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地理 2016-05-09 14:33:34
[大围山国家地质公园,栗木桥旅游步道旁,大型花岗岩砾石上的疑似“冰臼”]
这个时代拼的是姿势。哦,知识。刚刚晋升国家地质公园的大围山,如何玩出高能量级的知识,这个问题,恐怕只有湖湘地理能够帮你。
下面,我们就看看一个学霸该怎么玩大围山:湖湘地理顾问、地质学家童潜明推荐了一条研学两日游线路,包含地学、生物、革命史及传统手工。
路线安排如下:
【D1】
1.大围山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第四纪冰期、大围山冰川遗迹及园区人文、自然资源介绍);
2.栗木桥V形谷(第四纪冰川侧碛堤、冰臼、冰溜面等);
3.玉泉寺(玉泉湖。冰窖、羊背石等);
4.扁担坳(角峰、冰斗、冰臼及擦痕、花岗岩、U形谷等);
5.祷泉湖(七星岭。高山湿地、冰窖、冰桌、刃脊、小溪河源头);
6.马尾槽(冰坎、跌水、小溪河源流);7.双溪村(s309,向东至铜鼓县毛泽东遇险地。向西,至杨梅岭冰碛砾石层剖面);
8.上洪村(浏阳民间造纸);
9.蟹形村(王首道故居。元古界浅变质板岩)。
【D2】
1.上洪村(选取小溪河一段,作水源地调查);
2.张坊镇(沿小溪河行走,体验当地民间制伞);
3.株树桥水库(了解水库水质保护措施及重要性);
4.中和镇(胡耀邦故居);
5.中和镇与文家市交界处(扬子古板块与华夏古板块缝合线);
6.文家市(白垩系红层,元古界板岩断层,寻找石灰岩中动物化石);
7.澄潭江(认识砂岩、页岩等沉积岩,及寻找植物化石);
8.返回长沙。
不过要真的玩出档次,千万别被这些名词吓到:
第四纪冰川、冰窖、冰斗、U形谷等等,看看下面的文章就能明白它们的意思。
如果仍然搞不明白,这句话必须牢记——大围山塑造之时正是大熊猫逃离湖南的日子。
[祷泉湖,1477m。过去的冰窖经由十余万年的自然演化,发育成高山湿地。在大围山,以“湖”而名的湿地还有10座]
春夏交接的大围山,冈峦青翠地环绕。
从公园西门蜿蜒车行至最高处的七星岭,杜鹃科的花朵或蓓蕾呈蜂拥之势,就像渐次抵达的人群,愈往高处愈热闹。
只是,先前连绵的春雨延迟了山顶地带的花期。没有预想中的花海,只有累枝的花蕾,密密扎扎。园区经营与科普教育科科长刘凤娥,在电话中一遍遍地回复着有关杜鹃花节的问询。“建议五一后过来”。
或许是以万年计数的时间太长,寻花不遇的人群感受着山上山下超过10℃的温差,也感叹着花岗岩石块薄雾中缥缈的雄奇……在这座新晋国家地质公园内,脚下、眼前皆有刃脊、冰窖和漂砾。
2016年4月27日的大围山,距离一年中“最美”的时节还有一周。而对生活在长沙的我们,距离最近的冰河记忆还有多远?
大围山有可能与庐山齐名
[因出水口修建起坝体,由冰窖演化而来的湿地玉泉湖,春夏季节成了名副其实的山间湖泊]
4月27日15时30分,当山岚从七星岭(刃脊)溢越,在祷泉湖上空扬散、弥漫时,我们沿新近硬化的旅游公路绕向这片高山湿地的出水口。至少在10万年前,那里也是祷泉湖(冰窖)冰层流溢的出口。
途中,在陈真人庙下的扁担坳,童潜明教授对着一块解说牌端视良久。“没有‘花岗岩闪长岩’的说法,写作‘花岗闪长岩’就好。”
扁担坳,是童关注大围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起点。时隔14年,回忆起当初在此偶然发现角峰、冰斗的情形,76岁的地质专家慨叹不已。“过去的那帮老同事,现在还能出野外的,除了我没谁了。”
从2002年10月,联名吁请“开展大围山第四纪冰川遗迹调查、研究”开始,童潜明参与、关注着大围山从省级地质公园(2006年5月通过验收)至国家地质公园(2016年4月通过验收)申建、验收的每一步。
走向与构造线吻合的大围山,处湘赣两省交界地罗霄山脉北段。
地球发展到第四纪(约258万年前至今),大围山曾经历了大姑和庐山两次冰期(也称文竹冰期和大围山冰期,分别距今约30万年前和15万年前)。
两次冰川作用,在62.69平方公里的大围山地质公园园区内,留下了百余处冰窖、冰斗、U形谷、鱼脊峰、冰川溢口等冰川地貌,以及冰川条痕石、基岩冰溜面、羊背石、冰川砾碛等冰川遗迹。这些冰川地貌和遗迹,分别代表着第四纪冰川在此地发生、发展及消亡的全过程。
在大围山多以“湖”、“窝”、“槽”作为地名标识。由冰窖、冰斗、U形谷等负地形演化而来的数十个中低山湿地,孕育着大、小溪河等现代溪流,是浏阳河的源头,更是长沙市水源地株树桥水库的源流区。
“大围山与世界地质公园庐山,同处长江中下游地区。其地形标高、纬度、气候及基础地质条件相同,且两地相距不远。如果进行深入研究,大围山的知名度有可能提升至与庐山相当的水平。”童潜明说。
只是十余年的申报之路,大围山走得并不平坦。“35个专家参加的论证会,24人支持,11人反对。如果还多一人反对,大围山便不能取得国家地质公园的申建资格。”童洪曾担任园区地质保护科科长,对发生在2010年前后论证会上的“惊险”一幕仍印象深刻。
在童潜明看来,发生如此惊险情形的缘由不在大围山,而在“庐山”。
在地质学界,有关庐山及我国东部中低山地有无第四纪冰川作用,一直存在争议。旷日持久的论战,最初起自1920年代,外国权威学者“中国绝无可能存在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论断。继1921年在太行山东麓发现条痕石后,李四光先生又先后在庐山(1931年)、黄山(1936年)等地发现“绝对无可否认”的第四纪冰川遗迹。
因参与学者研究方向及分析方法的差异,多次争议并未取得一致意见。1989年,在《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问题》一书中,施雅风等冰川学家仍坚持认为,“李四光等对(东部)中低山冰川遗迹的论述及对冰期的划分,属系统的误解”。
“这次大围山顺利通过验收,为我国中东部中低山地存在第四纪冰川作用提供了新的例证。”童潜明教授说。
大围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多在千米以上
[大围山主峰七星岭,鱼脊峰。最高处海拔,1607.9m]
对湖南省第四纪冰川遗迹最早的记述,出自1940年代李四光等著述的《鄂西、川东、湘西、桂北第四纪冰川现象述要》。1949年后,湘西地区也是我省最早开始第四纪冰川系统调查的区域。
第四纪冰川遗迹在我省大量被发现,是在1960-70年代全国区域地质调查(1∶20万)期间。不仅在炎陵、桂东、茶陵境内的万洋山、诸广山和湘西的雪峰山发现了相当于鄱阳(距今约100万年)、大姑、庐山等三个冰期的冰碛泥砾堆积及一些冰川地貌,还在洞庭湖湖滨地带,发现了系列第四纪冰川漂砾。
大围山第四纪冰川遗迹被发现,也得益于同期进行的区域地质调查。1970年代中期,江西省区调队姚庆元等人在进行铜鼓幅(1∶20万全国区调期间,大围山被划入“江西铜鼓幅”)地质填图时,首次在大围山发现了第四纪冰川遗迹。
同期,湖南省地质研究所胡家让(姚庆元在大围山发现第四纪冰川遗迹后,邀请胡同赴大围山调查)在《湖南省第四纪冰川遗迹》一文中,形容大围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地貌形态保存较为完整。(冰川遗迹)多展布在千米以上,千米以下者则呈残迹。较典型的有大围山笤场冰斗、玉林寺冰窖、丘家U谷……”
在1985年出版的《湖南省志·地理志》(朱国南等著)中,也有关于大围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描述,“大围山古寺附近的冰斗,海拔1500m,呈围椅状,朝东开口,斗底平坦,细流汇集,形成草丛沼泽。冰斗内有直径1m左右的巨砾堆积,开口下方是一泻百多米的冰笕……”
尽管在1970-80年代就已出现有关大围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记述,但囿于地学界缺乏对湖南第四纪冰川的系统研究,公众认知十分有限,“甚至同行对此也知之甚少”。
“改变出现在2004年8月、9月份,当时《湖湘地理》分两期对大围山第四纪冰川遗迹‘惊现’始末进行了报道。”童潜明回忆道,“报道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2005年上半年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省、市及大围山森林公园管理处等相关机构,对申报工作进行了商议、布置。”
随着申报工作的进行,更多权威、专业机构开始介入对大围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研究。
尤其是以赵志中(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为代表的科研力量,不仅牵头对园区内第四纪冰川遗迹进行了本底调查,还将“声发射应力测量”等新方法,引入对大围山冰期沉积物成因的鉴定和分析。
“尽管天天守在园区,但感觉事情还是在省内外的专家一次次地考察、调研后逐渐清晰的”。童洪现负责园区内的工程建设,在大围山,他被认为是“最懂”地质的人。
除道路、标示解说牌等基础设施外,如何让没于玉泉湖水面下的羊背石,既利于保护又便于观览,是这位工程部负责人现下必须面对的难题。
15万年前冰川的行进通道
大围山栗木桥至森林宾馆间有一条长约2公里的旅游步道。
4月27日,我们从扁担坳、玉泉湖,折返下山。在栗木桥,童教授特意带我走上了这条位于正在发育的山谷中的步道。途中,时有巨石立于步道旁。细看,巨石多有一面呈平整态,似人为切割。平整面上,分布有数量不一的圆形凹陷。
“冰臼?冰溜面?”童教授只简单回复,“可能吧”。
这已是4月里童教授第二次进入这条山谷。
4月13日,在大围山国家地质公园通过国土资源部验收的当天,童教授受邀前来参加“大围山建设研学旅游基地的研讨会”。会后,童教授为地质公园拟定了一条持续两日的地质地理研学线路,还就“提高大围山科普深度和广度”对园区后续工作作出了建议。
在童教授看来,无论科研,还是园区后续建设,以“发展的态度来应对”殊为重要。“尊重前期所得,但又不排斥新观点、新方法的介入。”
对于像栗木桥沟谷(V形谷,通常被认为是流水侵蚀而成)中为什么会有附着冰臼、冰溜面的砾石出现,以及通常被认为是第四纪冰川孑遗物种的鹅掌楸、南方红豆杉为什么会出现在大围山,等等问题,“不要急于下结论,持续研究,自会有适宜的解释出现”。
刘凤娥日常的工作就是面对游客和媒体。介绍起园区内的冰川遗迹,经常把听者“说得一愣一愣”的她,面对童教授心里还是有些打鼓。4月27日当天,每作完一项有关地质的介绍,她都会转向童潜明,“是吧,童教授?”
“其实,不只是地质,包括动植物、野外生存等方面都缺乏系统学习。”目前,大围山国家地质公园已与省内一家门户网站达成合作意向。刘凤娥的工作目标是,“拿到省内第一块研学旅游基地的牌子”。
4月28日,重回扁担坳,沿景区公路继续向东,大约2公里处闻见水声潺潺。
这里既是祷泉湖的出水口,也是浏阳河源流小溪河(株树桥水库)的源头。在有“石桌”(冰川漂砾)兀立的谷口下方,一沟竹涛随风轻柔浮动,极像一管盛装在U形容器内、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液体。
在15万年前,这里是从祷泉湖冰窖和扁担坳冰斗流溢出的冰川的行进通道。参照长江源姜古迪如冰川想象,那时U形容器内盛装的应该是壁立的冰体和冰舌前缘无序堆积的块块砾石……那时的大围山,一定还是不毛之地。
沧海不曾桑田,但时光却已足够绵长。有限的想象力,无法参透在大围山层层叠叠的山地间,到底承载着多少岁的荣枯轮回及不息的生命记忆……
第四纪冰川为何辣么重要?让猴进化到人!
在我省,湘西、湘东山地及武陵山脉在不同时期都有第四纪冰川作用的报告。
古人类学家贾兰坡曾肯定第四纪冰川对人类进化的作用。“从猿猴到人,除内在原因外,还必须有外因促使其转化。这个外因就是冰川作用。”
在促进人类进化的同时,有资料证实,第四纪冰川也促使一些物种灭绝,或缩小生存范围。例如,东方剑齿象等物种即在这一时期的湖南灭绝,而大熊猫、犀牛、中国貘等物种则在这一时期迁出湖南。
除促进生物演化,第四纪冰川还塑造了现今大围山等地一定海拔高度的基本地形。第四纪冰川遗迹,不仅具有重要的地学研究价值,也是当下生境保护及土地利用的基础。“破坏、改变这些遗迹的任何举措都要杜绝。”童潜明教授说。
责编:龙文泱
来源:湖湘地理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