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砍柴 2016-05-05 07:44:50
同治年间,湘乡人为清廷收复了半壁江山,迎来了所谓的“同治中兴”,湘乡籍涌现了众多高官,他们在曾国藩的倡议下,集资在省城修建了湘乡试馆,并在试馆旁边建了配套设施昭忠祠。试馆竣工后不久,曾国藩逝世,那么就只能请威望最高的九帅曾国荃写《湘乡试馆记》以志庆。
清代的湘乡县包括今天的湖南湘乡市、双峰县、娄底市城区以及涟源市大部分地区,为超级大县。曾九帅这篇文章文采飞扬,情真意切。先是叙述了湘乡的地理与人文历史,特别提到湘乡百姓和士人的风气和性格特质:“其民多勤,执业读书习武而外,咸务农工,不愿弃本逐末。”“士皆特立独行,无论身之遇不遇,业精不精,名立不立,各抱百折不回之操。”也就是说湘乡人朴实、坚韧,甚至说有点一根筋的固执。曾国荃本人即如此。
文章用一大段文字讲述了湘乡人为效忠朝廷、维护领土完整而作出的巨大牺牲,至今读来不觉为之泪下:
洎乎曾文正公恪守乡前辈矩度,与同时忠义奋发之宿儒,率涟湘子弟数万人,上辅圣清,下荡十余行省稽诛之强寇,易乱为治,转危为安。南逾百粤五岭,东暨全楚、三吴、两浙、七闽,转战关陇、齐、豫、燕、晋,西迄三峡、滇、黔,又西北薄雪山戈壁、五戎百狄之域,固无一不仗湘人师武臣力,挈已失之疆土还之朝廷,而皆口不言功。吁,何其盛也!
窃计三十年之间,数不下二十余万人。兄战死于前,弟斗伤于后,在外则流为无定河边之骨,在里则时闻老父慈母及垂髫孤寡哭泣之声,几于比屋皆是。大约捐躯疆场及积劳病殁军次者,不止六七万人,其存者虽饥饿无以自活,靡所告诉,而终不悔亲上死长之初心,固由于风俗尚义之所积。迄今追忆前徽,亦良苦矣。是宜为采风问俗者之所以矜悯,书之竹帛、纪之国史,以昭告来兹者也。
从太平天国起事始,湘乡人以一县之武力,不但纵横内地十八省,且进入沙漠戈壁,收复了新疆。曾国荃殁于光绪十六年(1890),未能经历甲午中日之战,见证陈湜、李光久率领湘军赴辽东作战,否则此文还可加一笔:出山海关抗击倭寇。诚如文中所言,湘乡人的辉煌,背后是斑斑血泪,“兄战死于前,弟斗伤于后,在外则流为无定河边之骨,在里则时闻老父慈母及垂髫孤寡哭泣之声,几于比屋皆是。”六、七万人捐躯疆场和病死在军营,包括他的一位哥哥曾国华和弟弟曾国葆。率军在天山南北追击阿古柏部的新疆首任巡抚刘锦棠亦是如此,其父刘厚荣在湘军成军不久时,战死在岳阳,他长到十五岁后又从军,跟随叔父刘松山征战南北。刘松山在平陕甘回乱中战死后,他接过叔父的帅旗,继续带兵打下去。
“湘乡试馆”就是建在省城长沙的湘乡籍考生招待所兼驻省办事处,所附的昭忠祠则是湘乡籍烈士纪念馆。湘乡虽是人口大县,但文中说“湘邑学额仅中县,科第之盛不如他邑”。学额是朝廷分配给该县的生员(秀才)名额,后来因为湘乡籍将士战功赫赫,湖南巡抚几次上书朝廷要求增加湘乡的学额并获同意,但所增数额有限,且湘军军兴以后,年轻子弟以当兵打仗立战功为博取富贵的捷径,读书应科举的反而少了。同治初年,整个湘乡县连有资格去北京参加会试的人都很少。湘乡县当时属于长沙府,长沙对湘乡人而言,即是府城,又是省城。因此考生参加府试(文童需通过县、府、院试方能进学,成为一名秀才)、诸生参加乡试,都要来长沙,文中说,“自道(光)、咸(丰)以迄今兹,每岁应文童试者约三千人,应武童试者约八百人,大比之年,应乡试诸生五百余员。”这么多湘乡籍考生到了长沙,总得有个落脚、歇息之所。曾国藩生前倡议建此试馆,既是为服务家乡的俊杰,更是要激励家乡子弟发奋读书——靠打仗改变命运总归不是常态。
湘乡试馆位于长沙城新安巷,此巷今已不存,成为五一广场的一部分。1905年,湘乡籍的禹之谟从日本留学回来后,动员了湘乡50余名青年赴长沙读书。为了安置这批学子,在曾国藩长孙、翰林曾广钧支持下,遂将湘乡试馆改为湘乡驻省中学。——这一年科举废除,试馆改中学也是顺应潮流之举。
据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传》一书所述:“1911年春天,东山小学堂的贺南纲老师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因为毛泽东成绩优异,贺老师愿意带他前往读书,他第一次坐轮船到长沙,顺利地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湘乡试馆,成为了青年毛润之落脚省城的第一站,不知他当时是否意识到其受惠于曾氏兄弟和无数湘乡先贤的遗泽。
责编:李 慧
来源:十年砍柴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