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济慈:天才诗人朱湘

  诗词扫地僧   2016-06-15 11:28:56

【人物简介】朱湘(1904-1933),现代诗人,新月派成员,字子沅,出生于湖南省沅陵县,时父亲在湖南沅陵做官。朱湘自幼天资聪颖,六岁开始读书,七岁学作文,十一岁入小学,十三岁就读于南京第四师范附属小学。1919年入南京工业学校预科学习一年,受《新青年》的影响,开始赞同新文化运动。1920年入清华大学,参加清华文学社活动。1921年在清华学习期间开始新诗创作。1922年开始在《小说月报》上发表新诗,并加入文学研究会。此后专心于诗歌创作和翻译,初期作品多收在诗集《夏天》(1925)中。作品《小河》等风格纤细清丽,技巧还较为幼稚。1925年以后,自觉追求新诗音韵格律的整饬,曾于1926年参与闻一多,徐志摩创办的《晨报副刊·诗镌》的工作,提倡格律诗的运动,并发表“我的读诗会”广告,努力实践诗歌音乐美的主张。他的第二部诗集《草莽集》(1927)形式工整,音调柔婉,风格清丽,《摇篮歌》《采莲曲》节奏清缓、动听,他的著名长诗《王娇》,注意融汇中国古代词曲及民间鼓书弹词的长处。这个诗集标志他诗歌创作的日趋成熟。

朱湘是二十年代清华园的四个学生诗人之一,与饶孟侃(字子离)、孙大雨(字子潜)和杨世恩(字子惠)并称为“清华四子”,后来与其他三子成为了中国现代诗坛上的重要诗人。

朱湘出国前后的创作较多接受外国诗歌的影响,对西方多种诗体进行了尝试。在后期,他多用西洋的诗体和格律来倾吐人生的感叹,其中《石门集》(1934)所收的七十余首十四行体诗,被称为是他诗集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柳无忌《朱湘的十四行诗》)。此外在他其他作品中,还包含了有回环调,巴俚曲,商籁体,散文诗,诗剧等等,这些都是外来形式,和前期诗歌的格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1927年9月赴美国留学,先后在威斯康辛州劳伦斯大学、芝加哥大学、俄亥俄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等课程。那裏的民族歧视激发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他幻想回国后开“作者书店”,使一班文人可以“更丰富更快乐的创作”。为家庭生活计,他学业未完,便于1929年8月回国,应聘到安庆安徽大学任英国文学系主任。1932年夏天去职,飘泊辗转于北平、上海、长沙等地,以写诗卖文为生。终因生活窘困,愤懑失望,于1933年12月5日晨在上海开往南京的船上沉于南京采石矶。据目击者说,自杀前还朗诵过德国诗人海涅的诗。朱湘死后被鲁迅称之为“中国的济慈”。罗念生说:“英国的济慈是不死的,中国的济慈也是不死的。”

    作品赏析

当铺

“美”开了一家当铺,

专收人的心,

到期人拿票去赎,

它已经关门。

镜子

美丽把装束御下了,镜子

知道它可是真的,还是谎;

他对着灵魂,照见了真相,

照不见“善”“恶”,

──人造的名字。

不响,成天里他只深思

又深思──平坦在他的面上

还有冷静,明白;不是往常

那些幻影与它们的美疵。

葬我

葬我在荷花池内,

耳边有水蚓拖声,

在绿荷叶的灯上

萤火虫时暗时明──

葬我在马缨花下,

永做芬芳的梦──

葬我在泰山之巅,

风声呜咽过孤松──

不然,就烧我成灰,

投入泛滥的春江,

与落花一同漂去

无人知道的地方。

责编:朱晓华

来源:诗词扫地僧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