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教育家曹德赞:湘南大儒 主持鹿峰书院三十载

  新湖南客户端   2016-05-10 09:42:19

他的名言被铭刻在桂阳文化园的门廊上,“三湘之屏藩,两粤之管钥”至今仍广为传颂;

他的功绩写在桂阳史册的诸多章节里,占据的篇幅令人羡艳;

他执掌鹿峰书院三十载,“北有岳麓欧阳厚均,南有鹿峰曹德赞”的盛名享誉湖湘;

他的交际圈或是权倾一方的朝廷重臣,或是才高八斗的文化翘楚;

他浩然正气,乐善好施,淡泊名利,勇于担当,堪称时代楷模;

他是桂阳古代文化的一座高峰,是值得钦佩的坦荡君子、一代名贤……

他的名字叫曹德赞!

(桂阳三中 前身为鹿峰书院)

曹德赞(1775一1853)字仲襄,号翊庭。直隶桂阳州人。清代文学家,教育家。历官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协修,繁昌知县。

桂阳州城曹氏,源自宋朝兵部尚书彦约,江西都昌人。次子肇祥随父至桂阳留居于此,子元谅后徙居永兴。名兴公自永兴徙桂阳城西振文坊。明万历壬子年(1612)山洪暴发,昭公侨居郴州石山头。康熙十九年(1680)杰公仍徙于桂阳州城内东南隅三瑞街。城里曹氏,皆其后裔。

此后子孙生齿繁衍,曹氏逐渐强盛。与北关刘,城西何,城南李并称为桂阳州城四大家族。论功名,曹氏首屈一指。自曹振始,曹氏门生,无不以词赋称雅士,历代人才倍出。

曹德赞祖父:曹惟隆(1729一1809)号枕石。候选从九品,以厚德醇行享誉州城。《桂阳直隶州志》载:尚书纪昀曾游桂阳,知惟隆行宜,言之公卿,名闻京师。

曹德赞父亲:曹大受(1755一1817)号可斋。久为诸生,岁试第一,入国子监。候选训导。著《洗砚佣文集》

曹德赞诞生于乾隆丙申年(1775年)正月十七。兄弟六人,排行第二。成长在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牙牙学语就随祖父在家传私塾“曹氏书仓”启蒙。

“曹氏书仓”位于桂阳八景之一的锦湖畔,风景如画。《桂阳直隶州志》载:封公崇儒重道,每岁延名师主讲。督其子弟业于中,虽身活阛阓,暇辄扶杖来游,呼俦啸侣,赏花钓鱼。子孙环立,分题课之,佳则喜,酌以太白,否则遣责不少贷。以故皆积力于学,不数十年间,采芹食饩,贡成均,登贤书者踵相接。

难以想象,古人在这样美丽的环境生活,岂不快哉!在这样惬意的氛围读书,让人神往!

曹德赞聪敏好学,小小年纪已出类拔萃。十二岁左右,熟读十三经,通晓国学,誉为“神童”。

乾隆庚戍年(1790年),省府学政张忍斋先生选拔古学优秀人才,亲自考察,曹德赞年纪虽幼,对答如流,令学政大加赞赏。十三岁选为佾生。

乾隆辛亥年(1791年),十四岁入读州城官学,成绩优异。乾隆壬子年(1792年),十五岁远离家乡,负笈岳麓书院,师从著名学者罗典。岳麓书院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冠,湖湘文化的策源地。恩师罗典精通汉学,一生以培养人才为己任。

名校名师出名徒。近代岳麓书院人才群体集中涌现的第一次高潮正好是曹德赞在岳麓书院读书的时期。一大批日后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如清朝经世派代表陶澍,贺长龄等人相继在这一时期负笈岳麓。还有1805年科举状元彭浚和曹德赞同班同学。彼此欣赏,成为知已一一初识君在壬子,同时负笈岳麓来(彭浚诗)。特别是后来成为著名教育家的欧阳厚均,两人的人生轨迹惊人相似。两人同为郴州老乡,同为岳麓学友。同年湖南乡试中举,欧阳厚均第十四名,曹德赞第十五名。同在34岁高中进士。为官数年,四十余岁之后均回乡侍母。且都辞官不就,继承恩师罗典衣钵,以育才为本,传承和发扬湖湘文化。欧阳厚均出任岳麓书院山长二十七年,曹德赞主持鹿峰书院近三十年。两人因此成为一生挚友,湖南教育史可谓“北有岳麓欧阳厚均,南有鹿峰曹德赞”一一曾记追陪步月宫,翩翩英妙羡终童。踏槐已喜名相次,释谒何当岁亦同(欧阳厚均诗)

曹德赞天资聪颖,读书一同十行,过目不忘。加上刻苦用功,成绩斐然。不但深受山长罗典喜爱,甚至得到湖广总督毕沅垂青。《桂阳直隶州志》载:毕沅总督湖广,尤好文士,倡经学。以阅兵至长沙,亲课士,诸生兼以诗上,德赞年最少,诗独称赏。频行,诸生百余人送沅,沅称德赞诗。学者复言其学有根柢,沅益喜,解佩玉赠之,由是父子并知名。

岳麓书院的读书生涯对曹德赞一生影响深远。不但学业精进,而且初步形成了他“经世致用,心忧天下”的人生观,更为日后坚持“传道授业”的光辉事业埋下伏笔。

乾隆甲寅年(1794年),年仅十九岁的曹德赞参加湖南乡试,一鸣惊人。凭自己的真才实学中试举人。乡试主考官为汤二楼老夫子。

曹德赞少年得志,“月宫折桂”马上“洞房花烛”,可谓人生双喜临门。

新婚妻子乃州城西门外庠生何植林公长女。俩人同岁,青梅竹马,两情相悦。清政府规定男子十六,女子十四即可结婚。然曹德赞抱负远大,誓言:“不取功名,何以娶妻”。直到乡榜捷报,有情人终成眷属。

新婚燕尔之后,曹德赞踌躇满志,偕同年生张梦铎北上京城,准备参加春闱。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到京不久,张梦铎竟然客死异乡,卒于北京寓所。在前程与道义的两难诀择面前,曹德赞毅然决定放弃考试,选择为张梦铎料理后事。忙前忙后,张罗完毕,仍不辞艰辛,亲自护送张梦铎的灵柩返回千里之外的故乡。如此仁义之举,轰动京师。如此仁义之士,人人愿意结识。

没想到这一担搁,竟然误了曹德赞半生。

此后,曹德赞接连参加了1796年,1799年,1801年,1802年,1805年,1808年会试,皆名落孙山。曹德赞从不沮丧,坚持不懈。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到1809年第七次参加会试,终于成功。会试主考官为大学士费淳,格外器重曹德赞。后来曹德赞归乡祝寿,费淳亲自作《送曹大史德赞归祝.序》,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春闱之后,乃是科举的最高等级,由嘉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曹德赞博古通今,文采藻丽,甚得嘉庆皇帝赏识。以殿试第二甲第十八名,赐进士出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充国史馆协修。

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时知识分子中的精英,社会地位优越,号称“天子门生”。翰林院的日常活动,即要履行其处理政事的职能,同时更要通过学习,锻炼能力,增长见识,为国家储备人才。翰林院学习期间,曹德赞的老师乃三朝宰相曹振镛。因为是同宗,又是师生,对曹德赞关怀备至一一为吾宗光于戏盛,翊庭既读书中秘,余适为翰林院掌院,以师生礼来谒,喜其学有根抵,才复干济,为国家得人庆。(曹振镛文)

入翰林院之前,曹德赞已经在京城游学数年。因为人慷慨,重义气,朋友众多。入翰林院之后,更是交游广阔。也就是说,游历京城期间,上至大学士,下至贩夫走卒,莫不欣然往来。《桂阳直隶州志》载:纪昀时兵部尚书,诗赠翊庭,传为佳话。

曹德赞朋友圈有据可查的朋友有:陶澍(1802年进士,两江总督)赵慎珍(1796年进士,云贵总督)贺长龄(1808年进士,云贵总督)唐鉴(1809年进士,曾国藩老师)彭浚(1805年状元,皇帝旻宁老师)梁章钜(1802年进士,两江总督,纪晓岚弟子)何凌汉(1805年探花户部尚书)聂铣敏(1805年进士,绍兴知府)蒋云宽(1799年进士,监察御史)喻士藩(进士)李双圃(进士)罗静贮(进士)罗麓西(进士)蒋锦桥(进士)方雪圃(进士)罗春台(进士)杨刚亭(进士)等等。

曹德赞的朋友们,很多都是湖南同乡,岳麓同窗,以及翰林院同事。其中和陶澍于1809年在国史馆同修国史。和唐鉴同年进士,携手翰林院。和贺长龄同门,相继入翰林,相继馆选,甚至比邻而居,情如兄弟一一欢如针芥投,意比金兰订(贺长龄诗)。这些未来大清王朝的脊梁们,此时还是北漂。远离家乡,客居京城,让他们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彼此照顾,互相提携。

曹德赞在翰林院勤奋努力,一方面利用翰林院丰富的图书,博览群书,一方面师从翰林院优秀的导师,汲取知识。特别是和朝中士大夫们议论时政要闻,探讨治国方略,受益匪浅,为日后从政打下基础。

余暇,曹德赞呼朋唤友,游山玩水,快意人生。

文学史上赫赫有名的“宣南诗社”,便是好友陶澍在1804年发起组建的。后来由于陶澍丁忧回乡,诗社活动渐少。直到1809年陶澍返京,诗社的活动又趋活跃。两人上班在国史馆修史,下班和朋友们谈经论道,饮酒赋诗,好不快哉!

诗社的活动除了观景,祀贤,联络感情外,还有品评时政,讨论艺术,传播经世意识,议论国计民生……

诗社成员之泛,社会影响深远,成为当时最突出的文艺团体。宣南诗人的诗作也没有流于一般的诗酒应酬,对政事漠不关心,而是面对现实,意义深刻之作。这种忧国忧民的精神首先是关心百姓的疾苦,其次是倡导经世致用思想。所以“宣南诗社”的成员大都是经世之风和改革更法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有陶澍,贺长龄,梁章钜,魏源,龚自珍等

遗憾的是由于时光久远,曹德赞诸多诗作淹没于岁月长河,我们无法领略曹德赞当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风采。但是作为“宣南诗社”成员之一,曹德赞为嘉道年间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和形成,发展和实行做出的有益贡献是无法被岁月淹没的,将永远在历史中熠熠生辉!

感谢《桂阳直隶州志》浓墨重彩记载了一起发生在1811年夏天,“宣南诗社”的诗人们隆重举行的诗歌盛会。为了送曹德赞出宰繁昌,诗人们特地相聚于北京尺五山庄,为他饯行。酒酣耳热之际,大家以“为政风流今在兹”为韵,即兴赋诗,赠与曹德赞。虽然己过数百年,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字里行间的深情厚意,领略古人的风流豪情。

嘉庆辛未年(1811年)曹德赞翰林院学习期满,散馆二等,选授安徽太平府繁昌县知县

炎炎夏日,风雨兼程。曹德赞好不容易抵达繁昌县,顾不上舟车劳顿,下车第一件事就是索取《繁昌县志》。展卷研读,深入了解繁昌的历史文化,全面认识繁昌的地理山川。新官初任,曹德赞迫不急待要施展自己富民强国的远大抱负。

彼时,繁昌县吏治混乱,天灾频发,社会动荡。面对天灾人祸,作为父母官,曹德赞悲愤交加,暗下决心:治理不好繁昌,无颜为官。

首先遇到的棘手问题就是前任遗留下来的疑难宗卷数以百计。曹德赞废寝忘食,在千头万绪中抽丝剥茧,没多久便整理清楚,一一秉公办理。经此一事,曹德赞名声大振。久居黑暗之中的繁昌人民,终于看到了黎明的曙光。

繁昌县地处交通要冲,七省通瞿。因此社会治安混乱,难以治理,鸡鸣狗盗日益猖獗。曹德赞不顾个人安危,亲自率领衙役日夜巡逻,严励打击犯罪。经过艰苦卓绝的治理,繁昌县治安日趋良好,社会遂渐安定。老百姓居然可以夜不闭户。《桂阳直隶州志》载:五年大治,至夜不闭户。德赞出之见,问民状俱言:“公令行无盗,小民安寝”德赞愕曰:“是乌可狃?”作《外户不闭论》。后来两江总督陶澍看到此文,赞不绝口“长者之言,近古循吏矣”。

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农业是国家的头等大事。农业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在严肃吏治,整顿治安的同时,曹德赞苦思冥想农业大计。要想搞好农业,必须搞好水利。繁昌县地处江南,襟带长江,常年水患。曹德赞跋山涉水,勘查论证。亲自带领百姓挖沟引渠,兴修水利,以防水患,修筑义仓,广集粮草,以备天灾。曹德赞在长期农业实践当中,摸索总结出独到的经验,且上书朝廷:“谨观岁大熟则粜三,岁中熟则粜二,下熟则粜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自来保泰之君,旱涝有备,丰歉无虞,用此道也。”

嘉庆乙亥年(1815年)夏,安徽大旱,爆发蝗灾。坊间传言“独繁昌蝗不越境”。其实那有如此怪事,独繁昌蝗不越境乃是繁昌县上至父母官,下至老百姓全员上阵,费九牛二虎之力捕蝗的辉煌战绩。上级实地堪查,果然如此,特别嘉奖。曹德赞大公无私,不辞辛劳,不分疆界,亲率壮役赶往邻县芜湖,南陵等地,帮助当地捕蝗。直至蝗灾完全被灭,才疲惫而归。曹德赞的门生王广荫正好去繁昌拜谒老师,见闻此事,深为感动,特作《无蝗记》。在曹德赞言传身教的熏陶下,后来官居兵部尚书的王广荫一生以曹德赞为榜样,清正廉明。

曹德赞勤政爱民,有事就在县里办公,无事则巡历乡村,询民疾苦,课民农桑,宣传德化。

经过曹德赞励精图治,繁昌县的农业生产迅速恢复,老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曹德赞不仅在繁昌县的国计民生方面劳苦功高,在繁昌县的文化教育方面成绩斐然。《繁昌县志》载:

1813年,重修狱神祠,重建仪门

1814年,重建文昌宫,作《重建文昌宫碑》。重建八腊庙,作《八腊庙碑》

1815年,重建金峨书院,作《金峨书院碑》

1816年,改筑即学斋

1817年,新建西书房

曹德赞同时高度重视国防武备,《繁昌县志》载:曹公捐俸银,重建把总公署,让士兵训练有度,讲习有场所……有人大兴土木是为了营造自己的官邸,有人大举建设是为了营私舞弊。而曹德赞不是建书院,就是筑公署,不要说中饱私囊,连自己的薪水都捐进去了,实在令人钦佩。如果所有的官员都像曹德赞一样,天下何愁不太平。

曹德赞为繁昌县做出的重大贡献还有编撰《繁昌县志》。本来公务就繁忙,余暇也顾不上休息。曹德赞见缝插针,充分抓紧有限的空闲考证,编撰。寒来暑往,历经数年,终于稿成,却到离任还来不急付梓。由于曹德赞学识渊博,考证严谨,所撰《繁昌县志》被公认为地方名志。成为承前启后,研究繁昌历史的宝贵资料。

曹德赞不仅在繁昌任上任劳任怨,期间还出任了1813年癸酉科、1816年丙子科,两届江南乡试同考官。

数年之后,繁昌县旧貌换新颜,政通人和,百废俱兴。曹德赞卓越的贡献不仅民间树立了良好的口碑,朝廷亦嘉奖无数。清朝,凡官员立有功绩或考核优良,可交户部议叙,给予纪录或加级奖励,每加一级相当纪录四次。而曹德赞居然加十级,纪录十次。足以证明曹德赞是多么优秀。曹德赞的光辉政绩,永载史册。《繁昌县志》载:劝捐,救荒,改造书院,纂修县志……

清政府规定,地方官一般三年一任,或升迁,或平调,也有例外。政绩好,官声好的地方官,老百姓极力挽留,“攀辕”、“卧辙”的挽留,可以连任。而曹德赞在繁昌县任上七年,差不多三任。可想而知,曹德赞是怎样受到繁昌人民的拥戴。

嘉庆丁丑年(1817年)冬,远在繁昌的曹德赞突然接到来自家乡的噩耗,父亲去世。仿佛晴天霹雳,繁昌人民和曹德赞一样悲痛万分。因为深爱的父母官必须回乡丁忧,他们再也没有理由挽留了。封建王朝以“仁孝”治国,丁忧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道德礼仪制度。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无论任何官职,从知道父母去世那天起,必须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三年。

临别,大雪纷飞。白茫茫的大地,抒写着繁昌的哀伤,人们的心和雪花一样寒冷。繁昌万人空巷,男女老幼夹道送行。人们特别制作了牌匾“一路福星”以及对联“七载薄书称众母,万家烟火戴仁人”赠予曹德赞,以此来表达感激之情。所谓“金杯银杯不及百姓口碑”,那怕多年以后,繁昌人民仍然深深的怀念曹德赞,述说着他的功绩。如果听说有人从桂阳来,人们更是争先询问曹德赞的近况,为他祝福。做官做到这种境界,叹为观止!

阔别故土多年,再踏时,曹德赞与父亲已是阴阳两隔。丁忧三年,曹德赞吃住在父亲墓旁。不饮酒,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停止一切娱乐活动。以此苦行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

嘉庆庚辰年(1820年),丁忧期满。此时大清王朝由盛转衰,日益腐朽。官场的尔娱我诈,原本就让曹德赞疲于应付。此时贪官污吏横行,更让曹德赞彻底失望。洁身自好的曹德赞,无意仕途,借口母亲年事己高,辞官不就。在曹德赞悉心照顾之下,母亲成氏活到九十三岁高寿。皇上钦敇大安人。如此孝道,湖湘传颂。

身处内忧外患的中国,曹德赞忧国忧民的丹心不改。虽处江湖之远,仍然思考着国家的前途。如何救中国让当时的有识之士焦头烂额。深受“经世致用”思想影响的曹德赞认为教育是救国救民的出路之一,只有教育才是国家民族兴盛的万世之道。

深思熟虑之后,曹德赞决定继承父亲和恩师“传道授业”的衣钵,为国家教育经世之才,为社会培养致用之人。从此,曹德赞的后半生为了桂阳的教育事业躹躬尽瘁,死而后已!

道光十年(1830年),陶澍总督两江,梁章钜任布政使。二人皆为曹德赞挚友,彼此推崇。他们认为曹德赞隐居于市埋没人才,特地移书招之,邀其出山。曹德赞不为高官厚禄所动,宛言谢绝了好友盛情。我们不能不为曹德赞的高风亮节所感动,曹德赞拒绝的不仅仅是荣华富贵,他拒绝的是名垂青史的荣耀啊!要知道曹德赞的这些朋友,作为嘉道年间大清王朝的中流砥柱,一个个名垂青史,光耀千秋。

曹德赞主持鹿峰书院兢兢业业,无怨无悔。秉承恩师“坚定德性,明习时务”的育才理念,严格要求弟子“首德行”。对以读书追求荣华富贵为目的之人嗤之以鼻,告诫弟子读书是为“国家求贤取士非徒以阶荣进之路”。曹德赞继承和发扬“经世致用”思想,教育弟子不要束缚于科举功名,而是要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希望弟子不仅要掌握儒家经典,做“致君泽民”的经世之才,还要学习人伦日用方面的实用知识,能够胜任社会生活的重任。这在当时乃开风气之先,加上曹德赞高尚的人格和渊博的知识,门下弟子趋之若鹜。

曹德赞呕心沥血三十年,青丝教成白发,桃李满天下。道光年中桂阳州(包括桂阳,临武,嘉禾,新田等地)取得功名者大都出其门下。特别是临武杜学礼,桂阳刘澍覃,粤东许炳章等高中进士者皆其弟子。更值得一提的还有曹德赞的儿子曹任坚是道光壬辰科(1832年)湖南乡试举人,曹德赞的孙子曹宏钦(官名曹燮)是光绪丁丑科(1877年)进士。曹德赞一家三代举人,祖孙进士,(1810年曹德赞祖父,父亲均被皇上钦赐为儒林郎翰林院庶吉士的虚衔)恐怕是桂阳州的文化传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曹德赞乃桂阳州教育史上一座光彩夺目的丰碑!

尽管淡泊名利,以教书育人为乐,曹德赞依然以国计民生为己任。桂阳州的大情小事,无不殚精竭虑。患兵祸,修筑州城,作《重建州城记》。为扶贫济困,修筑义仓,赈灾施粮,作《新建平粜义仓碑文》。为文化教育,修文庙试院,作《重建桂阳州学宫记》⋯⋯各种善举义事,曹德赞身先表率,经理厥成。《桂阳直隶州志》载:“其在家修州城,建义仓,思虑深远,卒未数载,有广西寇乱,犹赖其备焉。”

虽然曹德赞尊为一方鸿儒领袖,尤自检饬。虽然曹家贵为一地名门望族,从不逞强。在曹德赞的影响下,曹家家风严谨,积善施德。曹家不仅崇文,也能尚武。曹德赞1844年题刻的牌匾“武耀平阳”至今墨香犹存。苍劲的大字展示着曹氏家族文蹈武略的雄风!

《桂阳直隶州志》载:曹德赞长孙曹宏鈵好武,身长七尺,便弓马,应武试。咸丰五年(1855年)红巾军再犯桂阳,过牛轭岭。宏鈵为乡兵戌领,遇贼独格斗,只身力战,援绝而死。妻李氏,同日抗节,被重创,逾日死,以烈见旌。短短数语,读来荡气回肠,金戈铁马之声,犹在回响。为了保卫家乡,守护人民,夫妻二人同时战死,多么可歌可泣的英雄啊!

咸丰九年(1859年),曹德赞四子曹任堪,在七拱桥与石达开部队遭遇战中牺牲。几年之间,曹德赞子孙相继战死,州人无不敬重。

曹德赞的后裔,通过联姻,社会关系圈更为扩大。曹德赞的曾孙曹熙绩娶刘澍覃孙女,曹德赞的曾孙女曹光吉嫁陈士杰九公子陈兆兰。等等。这种地方绅士阶层的联姻,为曹氏家族的社会地位巩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家成了桂阳州最显赫的名门望族之一,也是湘南举足轻重的儒林核心。

曹德赞一生酷爱读书,七十多岁还手不释卷。文学造诣深厚,著作等身。制艺诗赋古文全集《邃经堂全集》十二卷。可惜沧海桑田,大部分轶失。留下的只鳞片爪,依然可以窥见其热血文心。桂阳文化园大门宏伟壮观的牌坊上面撰刻:“三湘之屏藩,两粤之管钥”。就出自曹德赞妙笔生花。虽然斯人已逝,曹德赞留下的宝贵财富依然滋养着桂阳大地,曹德赞长存的浩然正气依然闪耀在历史天空!

咸丰三年癸丑四月廿五日(1853年)曹德赞逝世,葬于石山头太排冲月形岭。光绪十八年(1892年)为表彰其丰功伟绩,皇上诰封曹德赞为中议大夫 。

曹德赞,作为一个被历史低估的人物,需要我们深入挖掘,重新认识。

曹德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来源:桂阳县政府门户网 )

责编:朱晓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