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报 2016-04-15 10:45:48
孟加拉国毗诃罗普尔佛教遗址发掘记(二)
喝水都没时间,“老干妈”胜亲妈
考古发掘现场。
每天早上5点半,准时听到窗外的喇叭声,这是穆斯林每天的第一次祷告,大家基本等于被叫醒了。
早上七点就开工
6点左右起床,洗漱之后吃点牛奶饼干。6点45分准时乘车出发。清晨,万物都沐浴在薄雾中,一片田园风光。我们在车上听着孟加拉的传统音乐,感受到浓浓的异国情调。7点开工,工地上顿时热闹忙碌起来。这里的民工用一种称之为“窝拉”的竹筐头顶着运土,很专业,效率丝毫不低于国内用撮箕扁担挑。在工地上不要一个小时,就出大太阳了,虽然这是冬季,但我们穿一件短袖T恤就足够了,民工这时也都打赤脚干活了。
因为这边天气较热,而且他们是手抓饭,所以当地的食物一般都不会太热。但我们不习惯这种“吃冷饭冷菜”的感觉,为此孟方特意为我们买来保温桶保温,在营地做好了送到工地上来。早饭一般是米饭加一个或煮或煎的鸡蛋,再配上几样蔬菜。偶尔早上也会为我们煮像糊糊一样的面条。必须说明这是经过4个多月的磨合才有的现状,一开始,他们什么菜都是咖喱味。
忙起来喝水都没空
早饭过后稍作休整,10点至12点再工作2个小时。这时候,日头不冷不热,最好干活。在这边上工地,一个业务骨干通常要管三十至五十个民工,负责600平方米左右的面积,虽然会有孟方的考古业务人员做助手。但这么大的面积,这么多民工需要管理,做起事来还是蛮具体的。既要指挥调配民工按地层发掘,分单位收集遗物,又要分析判断处理各种遗迹,有些重要的遗迹地层必须自己动手。这还不说双方在业务操作方法上的差异和语言交流上的障碍。基本上一工作起来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12点是茶歇。有茶、水果和饼干。水果通常是香蕉,有时是椰子、木瓜、菠萝。茶歇时民工一般是发两个油炸坨坨,这里的油炸食品种类很多,经常看他们换着式样做油炸坨坨。因为刚吃了早饭,我们一点也不饿,但孟方人员总是客气的一再劝说,因此多少要吃一点。在一次工地茶点中,我问孟方领队苏菲先生为什么孟加拉人总是时不时就吃东西时,他笑着对我说:“more food,more work”(吃得多,做得多)。我笑着答曰“good food,good work”(吃得好,干得好)。这一玩笑后来竟成为我俩之间见面的问候语。
一天分四节像打篮球赛
12点半又开工了,干到两点吃中饭。给我的感觉这就像打篮球赛,分四节。而国内干考古是只分上午、下午干活,中午休息,像足球赛只搞上下半场。午饭比较正式,菜有一荤多素。刚开始各种蔬菜都做成一锅糊糊状,蔬菜没有蔬菜味,看着就没食欲。现在每种蔬菜会分开烹饪,但是他们不会炒菜,只会煮。
按我们的生活习惯,中午想睡一下,特别是在野外搞发掘。所以饭后我们都会抓紧时间小憩一下。下午的工作时间是从2点半工作至4点半。对于我们来说,这是比较紧张的一个时间段。要指挥民工将当天的各种发掘工作进行收尾,我们自己要收集出土遗物、划遗迹地层线、拍每天的收工照。有时紧张的要抓狂的感觉。虽然是4点半下工,但我们还需整理登记出土遗物,做每天的发掘记录,双方队员在相互发掘区窜访,观察彼此发掘情况,交换意见,讨论问题和商议来天工作等。等把一切事情都忙完了,一般都是5点多了,天色已近黄昏。
与当地的小朋友们混熟了,在我们上车返回时总在我们后面追着喊“贾、柴、莫、李”。每天从早上6点多至晚上近6点,有近12个小时在野外。每天都是带着一身的疲惫踏上归途,但此时人的感觉是放松的,内心是充实的、满满的。
“老干妈”比亲妈还亲
回来后,有的人赶紧洗澡,有的洗把脸就往床上一倒,补上一觉。有时从工地返回营地后,如果还早大家有兴致,会去营地旁边喝茶。在孟加拉但凡集市都有茶铺,喝杯茶5角钱。
晚饭是真的晚,8点钟吃,相当国内10点钟了。由于伊斯兰教禁止吃猪肉,所以晚饭的主菜一般是鱼肉、鸡肉、牛肉这三种。这里的牛肉味道不错,绝对没有注水,虽然也是放了咖喱,但感觉很地道。尽管孟方为迎合我们口味各种饭菜已经做了最大努力,但毕竟做不出我们中国菜的口味,所以每餐饭“老干妈”就是必不可少的佐料,几名女同事对此笑称在这里“老干妈”比亲妈还亲。
饭后夜深人静时,真有一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感觉。好在现在有互联网,可以通过QQ、微信与家人联系,隔几天也会与家人通通电话。虽然身在异乡,不能为家里做任何事,但每个人心中对家人的牵挂是难以割舍的。
晚上如果不需要加班补写材料,基本可以洗洗睡了。好在大家在这里心思单一,也顾不上家里单位的其他事,只想着干好工作,生活倒也相对简单。
能够在田野工作,对于每个考古人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何况能有机会在异国他乡参与这样重要遗址的发掘呢,大家都倍感珍惜。在这里每天都是紧张、快乐而又充实的。每个人每天晚上都睡得很甜、很死,我想这是上天对我们白天辛苦工作的一种恩赐。
■莫林恒
来源于公共微信号:湖南考古
责编:龙文泱
来源:三湘都市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