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16-06-04 09:25:20
1067年5月7日,周敦颐以永州通判摄邵阳事,从永州到邵阳担任邵州代理知州。周敦颐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为邵阳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当时的宰相吕公著在向朝廷推荐周敦颐时说他“操行清修,才术通敏,凡所临莅,比有治声。”周敦颐也得到邵阳人民的爱戴和拥护,成为邵阳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外地文化名人。尽管周敦颐在邵阳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给邵阳留下的深远影响已经跨越千年,并将继续影响下去。
一是兴建学校。宋代初期只有京师有国子监,地方没有学校。庆历四年,宋仁宗诏告天下州郡立学,由各道选部属官为教授,邵州州学开始兴建。但由于邵州离京甚远,很多地方官对这道兴学的诏令极不重视,随意在牙城中监狱旁边走过场修建了一所。“左狱右庾,卑陋弗称”,校舍简陋不堪,周敦颐为之“惕汗流背”。于是,他亲自重新选择地址,在城东南比较开阔的地方新建了一所学校。1068年正月初三,周敦颐为州学举行祭告先圣和先师等典礼,并作《邵州新迁学 释菜祝文》以告孔子,作《告先师文》以告颜子。周敦颐在邵州州学前亲自手植两株丹桂树,寓意为“蟾宫折桂、造士育人”,后人在桂树旁建有双桂轩。清代宝庆知府黄宅中曾在诗中写道:“客如双桂此亭留,夜卷湘廉月一钩。堂有景濂存两字,名缘附骥亦千秋。当年道学为循吏,此日心香视郡侯。更须多栽君子竹,清风常护十贤楼。”
二是辟池种莲。周敦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在邵州任代理知州(永州通判摄邵州事)时,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让学子们在饱读诗书之余,还能尽享莲荷美景,可谓“俎豆诗书以实其内,清池修梁以环其外”。爱莲池位于资江与府衙之间,占地约十余亩,莲池宽十余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叫君子亭,两侧有“之”字桥。池内遍植莲花,每当盛夏之夜,莲花怒放,香气袭人,美不胜收。这是著名的宝庆八景之一的“莲池古香”。数十年后,南宋初年邵州知州傅伯崧曾在《希濂说》中提到:“一日,造郡圃东一隅,见败屋数椽,废沼一区,人指以为先生爱莲之地。”这说明周敦颐当年确实在邵阳建有爱莲池,这也是有史料记载的周敦颐最早建爱莲池的地方。
三是潜心著述。周敦颐在邵阳期间,忙于政务之余,潜心著述,并经常在州学讲课。1067年9月,周敦颐曾在邵州以改定的《同人说》寄给时任嘉州知州傅耆,傅耆曾回信说:“蒙寄贶《同人说》,徐展熟读,较以旧本,改易数字,皆意所不到处,宜乎使人宗师仰慕之不暇也。”同人为《周易》六十四卦之第十三卦。《同人说》当为对该卦的解说。周敦颐另著有《说姤》,也是对《周易》中姤卦的解说。遗憾的是《同人说》、《说姤》均已遗佚,南宋人度正 曾大力搜求,仅得其目录。据傅耆《傅氏家集》记载:“濂溪在吾州尝以《说姤》示之,其后在零陵(实为邵州)又以所改《同人说》寄之,二说即所谓《易通》者,今不载于通书。”这些记载表明,在邵州任职期间,周敦颐正潜心于对《周易》和《太极图》的研究,邵阳是周敦颐学术思想成熟的重要地方,是《太极图说》和《易通》的重要成书地。
责编:朱晓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