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名士易君左:和毛泽东作对与沈从文齐名

  新德商   2016-06-30 20:55:25

周光曙

易君左(1898—1972),名家钺,字君左,祖籍湖南汉寿县,“晚清三大著名爱国诗人之一的易顺鼎之子,郁达夫的留日同学和挚友,两人曾同作国民革命军政治部第三厅设计委员。易君左是五四运动的组织策划人之一,少年中国学会骨干成员,他创办《长沙晚报》,并任《国民日报》等多家进步报刊的社长或主笔。他以满腔的爱国热情投身革命,却在政治上迷失了方向,竟然作词公然向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叫板。

易君左1949年后避居香港,他一生游历祖国的大江南北,每到一处都留下绝妙游记,被当代学者称为“现代游记写作第一人”、“现代苏东坡”。鲁迅早在1929年就把他与赵景深、沈从文等相提并论,将他归为京派作家之列。香港文学研究社将他归于周作人、林语堂、李广田、卞之琳等一类,他的大量文章被选入台湾中学生的国文教材。

名门才俊 惊动湘楚震京城

1898年初冬的一天,长沙市一家颇有气势的院落里,一声婴儿的啼哭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时任湖南求釐务督办的易顺鼎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他急急地奔入内房,感激地抚了抚夫人王仲柔额前汗淋淋的头发,抱起她的第二个儿子,喜不自禁,连日来的郁闷之情一时烟消云散。

易顺鼎(1858—1920),近代著名诗人易佩绅第五子,因其聪资过人,尤擅诗词歌赋,与湘乡曾广钧并称“湖南两仙童”。然而,易顺鼎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不第。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易顺鼎慷慨上书,并渡海到台湾,积极参加刘永福的黑旗军抗日。清军大败,易顺鼎却被同人誉为“气节功名之士”。1895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爱其才略,延请他到两湖书院任教。后来,他又在两江总督的保荐下,任湖南鳌务督办。这时期,正是俄、德、英、法等国加紧对华瓜分之时,李鸿章和慈禧太后企图以“以夷制夷”的策略牵制侵略者,结果总是以损失中国利益收场。在这种情况下,以筹集饷粮为职责的易顺鼎责任重大,他事必躬亲,心力交瘁,二儿子的到来,使他得以暂时抛开繁务。

夫人王仲柔见丈夫心情舒畅,疲惫而幸福地说:“老爷这样高兴,就给他赐个名字吧。”

易顺鼎把孩子放回夫人的怀里,捻须半晌,说:“这孩子五行缺金,按易氏‵家′字辈排行,取名家钺,取《尚书.牧誓》中“王左杖黄钺,右秉白旌以麋”之意......”

一代名士易君左就这样出生了。

生下易君左的第二年,易顺鼎官运有了好转,刘坤一向朝廷奏本,说他办釐务有功,且性情忠笃,学识闳通,请予破格录用。这一来果然准奏。1899年冬,慈禧太后亲自召见垂询,后易顺鼎被命督办江阴江防。赴任之前,易顺鼎命妻子王仲柔带着易君左暂回汉寿老家悉心抚育。

位于汉寿小南门的易氏庄园颇有气势,几乎占据了小南苑的多半面积,方圆数理,尽在围栏之中。它飞檐斗拱,画梁雕栋,竹林和柳林相望,小桥与画廊相连,其间,“可息可登可眺,可农可圃可樵可渔”。湘真馆、壶天阁、螺狮山、未亭错落其间,既显示主人的富有,又掩饰不住诗书之气。这一片庄园是易左君的爷爷易佩绅于同治六年购买,精心设计而成,他曾任贵州按擦使,光绪十二年任江苏布政使,而且一生著作颇丰,是易氏文学世家的奠基人。

易氏庄园成了易君左的童年乐园,庄园住着易君左的叔父易顺豫全家。为了照顾易君左的生活,易家给他按安排了一个叫侍玉的丫环,但易君左并不视她为丫鬟,两人感情甚笃,结下了纯真的友谊。

为了培养易君左成才,易家专门请了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游姓先生为家塾教师,易君左在这里打下了最初的国学根底,并终身受益。

易君左十岁那年,易顺鼎任职广东,便去信要王仲柔母子一同前来生活。母子俩到肇庆府治高要(即端州),谁知易顺鼎已娶了二房何翠琴。易君左对父亲十分不满,可是母亲反而劝他说:“你要知道你父亲一生不得志,这样一个人才没有做大事,晚年就靠着这位何阿姨安慰他......

王仲柔虽这么说,却暗自流泪,一家人生活在尴尬之中。不久,易顺鼎改官高阳雷道,他们母子俩执意要回汉寿,易顺鼎只好同意。

此时,辛亥革命运动爆发,反清共和之风迅速波及全国。易君左回到易氏庄园已是见过大世面的孩子,他组织成立了一个童立共和会,主要由易氏庄园的三十多个孩子组成,有年龄稍微大的,易君左的表姐任指导员,聘请了一位退伍的小军官任军事教练,他们白天上课和操练,晚上则列队整齐地在街上巡逻。易君左器宇轩昂地走在前头,引起市民们连连喝彩。

半年之后,易君左前往长沙明德中学求学,明德中学原是湖南最早与南开齐名的私立学校之一。由于易君左扎实的国文基础和过人的天分,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就一连跳级读完了中学的全部课程。这不仅在学校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也震惊了湖南省教育界。

令易君左激动不已的是,他在这里多次聆听了革命家黄兴的演讲。那时黄兴担任南京留守使,经常抽空来这所他曾经执教过的学校演讲,传播革命火种。

遗憾的是,易君左只在这里学习了两年多时间,由于其父易顺鼎出任袁世凯政府的印铸局帮办,又将他们母子接去北京。在北京,易君左就读于公立第四中学,然而,此时的易君左并不怎么把精力放在课业上,他经常随父亲出没于江西会馆,与前清的遗老们一起参加诗歌集会,易君左的敏捷才思和少年持重让那些前清夫子们大为惊讶,易君左以一首《猛虎行》饮誉京城,让易顺鼎脸上也增光不少。

易君左在四中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北大使易君左的思想迅速得以升华。该校的教授们将西方的各种思想,通过翻译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特别是1915年《新青年》杂志的创刊,更激励了青年学子们追随先生思想的潮流,李大钊、陈独秀等均亲自为他们授过课。在其影响下,易君左产生了走出国门追求真理的强烈愿望。

然而,此时易家已经开始败落,1916年原世凯死后,易家的经济状况日渐窘迫,已无力供他外出留学。此时,柔弱的王仲柔狠心地卖掉了自己的一部分首饰,坚定地支持易君左踏上赴日留学的航程。

精忠赤诚 五四运动点烽火

易君左到东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他频繁与各校的留学生交往,探讨拯救中国和民众的道路。这一时期,他与周福海、郁达夫、田汉、罗伟教等结下了深厚友谊,他们在一起创办华瀛通讯社,将他们在日本的感受,以及亲眼看到的日本军阀妄图吞并亚洲各国而加紧军事备战,磨刀霍霍的种种行为写成通讯,提醒《马光条约》之后伤疤未愈的国人。当时,中日两国正在酝酿签署《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这一协定的目的是日本为了牟取原来帝俄在北满地区的权益,进一步矿大在华权势,获此消息,易君左等留日学生频频集会演讲,痛斥买国的段祺瑞政府。

1918年5月初,易君左带领留日进步学生走上街头游行抗议,日本警察闻风出动,逮捕了一批学生,并查抄了易君左等人的住址。发现华瀛通讯社的油印宣传品后,日本当局以间谍罪将易君左等人驱逐回国。

易君左回到祖国,正是五四运动前夜,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了这一思想文化启蒙运动,1914年4月底,中国外交“巴黎和会”失败的消息传来,首先在易君左所在的大学引起强烈反响。他奔走于各高校之间,邀请集各校代表们商量对付“巴黎和会”的办法。

1919年5月3日,北京专科以上学校的学生代表齐集在北大法科礼堂,形成了次日集会游行的决议。会议一直开到深夜,易君左通宵未眠,他和法科的同学一道,准备第二天的游行示威活动。他不停地书写的传单、标语,并指挥同学赶制三角旗,一直到东方拂晓,易君左没有一点疲惫的感觉,一种爱国的情绪在他的心间奔涌。

一切准备充分后,代表们将这一消息通电国内外,学生们立即分头齐集天安门广场,开始了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

学生们在广场上进行了简短的集会,宣读了《北京学生界宣言》庄严宣告:中国人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断送!中国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低头!集会结束后,便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游行活动。易君左在队伍中奔跑着、呼叫者,将满腔的悲愤化作声嘶力竭的呐喊。学生们的正义之举感染了北京市民。他们或予以声援,或加入游行行列。队伍从广场出发,经中华门,奔向东郊民巷使馆区,沿途散发传单,到英、美、法、日等使馆递交申请公道的意见书。又经东交巷北使馆区,长安街、东单再往北折,经石大人胡同,大羊宾宜胡同,直逼赵家楼曹汝霖宅前。他们冲破军警的森严戒备,涌入曹宅,寻找曹汝霖,但是曹汝霖不再,恰好驻日公使张宗祥呆在曹家,学生们将他揪出一顿痛打。高师工学会以匡互生为首的学生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火油,泼到曹家,一把大火,将赵家烧成一片火海。

曹宅灰飞烟灭,张宗祥带伤抱头鼠窜,易君左凭着自己在日本东京游行示威的经验,料想军警必然前来镇压,便与傅斯年一起组织学生尽快疏散,果然大批军警随即赶到,可是学生们安全疏散。

恣肆狂放 惹起“扬州闲话”

1926年,易君左投笔从戎,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部主任秘书兼政治部主任。他随军从广州打到湖南,从湖南打到江西,做了大量的政治宣传工作。北伐战争结束后,他回湖南主办了《国民日报》,任国民日报社社长,又创办了《长沙晚报》,后出任国立安徽大学教授及民国日报社社长。

1932年,易君左应周福海之邀,出任江苏省教育厅编审室主任,公职之余,他主持成立了江苏文艺社,并任社长,主办《天风》月刊和《文艺青年》月刊,并组织各种大型文艺宣传活动,同时深入农村进行抗敌宣传。然而,正在此时,易君左引起了一场全国轰动的笔墨官司。

易君左在教育厅供职不久,“一.二八”国难发生了,省政府奉命暂时北迁,教育厅改在扬州办公。易君左每到一处,最喜察风土民情。他到扬州后,经悉心观察写出了一本四万字的小册子《闲话扬州》,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这本小册子,对扬州的风俗、建筑设施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批评性的记述和描写。他说扬州房屋矮小,街道狭窄,坑坑洼洼,天晴满街灰,下雨满街水。古扬州,亭分楼廊。比连数十里,而现在满目萧条。“住宅外面的清洁真谈不上,所有灰尘有固定的储所,任各户自由倾积,什么水都往街心泼。无论何处都是大小便。许多土著都在灯红酒绿过路的草坪上公开大便,然而马桶又非常多,每到上午是马桶的世界,担粪桶的男子和泼马桶的女人一边刷一边掏还嬉皮笑脸的谈天。那女人身上插着鲜花,只要是女人,没有头上不插花的。”“都说扬州人好吃,而每餐不过三两碗菜,冷冰冰的。有许多人家只吃一餐午饭,早晚都喝粥,粥不另外煮的,即用剩饭在锅里压碎,糊里糊涂地视为珍品。”“扬州人的象征实在是散漫地很,没精打采的,所以陷入一般的贫苦”

虽然易君左在《扬州闲话》中大部分篇幅是在介绍扬州历史、人物、名胜、风景,但因为上述文字穿插其中,立即引起扬州人的不满。当地有许多绅士组织人员涌入省政府要求罢免易君左的职务。省政府多次出面调停,说明言论自由的道理,但本地人并不罢休,又转向省党部要求对易君左进行处理,但省党部的态度很委婉,这些人更加不满,便到法院起诉,控诉易君左“诽谤”扬州人的刑事罪。于是,易君左和中华时局一同推上被告席。

中华时局总经理陆伯鸿和编辑所长舒新城请来上海大名鼎鼎的薛笃弼等三位律师到镇江应诉。但是,原告方却遇到了困难,谁来代表扬州人呢?扬州在当时称江都县,在行政区域上没有根据,只有一个习惯名词,为古九州之一的通称,地城范围甚广。于是三方在法院两次开庭后和解,扬州人请来当时颇有名望的王柏龄,达成了最后的协议:著作人登报郑重道歉,发行人保证这本书停止发行,易君左因在扬州居留时间不长,文章中有些情况确有参差,他不想卷入诉讼中疲于应战,便在镇江各报刊登了道歉启事,一场风波才告平息。

这场官司完结后,南京某报出一个上联公开征对,“易君左,闲话扬州,引起扬州闲话,易君,左矣!”报社承诺要是谁对上下联,赠品非常优厚。一时间,各地文人墨客,绞尽脑汁,纷纷应战。当时正是林森(子超)连任国民政府主席不久,而林子超是以超然的态度对待选举的,于是,南京名医兼诗人叶古红戏成下联,获得首选:“林子超主席国府,连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

经过一场官司,又加上南京某报的炒作,而人们想一睹《扬州闲话》不可得,易君左一时名声大噪。

政治迷途 “欲与天公试比高”

五四运动取得重大胜利后,易君左全心投入到思想启蒙运动。他首先参加了由王光祈、曾琦、李大钊等七人发起成立的少年中国学会。少年中国学会是一个松散的组织,以“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易君左在这个学会里发表了大量关于社会学方面的论文,比如《西洋家族制度研究》、《中国政治史》、《中国的家庭问题》等,为这个轰轰烈烈的思想启蒙运动,起到了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后来,他干脆与朱谦之等人一道,组织了一个无政府主义的社团——《奋斗》杂志,发表了许多与“少年中国学会”左派人物邓中夏、毛泽东等人观点截然相反的文章,受到陈独秀的激烈批评。不久,“少年中国学会”决定将易君左从这个组织开除。

然而,易君左并没有因此离开新文化运动,他依然积极参加文学革命运动,在《晨报》副刊上发表散文,在《小说月报》上发表小说。其中《烟突》、《命运》等是在这一时期发表的,他很得鲁迅欣赏,被鲁迅划入京派作家的行列。

1938年,易君左携家眷到重庆,应邀任省政府编译室主任,他觉得编印那些政治资料毫无用处,于是创办了《新四川月刊》、《四川国民日报》,兼任两社社长。他每天亲自为报社撰写论文,报导前方抗战消息,鼓舞民族斗志,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热情。然而,他在思想上却对共产党存在着误解和偏见,特别是抗战胜利后,他竟然受蒋介石指使向毛泽东《沁园春.雪》叫板,引来一片讨伐声。

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时,将《沁园春.雪》交由柳亚子发表,一时轰动山城,人们竞相诵读。《新民晚报》称毛词“风雕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做几大不可及”柳亚子称毛泽东“中国有词以来第一手,虽苏、辛尤不能抗手。”蒋介石认为这首词发表后有这么大影响,在政治上是极为不利的,他要陈布雷组织文人以唱和评论为名,批评毛词,说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就是想做比秦始皇汉武帝还要专制的独裁者,其弦外之音就是想做皇帝,就是要用武力夺取天下,要打内战。国民党宣传部立即行动,组织“唱和”,想从气势上把毛词的巨大影响压下去,易君左自恃学功深厚,也在报刊上发表了几首《沁园春.雪》。但易君左的词很快遭到许多人的反驳,郭沫若说易君左在“传声鹦鹉翻娇又款摆扬州闲话腰......朽木不可雕”。易君左这次不仅卷入了单纯的笔墨官司,还犯下了革命阵营不可原谅的政治错误。

内战爆发后,易君左赴上海任《和平日报》副社长,两年后他辞职创办《新希望》周刊,但解放军南下的炮声摧毁了他的“新希望”。1949年他登机逃离了上海,到台湾。

在台湾,他亲眼目睹了国民党溃败的一片慌乱之象,并开始反省自己对蒋介石政治集团的态度,他对“政府”的希望已经变成深深的失望,于是他带着郁愤之情离开台湾,来到香港,从此在香港执教和卖文为生。

毁誉君左 幸有文章留千古

易君左在政治上是一个失败的迷航者,但他曾是一个爱国的血性男儿,如果仅从文学的角度评说他,中国的文学史上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而易君左的文学创造成就与她的家庭环境是分不开的。

易君左出生时,家里已经有极为才华出众的人物,他的叔父易顺豫,是近代一位经师、学人、诗人、词人和名宦,文学上的造诣尤深,但盛名为“阿兄所掩”,易顺豫官至江西吉安府知府,民国后任江西大学教授,易顺豫生下儿女,长女易孟美,诗词出众,后嫁晚清名诗人程颂万之子程君某。易君左又两位姑母,大姑易莹,二姑易瑜,均精于诗画,二姑易瑜印有《湘影楼诗》。易瑜的丈夫黄仲芳,四川人,十五岁便中秀才,易君左有一段时间师从于他。

易君左以散文和诗词著称于海内外,他出版论著、游记、专辑、回忆录、小品随笔等六十余种,其中各种游记和小品随笔尤为出色。

易君左的散文最精美的要数游记,他自谓创作游记三百万言,其中公开发表或出版近百万言,他曾这样自负地说:“至于游记文学,我不愿后于古人。古人记山水,仅得三人,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再次袁中郎;深远冶淡,以柳为肤,灵巧俊快,以袁为修目灿眉。此张岱言之也。惜张岱在前,不及一见易君左,若使见之,或当添一句曰:纵横奔逸,以易为轻腕捷快。我向来只扬人抑己,惟对游记文学,不愿过分自抑......

这是易君左在他的散文集《彩笔写名山》中的自我评价,不了解易君左的人,初看这段文字,是会吃惊不小,如此俯视当代,傲视古今,不是狂徒是什么?但若读了易君左的游记,心中自会释然。

易君左虽然没有像郑振铎、王统照、李健吾、刘思慕那样旅行西方,最多只到过南洋一带,但它在国内游踪之广,记游之多却远远超过现代文学史上任何一位作家。而且。易君左的游记不只描摹自然山水或记叙履痕游踪,他对旅游景点的历史文化考察和对祖国江山的精美刻画结合起来,创造出虚实相应的立体式油画美感,产生独特的美学效果。而他在写作风格上更是呈现出洒脱、飘逸而又灵韵跳荡的特点,无论是他的游记、小品、还是诗歌、小说,都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充满着一个思想改良主义者的激情。

1923年,易君左南下上海,就职于上海泰东书局,一同共事的有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易君左交往最多的是郁达夫和成仿吾。当时,郁达夫出版了《沉沦》风靡江南,易君左一边为他大力宣传,一边创造了自己的诗歌小说集《西子湖边》,同时成为泰东书局的畅销书之一,此后,郁达夫与易君左又一同被聘到安庆法政专门学校任教,在这里两个人互相帮助,勤奋创作,结下了深厚友谊。1937年郁达夫全家因抗战流亡,易君左知道后便将他接到汉寿老家避难,在此期间,两人仍为抗日救亡运动奔走呼号。

易君左不仅是一个作家,更是一个出色的报人。他创办或主编多家报刊,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9年后,易君左怀着对蒋家王朝的彻底失望来到香港,住在九龙城内。当时因生活拮据。“一家人搬来搬去如渡船”。后来多亏了他多年办报的经验,才在香港《星岛日报》谋得了一个固定职位,主编该报副刊。从此,他一边借此阵地培养文学新人,一方面自己写作了大量的游记和回忆录,这段生活,一直到1959年才告结束。

1959年,易君左任教于香港浸会学院,他在浸会学院一边教书一边写作。回忆录《大湖的女儿》《火烧赵家楼》、《卢沟桥号角》、《胜利》、《还都》等大量作品都是这一时期出版的。同时,他的诗词集《君左诗选》在泰国及南洋一带享有很高的声誉。

易君左在游览山水和撰写回忆录时,常有才华未展,命运漂泊的嗟叹,“我曾于残照中凭吊宋王朝的遗址。于今,那只是一堆乱石子,这堆乱石,阅尽了古今兴亡,简直是一部八百年的沧桑史。他纵横地堆叠在碧海边,青天下,默默无语,残留着满腔悲愤,有谁来温存?有谁来凭吊?......只有几只多情的白鸥有时来盘旋一下,隔海的繁灯照不到它的幽影,浪花拍拍望着它也回头了。

易君左就以这种心境在香港一呆十八年,那时他已年届古稀,无力再上讲坛,只好极不情愿地渡过海峡,回到台湾儿子的身边。在台湾,他出版了最后一本游记《易君左自选集》。1972年,易君左走完了他毁誉参半的人生旅程。或许他自己最后也没有弄清楚,他这样一个才华横溢的一代名士,为何会有如此孤寂的晚境!

(相关资料由汉寿易君左纪念馆提供)

责编:朱玉文

来源:新德商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