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故居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91岁台湾老人来告诉你

  株洲晚报   2016-04-07 11:44:35

“这里以前是学校大门,这里以前是我的教室……”昨天下午,93岁的袁文赋和91岁的汪云裳来到株洲秋瑾故居,远远地看到门楣上“槐庭”两个大字时,两位老人的记忆顿时回到了76年前。

1940年,秋瑾之子王沅德把家宅捐出来做学堂,成为新群中学的校舍,从那时起,两人就在这里求学。汪云裳说,1948年底他到台湾求学后,曾以为这辈子都没法再看到母校了。

 

两位老人在秋瑾故居前合影(右为袁文赋)

两位老人相聚秋瑾故居,这里曾是他们的母校

这里曾经是他们的母校所在地

这里是学校大门,门似乎要大些。”

“是咯,大门的正对面就是政教处,那里面老师盯得紧,我们想出去玩,出不去咧。”

昨天下午2点许,93岁的袁文赋和91岁的汪云裳相伴来到秋瑾故居,两人的话匣子就关不住了。对他俩来说,秋瑾故居曾经就是他们的母校——新群中学的所在地。

两位老人走过“槐庭”,来到秋瑾生平事迹陈列馆前的罩亭时,汪云裳说,这个地方原来是他们手工品的陈列馆,共有4层,是从同学们手工作品中选出来做工好的,摆放在这里。那时,手刻印章、竹制笔筒、纸船都是同学们擅长做的手工作品。

看到罩亭旁边的几间房子,老人又激动起来,“就是这里,右边最里面那间就是我的教室。”两人开始找自己当年读书的教室了。

“以前接受的是旧式教育,在这里接受了新式教育,所以对我一生影响特别深远。”汪云裳说,每走到一处,76年前在这里读书的场景涌上心头,每一个细节都记得那么清楚、真切。

秋瑾之子捐出家宅办学,新群中学搬迁至此

资料记载,新群学校位于湘潭十四总莲花街,是毛泽东与湖南一师、一中校友黄笃杰、王洪波等人集资1000元银元创办的。1921年9月4日正式开学,到抗日战争时期,学校已经发展成为初小、高小和初中俱备的学校,后来,校舍被日寇炸毁。

1940年,秋瑾之子王沅德决定把大冲新屋“槐庭”以及附近田地捐给新群学校办学。新群中学就是这种情况下搬过来的。1941年,袁文赋插班读初二,小两岁的汪云裳读初一。

汪云裳说,在上新群中学之前,他接受的旧式私塾教育,私塾老师就是袁文赋的父亲。进入新群中学后,新式教育给他打开了一扇大门,“那时,中学是读三年,课程设置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等。大家读书都很认真,从无旷课、迟到的现象。”

汪云裳上初三那年,日寇大举南侵,离毕业还有1个半月,学校被迫停课,毕业会考也因此提前了。汪云裳随后考上了长沙的长郡中学,继续求学。

此后,新群学校于1952年搬回湘潭,更名为湘潭市立第二中学。

在台湾生活多年,依旧挂念母校

汪云裳从长郡中学毕业后,因为战乱,他回到了老家大华村,在附近的小学教书。抗日战争胜利后,汪云裳仍想继续求学,1948年,他考取了台湾空军通讯电子学校。就这样,他踏上了台湾求学的道路,没想到,这一去就是40年。

等他再次踏上家乡的道路时,是1988年,他已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花甲老人。

随后的20多年,汪云裳频繁返回株洲探亲,清明节时,还回株洲拜祭先人。他说,年龄越大,越容易陷入对过去的回忆之中,初中求学的这段经历更是难忘。

“至今我仍记得当时的校歌:新、新、新,二十世纪之文明;群、群、群,大家努力奋前程。”汪云裳说,他十分思念这所母校,“有生之年还能来看一下,真是人生之大幸。”

株洲秋瑾故居

秋瑾故居位于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大冲村。

2011年3月,石峰区启动秋瑾故居修复工程前期工作。复原的秋瑾故居规模宏大,气势壮观,东西长达80余米,约有三进两层房屋13栋,天井10个,亭子3座。

故居集当地民居与江浙建筑风格于一体,房屋两侧为吊脚楼,前庭有两面装饰用的墙壁,这种建筑风格在当地极为罕见。

责编:朱晓华

来源:株洲晚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