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保土兵:骁勇神秘的湖湘军团 明朝时就大败倭寇

  潇湘晨报   2016-04-16 10:19:20

嘉靖三十四年,土司王彭翼南率兵大败倭寇2200余人,而被《明史》誉为“盖东南战功第一”。朝廷立“子孙永享”牌坊以“昭纪”。

 

在湘西,由凤凰土著组成的竿军以能征善战闻名天下,如抗日战争时期,顾家齐率领的竿军于上海嘉善大败日军。但少为人知的是,早在明朝,湘西另一支军队就已远赴东部大败倭寇。这就是永保土兵。

所谓永保土兵,就是永顺与保靖土司的军队。五代至清雍正年间,永顺和保靖同为土司制度。永顺和保靖五代时同属下溪州,保靖司第一代土司彭师杲与永顺司第二代土司彭师裕是同胞兄弟,保靖司受永顺司节制,故习惯将两个地方连称。

《清史稿》称,“湖广士兵,永顺为上,保靖次之,其兵甚强。”这一说法有其根据,明代,永顺土司奉中央朝廷之命率兵参加战斗30多次,从辽宁打到了广东。尤以嘉靖三十四年,土司王彭翼南率兵大败倭寇2200余人,而被《明史》誉为“盖东南战功第一”。朝廷立“子孙永享”牌坊以“昭纪”。今天,牌坊依旧。

土家族传统习俗至今烙有土司年代的军旅印痕

彭翼南立下的战功,至今依然被后人纪念。据说,土家族的“赶年”,就是为了纪念他而设立的。赶年,就是“往前赶一天过年”,即赶在汉族过年的前一天过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据说,嘉靖三十三年冬,当圣旨传到土家族山寨,正值年关,如过了年出征,按时赶不到苏松地区,就要违犯军纪,贻误战机。一方面考虑急赴国难,一方面想到团年情深,怎么办?老司城中一位老族长向彭翼南建议:提前过年,让土家族子弟过完新年再奔赴前线保卫海疆。于是“蒸甑子饭,切砣子肉,斟大碗酒”筹办提前的新年。

其实,这种传说并不可信,从土家族生活地区前往东南沿海需一个多月时间,并不在乎提前一天。而是当时的土司军队每年需要轮番戍边,即明代班军制度中所谓的“边班”。土兵当时轮班戍守的是湘黔边境的“边墙”。戍守一年一轮换,轮换时间为每年初始第一天。为不致影响轮换,路程稍远的土兵只能提前一天过年,以腾出一天时间赶至值班地点。而路程稍近的并不需要提前一天,而是一大早过年。所以,今天土家族的“赶年”提前一天过年,或在过年当天早晨4至5点钟吃年饭的,均是因卫所的“边班”制度造成的,久而久之,成为了土家族具有标志性的节日习俗。

因而可以说,“赶年”属于土司年代所形成的军旅文化。与之类似的还有,在老司城附近的哈尼宫一带给亡人挂青习俗,往往要给沿路的树枝上都挂一些,目的就是纪念那些在战场上死去的战士。当地还有“浇水饭”习俗,即把饭和水混成一起,漫无目的地撒出去,也是为了纪念和安抚那些在战场上死去战士的灵魂。

这些古代的军旅烙印影响极深,也可反映出当年的土司军队的强盛及其重要地位。

永保土军兵制源自明代,58旗皆精选之兵

军队的建设,一直受到历代土司高度重视。

永顺土司辖3知州,6长官司,58旗,380洞。各旗名称为“辰利东南西北雄,将能精锐爰先锋。左韬德盛来勋策,右略灵通镇尽忠。武敌雨星正义马,标冲水战涌祥龙。英长虎豹嘉威捷。福庆凯旋智胜功。”以七字为句,每字一旗,后添“设、谋”二旗,共58旗。

永保土司之旗源自明代的卫所编制。湖广行省是朱元璋最早设立卫所的地区之一。洪武元年,于今腊尔山北部设崇山卫,第二年,“以永顺宣慰司羊峰地置羊山卫”。卫所的“旗”成为了土司基层政权组织的名称。“旗”是明代卫所最基本的单位,10人为一小旗,10旗为一总旗,2总旗为一百户所,10百户所为一千户所,10千户所为一卫。土家族土司的最基本的政权组织即称为“旗”,凡辖区内土民,均编入旗内。不论旗长名称、对旗内土民的管辖及征调等,都与卫所管理方式相同。

永顺五十八旗分隶州司,而统属于总司,旗各有长,管辖户口,旗民闲时为农,战时为兵,具有军政合一的性质。司城有五营,相当于中原王朝的御林军,每营兵丁100人,兵丁每人每月领银三两二钱,米三斗六升。此外还有“戎、猎、苗、米房、吹鼓手”等六旗,以及长川旗、散人旗、总管旗,是常备部队。他们也很注意阵法的演练,其阵法,每司立24旗,头,每旗一人居前,第二排三人,第三排五人,第四排七人,依次不断递增,跃呼助阵,若前者败,则第二排居中者进补,每旗16人,24旗合384人,皆精选之兵也。

旗长与总司长官均在本旗或本司队列后阵,如某土兵畏缩不前,则斩某土兵,如某旗畏缩不前,则斩旗长。如第一旗列败,第二旗列补上;第二旗败,第三旗列补上,以此类推至第五列,如仍败,即不前进。这种阵法被誉之为“乱战必捷,人莫敢撄”。

对军人的挑选十分严格,采选兵丁时,宣慰祭以白牛,曰:“有敢死冲锋者,收以银,啖此牛首,勇者收之,更盟誓而食之其节制甚严,只许击刺,不许割首。违者及退缩者皆斩。故凡战必胜,人莫敢撄。”

除操演旗头阵外,常规的军事操练是必不可少的。《永顺县志》载:“永顺司治西二里许坝坪,有校场坪,土人常于此演武。又西北五里,有搏射坪,又北五里曰射圃,地势均较宽敞,土人每次射。”据当地传说,土司时代,搏射坪每遇选兵练兵时,土司王与大将们带领成百上千的土家、苗、汉年轻后生,来此参加挑选比赛和演练。

此外,常利用“赶仗”(打猎)之机,结合进行军事训练。“一人搏虎,二十人助之,以必毙为度,纵虎者必罚。猎他兽亦如之,得禽则倍赏当先者”。出征前,要举行仪式,“系牛于神前,以刀断牛首卜胜负。牛进则胜,退则败,而复进者失败而后胜,以此为验”。土兵如战前逃脱,则斩其手足;战斗中如畏缩不前,则斩首。

从独立王国到对外抗倭,功绩彪炳

《明史》还记载:“永保诸宣慰,世席富强,每遇征战,辄愿荷戈前驱,国家亦赖以挞伐,故永保兵号为虓(xiāo,勇猛之意)雄。”《保靖县志稿辑要》:“明代土司最重要,盖藉以防苗也。”生于深山寒谷的土兵吃苦耐劳,又历经征战训练,作战骁勇,往往攻无不克,以至于苗疆“恃强负固,绝非一朝,朝廷兵威在所不惧,惟畏永保土兵”(清乾隆58年《永顺县志》)。

明故永顺宣慰使彭思齐墓志铭:“公年十一授职,十三父厌世公独理司政无坠,十五奉征施州银山岭,十七征贵州都匀,是后用兵本省武靖镇筸,广西思恩,湖河川陕等处,所至咸克捷有功,屡荷朝廷恩宠,及致政复奉调征彬桂猺(yáo兽名)寇……,其忠勤大节□如此。”遍翻彭氏族谱、土司墓志铭,从明初彭添保开始,这样的征战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其中,镇压镇筸苗民反抗是土司征发的主要方面。值得一书的是抗倭战役,此役肃清了十余年沿海倭寇骚扰,永保土兵为保卫祖国的海疆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嘉靖三十四年正月初一,海盗头目徐海勾结倭寇,自柘林夺船犯浙江乍浦、海宁,攻陷崇德县,转掠塘楼、横塘等处。其后又攻德清县,围杭州城外数十里。

据《明史·土司传》记载,“嘉靖三十三年,冬调永顺、保靖兵协剿倭贼于苏松,明年永顺宣慰彭翼南统兵三千,致仕宣慰彭明辅统兵二千俱会于松江,时保靖兵败于石塘湾。永顺兵邀击,贼奔王江泾,大溃。”《明史·张经传》则记载,“至五月朔,倭突嘉兴,经遣参将卢镗督保靖兵援,以俞大猷督永顺兵由泖湖趋平望,以克宽引舟师由中路击之,合战于王江泾,斩贼首1900余级,焚溺死者甚众。自军兴以来,称战功第一。”

王江泾大捷是明王朝在江浙、山东抗倭接连失败、士气非常低落时所获得的一次重大胜利,因此意义非同寻常,对于重振全国抗倭的信心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指挥这场战役的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将领总兵官俞大猷、尚书赵文华与侍郎胡宗宪,而永保土兵是他们的重要依靠力量,永保土兵出生入死,作战勇猛。

事实上,土司军队也极具计谋。垓下之战,刘邦以四面楚歌动摇项羽的军心,明代永保土兵则以歌舞击败对方。据《龙山县志》:某土司于明时调征广西,一城池攻不下,土司命士兵扮女装,连臂喧唱,为靡靡之音,于是守城者竞集观之,流荡无坚志,土司以精兵潜入后门,攻克城池。

(来源:潇湘晨报 撰文/邹伯科)

责编:朱晓华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