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网 2016-06-08 08:24:23

谢氏祠堂被淹没的水域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自古以来,炎黄子孙便以姓氏作为家族延续的标志,而祠堂则是家族活动的重要场所。祠堂最早出现于汉代,是家族上活动的公共场所。在湘中的水乡毛田,完整保存下来的祠堂几乎没有,能够追寻到它们的一点历史碎片,也显得弥足珍贵。
当年溪口水库还未建成蓄水时,羊古市的祠堂有好几个,而这里的谢氏祠堂更是闻名数百里。谢氏祠堂的规模比后来毛泽东读书的湘乡东山书院还要大。
2015年8月,我在做湖南省传统村落考察时,长羊村的村干部朱中才指着离岸边不远的那片水域说:诺,谢家祠堂以前就在这个档!
庞大精美的古建筑其实近在咫尺,只是成了水下龙宫,让人徒生叹息。清乾隆庚子年,祖籍羊古市的谢振定中了进士。嘉庆元年,谢振定官至御史,可比如今的中纪委官员。那时奸臣和珅得势,他家一个奴才乘坐一品大员规格的轿子在街头横冲直撞。和珅家的这个奴才不仅违制,又如此猖狂大摇大摆,谢振定带领手下火烧轿子且痛打了这伙人。京城百姓扬眉吐气,人人拍手叫好,谢振定因此有“烧车御史”“铁面御史”之称。
就是这样一个敢忤权贵、嫉恶如仇、秉公执法的官员,谢家祠堂和此事并无什么联系。有一回,乾隆皇帝封赏谢振定,于是他在羊古修了谢家祠堂。祠堂主体有五进多横,想象下,进了诺大的青砖屋子,里面是一个大厅。大厅后面还有一扇大门,走进去又是一个大厅,后面还有一扇大门,走进去又是一个大厅……
据说谢家祠里有许多牌匾是乾隆帝亲笔题写的,尤其是那块“谢氏大宗”的匾,周边其他祠堂的匾都是横的,唯独“谢氏大宗”是直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全家兴旺,古今不变。
跃进桥的芬水中学人尽皆知,从父母到儿女,几辈人的中学记忆都在这里有交集。它的前身,便是童氏家族办的族学。
清末,童氏在族上公屋开设义学,就是童家子弟免费入读的学堂,称其为南城学校。抗战胜利后,童家在水边新建“童氏支祠”,南城学校从此搬进祠堂。童祠建设时间较晚,其外观也比一般祠要新颖,带有明显的西式风格。头墙顶上有一个凸出来的大五角星,据说几里地外都能看到。
祠堂里的屏风上面有幅油画: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含泪捧着弹孔疮痍的国旗仰望着蓝天。画中的题词是“祖国,你在血泊中新生了!”礼堂上挂着巨幅中国地图,图上贴着用黄蓝两色纸张剪出的箭头,前方战争一旦有最新进展,就会有老师标示出来。南城小学每周星期一在这个礼堂作纪念,校长诵读孙中山先生遗嘱。之后有老师指点地图讲述时事。身处山村的师生们不懂政治,面对前方的战争也很无奈,只能时刻关注着,这是一种另样的爱国教育。
童家兴建南城小学的目的是兴旺本族,但招收学生也并无姓氏限制。族上长辈重视教育,招纳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任教,并且对任教的老师态度宽容。1947年时国内革命战争正如火如荼,有位老师察觉到学校里的青年教师中有中共地下组织,于是跑到梨子湾的童氏长辈那里告密,可这六爷童涵清却说:“我劝你少管闲事,只要他们教得好就行,你别碍他们手脚。”由此看来,无论是南城学校最初的兴办,还是在民国年间的发展,童家长辈们都是黑白分明,有大情怀的,其风范可彪炳千古。前几年,童氏在水边上又新修了祠堂。
解放后,南城小学改名毛田完小,后来又改办成中学至今,这就是后来的芬水中学,现在成了九年一贯制的学校,不过人们早已习惯了“毛田完小”的称呼。政府层面当下对教育投入越来越多,乡村学校条件越来越好,与封建时期的族学乃天壤之别。如今芬水中学与童祠相距不过50米,但若没有当年童氏的努力,芬水中学恐怕不会出现在今天的世界里。
责编:王为薇
来源:凯风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