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党史研究室 2016-04-20 09:19:17
“去时只道从军乐,不道关山空白头”。这是金人元好问《望归吟》中的诗句。意思说:去从军的壮士一个个高高兴兴,哪知道到了边塞没有建树,一个个白发苍苍了。元好问发出的哀叹是否会在湘妹子身上重演呢?幸福的花朵为勇士而开,还是让事实说话吧。应该说明的是,我们搜集的材料挂一漏万,还待大家补充。
身残志坚王孟筠 中国大地传美名
王孟筠是1951年进疆的湖南小女兵,那年刚好13岁。她的愿望是当一名拖拉机手。因为她年纪小,轮不上她,便在连队当上了一名宣传员,一干就是二三年。一次,垦区内新修的水库被咆哮的洪水撕裂,眼看防洪器材要被洪水冲毁,小孟筠不顾个人安危,跳入冰冷的渠水中去抢救,险遭灭顶。她本来就有关节炎,被救起后,接连遭受两次严重疾病的打击,变成一个又聋又瘫的少女。她没有气馁,在大家的帮助下,她懂得了“伟大的生命属于人民”的道理,她要顽强地活下去,她说:“只有活着,才能为人民工作。”她的顽强和勇敢,使她变成了精神焕发的女青年,在思想和肉体上都健康成长了。王孟筠和病魔抗争坚持写日记。她写的《病床上的歌》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她的事迹传遍大江南北,被誉为“中国的保尔”。作家邓普根据王孟筠的事迹写成了中篇小说《军队的女儿》,西安电影制片厂据此改编故事影片《生命的火花》。
是的,湘妹子们生命的火,燃烧在边疆大地上壮美而又绚丽。
巾帼文艺轻骑兵 风雪高原抒豪情
陆茂林、尚久骖、陶思梦、易文静、李曼舒、蒋昌昆、成书邑、刘海伦、王达聪……她们1950年进疆后,被分配到新疆军区文工团。她们活跃在风雪边关、边防兵站、牧场草原、垦区农场,翻山越岭为指战员们送戏上门。她们把党中央、毛主席对解放军和各族人民的关怀带到最前沿;采访、编写、排练,把英雄们的事迹、少数民族歌舞传颂到每个军营,搭起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有一首风靡全国、妇孺皆知的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最早独唱、灌制唱片的人就是湘妹子陶思梦。她毕生从事文艺工作,至今仍在新疆孜孜不倦的从事艺术教学。原本小巧伶俐的舞蹈演员尚久骖,后来成为新疆一级作家。王达聪转业至兵团农七师报社任编辑。易文静、李曼舒到南疆塔里木疏勒从事教育工作去了。
陆茂林原是长沙福湘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颇有才气。她参军凭的是她主编的一期墙报,上面有她写的三篇稿件,文字流畅,向往革命,招聘团看了立即拍板:“免试。”她到新疆军区文工团后,团里为配合土改、反霸编写了大型歌剧《天山脚下》(一个维吾尔族白毛女的故事),陆茂林饰演女主角阿米娜,名声大噪。以后调往新疆自治区话剧团相继演出了大型话剧《刘胡兰》(饰刘胡兰)、《野火春风斗古城》(饰银环)、《万水千山》(饰红军战士李凤莲)等剧。60年代,她不辞劳苦从喀什出发,骑骏马、乘骆驼、过激流、越达坂,到海拔4 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民族自治县体验生活。她克服了高山缺氧、头晕、呕吐等困难,同塔吉克族人民朝夕相处,收集了大量素材,把所见所闻写了一本书信体散文集《云彩上的人家》,真实地反映了塔吉克族的民俗风情,高原雄姿,牧场盛景,以及解放后人民的喜悦和变化。这本书在1980年粉碎“四人帮”后全国首次优秀读物评奖荣获一等奖。不久她又推出了长篇小说《木偶世家的传奇》,终于圆了她当作家的梦。
为民从政沥血汗 谁说女儿不如男
在长期磨炼中,湘妹子中涌现出一批受各族人民称赞的女官员,她们廉政勤政,把党的温暖送到了千家万户。
原生产建设兵团直属党工委书记谢树仁,当年是个宁乡妹子。她是背着两升米,从乡下赶了100多里山路到长沙参军的。她服从分配,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20岁那年,她就当了八一农场气象站站长。在她领导下,全站团结一致,预报准确率高,被评为自治区系统模范气象站。她出任农垦局政治部副主任时,正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拨乱反正之时,她日以继夜辛劳,平反冤假错案。在她主持下,落实了近万人的积案,受到广大职工拥戴。原自治区高级法院兵团分院民事审判庭庭长殷倜君,1951年参军入疆只有13岁。她从焉耆垦区一名小女兵成长为一名人民法官。郑瑞阳1950年15岁,初中还没有毕业,便瞒着父母报名参军立下戍边报国的志向,后来她被选为军垦第一城、塞外明珠石河子市第一位女副市长。踏实稳重,知人善任的湘妹子黄念青则被选拔为兵团农七师组织部部长。
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为少数民族“顾问”“活字典”的戴庆媛。她是泥木工人的女儿,家境贫寒。1952年只有小学毕业的她,一再要求参军。那年她16岁。身高不够,那是挑担子压的,她特意攒钱买了一双蓝光牌鞋垫高;体重不足40公斤,她在棉衣里揣了两块石头蒙混过关。这年冬天,她被选调去伊犁新疆军区语言学校学习维吾尔族语言文字。由于她刻苦努力,不到两年提前毕业调回新疆军区司令部,任翻译、打字员。那年,新疆军区召开首届党代会,同时举办展览会,要求戴庆媛将汉文解说词译成维吾尔文字。她译好样稿后,送政治部领导熊晃将军审查。熊晃把戴庆媛领到维吾尔族将军曹达诺夫办公室说:“这个女兵是我的小老乡,湖南妹子,译的对不对,请你把关。”曹达诺夫将军认真看了样稿,当他得知戴庆媛学习维文还不到两年时,竖起大拇指说:“亚克西,天才!”
半个世纪以来,在石河子垦区,有少数民族居住的农场,就有戴庆媛的踪影。她下基层排忧解难,反映民情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没日没夜地操劳,做的都是沟通心灵、交流思想、增强团结、传承文明的工作。维吾尔族把这个大名鼎鼎的戴翻译亲昵地称为“阿恰”(大姐),给她起了维吾尔族美丽动听的名字玛依诺尔(五月的阳光)。80年代初,戴庆媛调往石河子市任妇联副主任、精神文明办公室主任,多次被评为自治区、农八师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精神文明建设模范工作者、三八红旗手。
梦寐以求驾铁牛 要使荒原变绿洲
做荒原上第一代女拖拉机手,是湘妹子参军入疆的首选。李明1952年在长沙参军,入疆后分配在二十二兵团机关收发室工作。这份工作轻松,生活安定。但是李明闷闷不乐,她三番五次打报告要求学拖拉机。兵团领导被这位湘妹子的真情感动了,终于在1954年批准李明到八一农场学开拖拉机。开拖拉机可是够辛苦的,晴天一身土,下雨一身泥,三餐饭在田里吃,碰上夜班机耕,连个囫囵觉都睡不成。李明不怕苦和累,勤学苦练,进步很快,成为独挡一面的拖拉机手了。机耕面积大,男驾驶员都有点吃不消,何况嫩皮嫩肉的妇女呢?组织上几次拟调她当指导员,理由是做政治思想工作也要懂机务知识嘛!哪知李明执意不肯,她开玩笑说,我离不开拖拉机,它是我的好伴侣。为了开拖拉机,李明把婚期一拖再拖,直到26岁,男友苦等了5年才完婚。为了不给男驾驶员增加负担,这位新娘子婚后第4天就驾机下地轮班了。天有不测风云,那年冬天,冷风刺骨,气温已降到零下30℃,李明驾驶的那台拖拉机发生故障,在检修时,不幸右手被卷进齿轮中,一刹那,4个手指顿时粉碎性骨折。李明不得不住进医院,伤未痊愈就要求出院,硬是用伤残的手又坚持开了4年拖拉机。以后她的两个孩子无人照料,不得不依依不舍地离开拖拉机,到兵团子女学校工作。
拖拉机是只神奇的笔,在田野上书写豪情奏出丰收的乐曲。1951年3月参军的宁乡妹子刘功辉是兵团第一批4个女拖拉机手之一,她至今回忆起来都感到能在边疆大地上驾铁牛耕耘而自豪。
而16岁参军的衡阳妹子华淑媛,不仅是女拖拉机手而且还是垦区第一批女康拜因手。在电影上人们看到:康拜因像一艘庞大的巡洋舰,在金色的麦海里航行,在隆隆的马达轰鸣中,尽情地享受丰收的欢乐。其实,驾康拜因是苦差事。边疆的夏收季节,烈日炎炎,坐在驾驶室内操作,像钻进了蒸笼,挥汗如雨,奇热难耐;那切割的麦秆灰尘,那脱粒扬起的麦屑、麦芒,像针刺一般扎在脸上,钻进袖筒里,痛痒难耐。华淑媛作为机长,自然在抢收的季节付出双倍的辛劳。有一次,她随车检查收割质量时,忽然一阵晕眩,从康拜因的扶梯上摔下来,康拜因紧急刹车,巨大的草车从她身边擦过,险些被压死。她失去了右手的拇指,头部两处被擦伤,至今仍留下两处疤痕。华淑媛这条命是捡来的,该罢休了吧。但华淑媛从不低头,仍然战斗在机务第一线。1957年9月,她在田间为一台拖拉机作二号保养,并排除农具故障。那时,她的儿子才两个月,要按时喂奶,为了机车能及时作业,她忍受着乳房胀痛,坚持抢修完毕,才快步往回赶。此时,太阳西沉,空空的田野上一片静寂。在路上突然有一个黑影从她面前横穿,停在附近林带里,眼睛里闪出冷幽幽的光。“狼!”华淑媛马上意识到遇到危险了。可是怕又有什么用呢?她憋足了劲,大步流星赶回家。抱起嗷嗷待哺的儿子喂奶时,眼泪禁不住流了下来。心想,那只狼幸好没有扑过来,不然妈妈也见不到小宝贝了。
救死扶伤解忧愁 白衣战士显身手
解放前,新疆医药奇缺、药械更少,医师总共只有18名。在辽阔的农村牧区,农牧民求医不得,求药更难。据资料记载,一只20万单位的青霉素,当时在阿勒泰草原要用一匹好马才能换到,买几片阿斯匹林也要用一只肥羊去交换。由于医疗条件恶劣,人民生活水平很低,各种传染病和地方病到处蔓延。妇女分娩,消毒不严,牧区有“只见娘怀胎,不见儿走路”的说法。为了消除各族人民的病痛,保证部队指战员的身体健康,部队在进行大生产的同时,自然就把培训医务人员放在了重要的地位。这时候便有一批湘妹子成了白衣战士。
彭翠文是原兵团机关门诊部副主任医师。她是长沙县河西庙湾人,1951年3月参军入疆后曾在二军六师医院做过护理员。以后部队送她到军医大学培养。毕业后回到南疆,在各农牧团场巡诊,送医送药上门,为农牧民治病,深受欢迎。她在牧区发现,许多农牧民患有眼球内晶状体混浊的白内障,双目失明,丧失了劳动能力。这些农牧民无钱去城里大医院手术,便向彭翠文求治。彭翠文此时得知,湖南桃源县医院眼科能用针拨法治愈白内障,病人既减少痛苦又经济实惠。于是,她专程去湖南桃源县医院学习针拨法。返回南疆后,她精心准备,精心治疗,先后为上百名患白内障农牧民采用针拨法,使他(她)们重见了光明,农牧民们激动地高呼“亚夏松(万岁)毛主席!亚夏松(万岁)共产党!”风霜雨雪40余年,直到1992年5月彭翠文退休了,又被聘到乌鲁木齐市教委开办的幼儿保健所工作,仍在为各族儿童成长忙碌着。
救死扶伤为战友,舍己为人好医生。这是伤病员对湘妹子陈丽君的赞语。陈丽君,湘潭市人,1951年14岁参军西行,先后在西北军区总医院、新疆军区总医院当护士。1953年医院收治一批抗美援朝负伤的志愿军战士,因生命垂危,需移植骨髓。陈丽君正值花季年龄,她丝毫不顾及个人安危,争先两次为志愿军战士重伤员刘卫国和另一名在解放战争中负重伤的老战士捐献了骨髓。那时医院需要大量血液,以备急需,陈丽君不让声张,每隔3个月献血一次,前后7次共2100毫升。由于频繁献血,她身体虚弱、脸色苍白、头晕、嗜睡,护士长坚决不让陈丽君再献血了。
“能用自己的鲜血,换来别人的健康,这是我最高兴的事”。陈丽君坚持这样做。1965年,她在石河子二中当校医,为预防小儿麻痹症流行,需要给员工5岁以下的子女每人注射成人血液15~20毫升。为了提高儿童的免疫力,她带头和3名员工为13个儿童献血共260毫升。
1973年,身为医生的陈丽君,也被下放到八一毛纺厂劳动锻炼,“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一天,她接到电话,工程师谢开慧突然口吐鲜血,陈丽君立即去救治。谢开慧家在4楼。陈丽君诊断老谢为急性胃出血,她不敢怠慢,背起老谢就走。老谢是大块头,身高1.8米以上,体重80多公斤,陈丽君不知从哪里来的力气,硬是把这个“庞然大物”背下楼,到300米以外的厂医院急诊。由于送院及时,经抢救得以生还。老谢以后升为厂长,他对陈丽君挽救他的生命充满了感激之情。
陈丽君这位8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的主治医师,因病于1986年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提前退休了。
在石河子市,人们对人民医院外科副主任医师陶勇十分信赖。陶勇是1951年参军的长沙妹子。她在医治烧伤病方面成绩显著,写有多篇论文引起医学界注意。1960年9月,她出席了西北协作区兰州烧伤治疗会议,陶勇抢救80%大面积烧伤病人曹国秋的事迹,被编入烧伤会议文件。她主刀断手再植成功多例。她行将退休前市人民医院送给她一块匾,对她40多年工作做了评价:“手术台上针针线线浸透着慈母鲜血;无影灯下日日夜夜度过外科生涯。”她的事迹已收入《中国专家名人词典》。
在医疗战线,从扎小辫子的卫生员、护士成长为副主任医师以上的湖南女兵还有许多,光石河子人民医院就有常秋霞、曹定明、杨家珍。石河子防疫站陈华,她是1951年参军的长沙妹子,是从一个没有文化的童养媳,在屯垦戍边的熔炉里被培养造就成了一名主治医师。
自力更生搞科研 艰苦奋斗夺高产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解放初期就提出,要在农业生产中尽快实现水利化、机械化、园林化和部分电气化,为此,先后选派了200余名湘妹子到八一农学院学习。这些人都成了各垦区农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高级农艺师欧阳业,八一农学院棉花专科毕业后,一直从事病虫害防治工作。几十年来,她深入田间调查病害,给师团领导当好参谋,被称为“农作物的保护神”。她善于总结经验,1956年就发表了《二十四团防治棉田红蜘蛛的经验》。为提高灭虫的效果,她曾组织指挥飞机喷洒农药1.7万多亩。她先后多次先后在《石河子科技报》、《新疆科技》、《全国农垦论文汇编》上发表了论文。她退休之前完成了与中国科学院、新疆化学研究所合作研究的课题,通过鉴定,达到了自治区科技先进水平。
八一农学院毕业的湘妹子李道揆,先后在一四二团、一四八团任生产股长。生产股长是农业第一线的指挥员,她要安排全团10多万亩地的种植计划,水、肥、土、种、密、保、管、工哪一方面都得心中有数,哪一个生产环节都得费神、操心。她穿梭在田间地头,被太阳晒的像个“黑人”。就是怀孕了,仍照常指挥生产。她太累了,不幸小产了。她恳求护士替她保密,不要让同志们和家人为她担心。1958年,一四八团实现了当年开发,当年丰产,当年向国家上缴利润,受到国务院农业部的表彰。李道揆为此付出了心血。70年代,成立了石河子农科所,她担任了副所长。
在伊犁农四师垦区七十一团职工们都知道总农艺师蔡佩菲“糊涂妈妈”的故事,且引以为豪。
蔡佩菲,16岁考入了军政大学湖南分校,一年之后主动要求入疆,分配到乌鲁木齐俄文学校学习。以后,又到八一农学院深造。在学校结识了同窗的四川小伙子汪德枢,结为伉俪。不久,小两口调在农四师七十一团当农业技术员。那时候,他俩起早贪黑到大田搞生产实验,谁也顾不上孩子。有一次,蔡佩菲要到乌鲁木齐开会,匆忙把8个月的孩子放在一个不相识的老奶奶家照看,竟忘记把自己的名字告诉老奶奶。蔡佩菲走后第二天,孩子生病了,这可怎么办?老奶奶只好抱着孩子到食堂门前找人认领。孩子的爸爸从田间回来了,竟认不出这就是自己的孩子。他们夫妇身在大田里搞实验,曾使农作物大幅度增产,但对孩子爱莫能助,缺少关爱,直到孩子三岁,却病得还不会说话……
艰苦奋斗,忘我工作,服从分配,干一行爱一行,就是第一代开发边疆军垦人的作风,刘玲玲就是其中的一个。她八一农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农场任农业技术员,曾被评为兵团先进工作者。同时她是多面手,领导又先后调她搞民政、侨务、殡葬工作。她样样工作都干得出色,多次被评为农八师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员。1988年被评为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新疆军区拥军优属先进个人,1992年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园丁播下满园春 理财能手立新功
教师被称为园丁。人民难以忘怀的是那些50年代在地窝子办学的湖南女兵们。
欧阳询是1949年9月1日在长沙参军的。1952年3月湘女进疆时,她担任女兵队中队长。她在垦区从事30多年教学领导工作,三次二等功,二次被评为模范,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李曼云是1951年进疆的第一批教师,终生从事中小学生教育工作。没有课桌椅,用土块垒成,没有教具,自力更生。她从教学生学唱“排排座,吃果果”起,用言传身教把一批降生在荒原垦区的儿童培育成有用之才。肖业群1951年参军时还不到15岁,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20年,多次被评为五好教师。由于家庭出身不好,有海外关系,在极左路线的迫害下,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她的丈夫是位老八路也受到株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为肖业群卸下了沉重的包袱。1980年她获准去美国探望双亲和兄弟,亲人们劝她在美国定居,安享晚年,肖业群执意不肯,按时回到她为之奋斗了大半生的热土——新疆石河子市。与她同时从事教育工作如今健在的湘妹子还有涂敏、涂倩、曹福民、胡有霸、王健中……这些当年的湘妹子,现在都是白发老人了,她们以对祖国高度负责的人格魅力,以荒原第一代慈母心肠,输送出一批批有用之才。她们的学生中有些成为教授、博士、研究生,以及驻外使馆官员……可以告慰老人们的是,地窝子小学真的飞出了金凤凰了。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靠南泥湾精神艰苦奋斗起家的。指战员们节衣缩食,节约每一分钱为了边疆建设,到1997年兵团拥有土地总面积717.7万公顷,在戈壁荒滩上创建了石河子、奎屯、五家渠、阿拉尔、北屯等一批军垦新城,拥有10个农业师,3个农场管理局和1个工程师。1997年兵团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6.18亿元,占全疆的13.95%,为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巨大的发展中一批湘妹子成了理财能手,她们开源节流,精心核算,默默无闻,廉洁自律,认真把关,支持了发展。拼搏实干了40年的杜颂先,1951年参军,是个当家理财的好手,女中能人。她担任石河子市供销社副主任、总会计师,主持全社工作期间呕心沥血的筹措资金,竭尽全力把西环商场、供销大厦、火车站冷库建设起来,解决安置了一大批待业知识青年和下岗职工。
默默无闻埋头实干苦干为屯垦事业奋献一生值得讴歌学习的湖湘女儿不胜枚举,光石河子市就有沈岭梅、高兰英、刘玉云、陶先运、谢荃辉、崔曼琼、文汇涓、文成、文慧传、吴杏华、柳庆双、倪碧琼、谢麦香、宋承莲、周盾芝、陈木兰、刘玲明、易新运等等。
(来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史研究室)
责编:朱晓华
来源:兵团党史研究室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