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安化:地名中的历史文化

  新湖南客户端   2016-06-17 14:30:53

地名,是一个地方人们的集体记忆,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研究地名是研究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突破口。安化县政协组织力量开展域内地名研究工作,出版《地名趣谈》一书,分地名考证、地名史话、地名传说、地名美食、地名形胜、地名诗联六部分编辑,并配以适量图片。现罗列几个反映域内历史文化的地名如后,与读者共享。

反映历史变迁的地名——

鲶湾丘与瓦砾大丘是安化开县时县衙所在地

在梅城镇启安坪陶澍庵子的左侧有一丘两亩多大的田,人们历来叫它“鲶湾丘”,而另一边,原安化一中分部后面,有一丘约五亩地的大丘叫“瓦砾大丘”;奇怪的是这鲶湾丘无鲶鱼,瓦砾大丘没瓦砾,让乡人不得其解。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县政府在启安坪修建氮肥厂,从这两丘田里取土烧砖时,这不解之谜才露出了端倪。当取土挖到下面一米多深的土层时,露出了很厚的一层炭灰,炭灰布满整个鲶湾丘的底层。而瓦砾大丘下面挖出的则是大面积的破瓦碎砖和炭砾层。另在离此二十来米处的表土下面,发现了相当厚的一处垃圾层堆,规模还不小。垃圾里则主要是红陶质的破碗、破瓮、破缸、破钵、破坛子。看样子是当年一处大的垃圾集中处理场。

《安化县志》记载:安化开县时,县治在洢水东的熙宁坪,遭大火毁后搬迁至洢水西的现梅城城中。原来此鲶湾丘即叫“燃湾丘”(梅城方言鲶即燃),此地曾经燃掉一大湾子(大屋院落)房屋。鲶湾丘和瓦砾大丘就是当年安化开县时县衙所在地。

(据梅城付名山、李靖凡研究成果)

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地名——

烟溪人凼是吴三桂残部流窜安化留下的痕迹

烟溪镇双塘村村外约三公里处的高山上,有一山岗名叫尖栗坡。在尖栗坡的密林深处,有一块四周高、中间低的洼地,当地人称“人凼”。

清康熙年间,叛将吴三桂的一支溃兵流落到烟溪探溪一带,并曾在此滞留二年之久。溃兵每到一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当地百姓怨声载道,苦不堪言,对其恨之入骨。有一天晚上,溃兵约二十余人窜入双塘村,在一户农家住宿。溃兵们睡熟了,隔壁灶屋里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米粥,这是溃兵们第二天的早餐。夜半时分,一位刘姓莽汉溜进屋里,见残兵睡死,米粥沸腾,遂一时性起,拿起大水瓢,舀起一瓢滚开的米粥朝一排睡熟的士兵头上泼去。一时间残兵被烫得鬼哭狼嚎,哭爹喊娘。莽汉很害怕,便乘机跑到外地去了。村里百姓知道溃兵们绝不会就此善罢甘休,于是相互招呼,一百余人连夜打着杉木皮做成的火把,沿小路悄悄逃到了尖栗坡,老老少少躲在一个深山密林的大凼里,大家认为残兵们人生地不熟,是根本找不到这里来的。第二天天一亮,溃兵们准备杀人报复,但搜遍全村都找不到人,突然一士兵看见山中小路上有火屎(即火把燃烧掉下来的灰炭),于是一队溃兵便顺着火屎一路找到尖栗坡,果然发现村民全部躲在大凼里。溃兵们便大开杀戒,不到一个时辰,凼中一百余人便全部惨遭毒手。直至溃兵流窜到其他地方去后,遇难者的遗体才被人发现并埋葬,这里从此被人称为“人凼”。

(据烟溪刘协昌、刘美华搜集整理材料)

反映历史风貌的地名——

花苑冲是黄沙坪茶产业鼎盛的真实写照

黄沙坪“花苑冲”原名“翰林冲”,因乾隆年间已卯岁(1796年)钦赐翰林院检讨谌端岩字理庵而得名。为什么后来改叫“花苑冲”呢?据考证,在咸丰及同治年间,黄沙坪为茶业、棕桐、竹木生产销售的集散地,全国各地茶商等云集,文化娱乐生活随之兴旺,青楼应运而生。在翰林冲的四合院内驻有青楼歌妓(俗称唐班卖唱不卖身),姿色秀丽,会琴棋书画,茶商官绅寻欢作乐,院内歌管笙弦,轻歌曼舞,通宵达旦,还常打花苑酒会。久而久之,人们把常打“花苑”的地方称为花苑冲。打花苑时常用的一种歌曲叫《叹十声》,反映了歌妓凄凉的身世,催人泪下。《叹十声》流传至今。

(据黄沙坪刘铁山研究资料)

反映地理变化的地名——

龙塘本为龙潭,是一片水域

龙塘在1000多年之前,还荒无人烟。那时的龙塘,如果以现在的公路为界,公路南面往资江延绵几十里都是原始森林,参天古树合抱十围以上,并常有猛兽出没,阴气森森。在公路北面一带(现乡政府所在地),有一口深达数十米,面积几千平方米的深潭,名龙潭。传说龙潭里藏有孽龙兴风作浪,无人敢居。

后唐庄宗同光元年(公元923年),龙塘黄姓始祖黄贞利任潭州(今长沙)剌史,因避马殷之乱,卸任隐居龙塘。黄姓九世孙黄元璋系明朝战将,一把关刀有128斤重,在朱元璋登基第二年(公元1369年)任指挥史,到湖南麻阳一带征边殉难,其尸体由战马拖回龙塘,被后裔安葬于柏溪村麻阳界。风水先生认为,“龙潭”因犯风水,使将军黄元璋英年早逝。于是,黄姓后裔组织起来,挖山劈石,挑土填潭,在原潭中央(现乡政府右侧)为纪念黄元璋建造了一座祠堂,后人称为“璋公祠”,横匾书名“镇龙古寺”,这块匾现存龙塘联校。从此“龙潭”改名“龙塘”。

(据黄安石研究资料)

反映历史风云变幻的地名——

田庄乡扶家台是梅王扶汉阳后裔的生息地之一

扶家台是田庄乡金竹坪村的一个小寨子。寨子四面环山,资江干流大酉溪从寨中穿插而过,仅一条山间小路进寨,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易守难攻之地。扶家台之所以又叫扶家台,主要是因为全台一百五十多人全部姓扶,都说自己是梅王扶汉阳的后裔。

据传扶汉阳自立为王后,与周边汉人和睦共处,扶家人也过着男耕女织怡然自得的日子,只是偶尔出兵新化武陵一带,对一些大型商团进行骚扰,以期夺取食盐、布匹等奇缺物资。后来因为队伍里出了叛徒,勾结大宋军队对扶家寨进行了血腥清剿。扶王虽率众拼死抵抗,但终因力量悬殊寡不敌众而兵败,扶王也含恨自杀。为了躲避大宋官军追捕,扶王的一个王子去掉扶旁提手,改谐音姓富,然后远走外地,不知所踪;另一个王子带领家族中大部分人口,走小路遁入大山深处的“扶家台”藏了起来,几百年与世不相往来,直到新中国成立,这种闭塞的局面才逐渐得到改变。

扶姓人与其他外来人口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右脚大脚趾的趾甲都是破的,无一例外。

(据田庄乡政协联工委研究资料)

(来源:“品味安化”微信公众号)

责编:朱晓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