使我们滋生一缕雄风,一派荣光,一种使命和责任!

责编:朱晓华

来源:娄底新闻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