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耒阳的匆匆过客

  新湖南客户端   2016-05-30 14:53:59

昨夜读杨绛《我们仨》,读到第100页,意外发现一首与耒阳有关的诗,题目是《耒阳晓发是余三十初度》。全诗为:“破晓鸡声欲彻天,沉沉墟里令无烟。哦诗直拟陶元亮,误落尘中忽卅年。”晓发,有人解释为白发,所谓“寒镫耿宵梦,清镜悲晓发“,但我觉得理解为“拂晓出发”更合适些。唐代贺知章写有一首《晓发》的五言诗,正是因他早晨离别故乡出发去远方之地而写。钱钟书这里说的耒阳晓发,就是拂晓从耒阳出发,三十初度,就是正过三十岁生日。钱钟书是江苏无锡人,生于1910年(庚戌年)农历11月21日。这个时候,已是寒冬了,而他这首诗,却是写于1939年10月。他何以路过耒阳,又为何记错自己的生日呢?

我查阅了相关史料,发现钱钟书是1939年9月从上海出发的。他告别妻女,前往湖南,赴任新组建的蓝田师院英文系主任。蓝田师院设在安化县蓝田镇(今涟源市),是中国第一所独立师范学院,也可以说是湖南师大的前身。之所以落户湖南安化蓝田,是设立在蓝田的长郡中学鲁立刚校长的推荐。廖世承考察后,发现蓝田镇地处山区中的小盆地,树木荫蔽,环境优美,不是军事要衢,受日寇干扰较少,于是决心建校于此,取“安定文化”和“青出于蓝”之意。这所高等学府荟萃了众多宿儒名流,首任校长是著名教育家廖世承先生,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在这所大学任职国文系主任。钱钟书并不想去“国师”,其时他已被西南联大破格升为清华大学教授,打算去昆明,但他是个孝子,“不敢不听父亲的话”。汤晏在《民国第一才子钱钟书》中称:“钱不是心甘情愿去蓝田,在路上又吃尽苦头,心情极其恶劣。”杨绛在《我们仨》书中回忆:“钟书一路上万苦千辛,走了三十四天到达师院,他不过是听从严命。其实严命的骨子里就是慈命。”钱钟书去蓝田的路上,感到很沮丧,甚至有些痛苦。他出发时,杨绛想到路途那么遥远,曾告诉他,你这次生日大约是在路上了,我只好在家里为你吃一碗生日面了。但“心情极其恶劣”的他,却记错了自己的生日。抵达耒阳那天,以为自己过三十岁生日了。

我疑惑的是,新化县蓝田镇位于湘西,钱钟书怎么会跑到耒阳去,绕那么大一个圈呢?我查阅一些资料后,恍然大悟。原来,蓝田师院远离京广线,钱钟书从上海坐火车到湖南后,要转汽车乃至走山路,才能抵达蓝田镇。钱钟书到湖南后,正遇上日军发动第一次湘北会战,湖南省政府早在5月20日从沅陵迁至耒阳,人心惶惶,谣言四起。钱钟书担心蓝田师院会迁移,便与徐燕谋等四位被聘请的同伴商量,直接坐火车到临时省会耒阳,找省教育厅厅长了解情况。他们五人到耒阳后,厅长朱经农接见了他,并告知“寇深围危,不宜自逸;国立学府,人心所系;国币艰难,不可虚靡”,蓝田师院作为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界的龙头学校,不到非常紧急状态不会搬迁,要他安心去赴任。于是,他们一行五人经邵阳前往新化县。

我想,钱钟书从耒阳出发时,定然想起了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此,他才感叹“哦诗直拟陶元亮,误落尘中忽卅年。”误坠尘网里,一去三十年。只是,陶渊明是个真正的隐者,即便死去也让墓冢保持平寂。他在《自祭文》里要求“不封不树”.只是从古至今有几人自出生始便能如此自甘寂寞? 我想,年轻气盛的钱钟书还不至于有归隐的想法罢。昨天我与一个作家朋友聊天,由我的散文集《七彩耒阳》谈到人生的命运,也谈到了这部书中提及的那篇关于耒阳作为临时省会的历史。其实,人的命运往往是与时代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不管你有多高的学问,多大的本领,终究是摆脱不了时代的局限。对于钱钟书来说,他未能去西南联大任教授却跑到偏远的湘西确实是个遗憾,但从文学的角度来说,他在湘西穷山中收获了无比的丰富。他的代表作《围城》的主要故事线索,就是以这段经历为原型的。恰恰是无法抗拒命运安排的蓝田之行,成就了文学名著《围城》,成就了一代文豪钱钟书。

钱钟书定然是到过耒阳的,我深信不疑。虽然,他只是耒阳的匆匆过客罢了,但耒阳人已经足够。因为,他给耒阳留下的短诗,带给了这个千年古县夺目的光芒,永载史册。

(来源:凯风湖南 作者:朱文科)

责编:朱晓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