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衡阳的生命绝唱

  凯风网   2016-06-10 10:00:22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空绝千古的一代诗圣。“穷年忧黎元”的他用浸透了忧患和激情的笔触,抒写了民生的衰苦和国家的命运。在他人生最后岁月,避乱湖南,他又把生命的绝唱留在衡州和湖湘大地。杜甫流离湖南期间,曾三度抵临衡阳,或遥望衡岳,或寄情雁峰,或孤舟耒水,或羁留衡州,留下生命中一段经典的绝唱:“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双双瞻客上,一一背上飞……”(《归雁》)。衡阳是杜甫人生的最后驿站,对于衡阳,他有一种难以释怀的生命情结。

初到衡阳,《望岳》颂南岳

唐朝大历四年(769)的3月中旬,一叶孤舟从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驶入湘江。这条湖湘儿女的母亲河,默默地接纳了风烛残年、漂泊无依的诗人杜甫,见证了他生命的最后岁月。

杜甫到衡州,是想投奔衡州刺史韦之晋。韦是诗人旧友,俩人意气相投。当年韦之晋赴任衡州时,杜甫对他寄予厚望:“王室仍多难,苍生依生臣。”(《奉诗送韦中丞之晋赴湖南》),希望好友以“苍生”为重解救国难。

杜甫进入衡州第一站就来到衡山县城,当时的衡山县尹陆宰对杜甫仰慕已久,是他的铁杆粉丝。听说他来了之后,马上请他吃饭,并且邀请他参观了设在衡山县城内文宣王庙的新学堂,杜甫见了这所新学堂之后,感到非常高兴。他没有想到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里,在衡山这个小县城里,居然还有这么一个新学堂。在学堂院内听到了学童们琅琅的读书声,杜甫高兴万分。挥笔写下了《题衡山文宣庙新学堂呈陆宰》这一首诗。诗中有“衡山虽小邑,首唱恢大义”。就是说衡山虽然是个小城,但是他们高高举起了弘扬文化的大旗,是值得称赞的。

后来,衡山县尹陆宰还陪同杜甫一起游览了南岳衡山。杜甫登上南岳的南天门,遥望祝融峰,他诗兴勃发,写下了那首荡气回肠、脍炙人口的《望岳》诗。“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歘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三山五岳,历来是诗人歌咏的对象。“岳”为山之崇者,杜甫对天下崇高之山当然是心怀崇仰之情。杜甫这一生登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也写了三首《望岳》。当然最出名的是登东岳泰山那首,其中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那时的杜甫与青春结伴,踌躇满志,准备大展鸿图。但是要说最情真意切,艺术技法最为纯熟高超的《望岳》,应该是登我们南岳衡山的这首《望岳》了。

杜甫兴致勃勃寄兴南岳,似乎又找回了早年“青春结伴好回乡”的感觉。但待他赶到衡州时,不巧正遇上好友韦之晋调任潭州(今长沙)剌史。韦邀诗人同行,杜甫却因旅途劳顿病卧难起,只得暂留衡州。杜甫病困衡州期间,得到地方官吏的悉心照顾。衡州判官郭受是诗人的崇拜者,他称杜甫“新诗海内流传遍”、“衡州纸价顿能高”(《杜员外垂示诗因作此寄上》)。在郭受看来,诗人作客衡州,这是衡州人的荣耀,因此他对诗人厚礼相待,精心照顾。但杜甫无意滞留衡州,他想早点与老友韦之晋再次晤面。病体稍康,诗人便乘舟去潭州。遗憾的是韦之晋和杜甫在潭州见面后不久,却暴病而殁。要知道杜甫此行的希望,都是寄托在韦之晋身上。谁知历尽千辛万苦,换来的却是短暂相聚后的阴阳两隔!这个打击对杜甫实在是太大了,他挥泪写下《哭韦大夫之晋》,以寄托无尽的哀伤。

  再入衡州,《逃难》诉凄凉

杜甫失去好友韦之晋之后,只能在一条破船上生活,在长沙漂泊了四个月。那四个月他只能靠上山挖草药摆地摊去卖,以维持全家的生计。可悲的是这样窘迫的生活也无法坚持下去。大历五年(770)四月八日夜,潭州便发生了兵变,干戈动地,火光冲天。杜甫的(《入衡州》)一诗,记录了这起兵变。“竟流帐下血,大降湖南殃。烈火发中夜,高烟焦上苍。至今分粟帛,杀气吹沅湘。”杜甫在好友苏涣的帮助下,转移到船上,才幸免于难。

仍然是默默的湘江,再次把杜甫送到了衡州。杜甫离潭回衡,准备投奔在郴州为官的舅舅崔伟。

再入衡州时,杜甫写下《逃难》一诗:“五十头白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故国莽丘墟,邻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国难不巳,生灵涂炭,天涯沦落,老病缠身,诗人悲叹不巳,自感回天无力。

杜甫此时的心境与写《望岳》时的心境有天渊之别。早春时节遥望衡岳时还是“行迈越潇湘”,此时却成了“回首共悲叹”的哀伤。老友的突然故去和突如其来的变故,给诗人心灵蒙上一层沉重的阴影,他愈感前途渺茫。他很快离开衡州,想去舅舅处找一个安宁的栖身之所。

舟阻耒水,身故成谜团

颠沛流离、走投无路的杜甫,抱着最后的希望去投奔代理郴州刺史的舅父崔伟。他离开衡州后,改溯耒水。但是,行程不到一半,遇上耒河涨水。平日温顺的河流,此时浊浪滔滔,一派汪洋。杜甫的船寸步难行,被迫停于方田驿,竟至断食五日。耒阳县令聂某,在杜甫途经县城时是见过面的,此时闻讯,忙派人送去牛肉和白酒,并写信一封表示问候。杜甫在羁旅中遇此盛情,得此帮助,自是感激万分,当即赋诗一首,题为《聂耒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聂令,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标题之长,可见诗人心情之激动,感激之涕零。为了那份牛肉白酒,以至如此,真是令人唏嘘。

洪水稍退,杜甫却突然改变南下郴州的计划,掉头再回衡州,阴差阳错的是,杜甫的致谢诗也未及时转送县令。聂县令在水退之后,派人寻找诗人,却发现耒水上巳不见诗人的踪影。聂认为洪水卷没了诗人孤舟,即认定诗人巳被洪水淹死。于是,聂县令怀着悲痛心情在县城北二里为杜甫建了一座空坟(现在的耒阳市一中内),以哀悼这位盛名于世的诗人。以讹传讹,以至同时代许多诗人和后人都误把耒阳(现衡阳市管辖)当作杜甫的终身之地。韩愈便为此写下《题耒阳杜工部祠》一诗,以“寒骨一夜沉秋水”哀悼诗人逝于耒水的悲剧,后来的欧阳修等人也写下《吊杜陵》的诗作。

杜甫在耒水突然掉棹北归,史说纷纭。史实是诗人并非暴卒耒水,也非暴食牛肉饱涨而死,而是思乡心切,是一日不如一日的身体。他预感人生大幕将落,唯一的念头是落叶归根。于是,孤舟北上。北上途中,他写了《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等诗作,算是对亲友和这个世界的诀别。杜甫大约于大历五年(770)冬死于潭州往岳州的船上。

不管杜甫是因暴食牛肉,在耒水船上饱涨而死,还是病故于潭州往岳州的船上。总之,杜甫在衡州写下了他生命中的绝唱,诗人之魂留在耒水,留在衡阳,奔流不息的湘江永远都在吟唱中华民族的一代诗魂。

责编:曾楚禹

来源:凯风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