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新闻网 2016-03-19 13:35:19

怀化新闻网讯 洪江古商城虽然历经沧桑,但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明、清时期的会馆、钱庄、商行、客栈、青楼、镖局、作坊、报社、烟馆、寺院等古建筑380余栋。
冬暖夏凉的窨子屋,依山就势,作为洪江的旅游特色,正成为世人向往的旅游胜地。令人惊奇的是,虽历经千年,但窨子屋内部的木质结构仍保持完好,木漆清亮,据介绍这都归功于曾盛极一时的洪油。洪油作为洪江曾经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远销于江、 浙、 皖、 沿海一带,享有“顶红”的美誉, 意为顶好的洪油。
但因其制作工艺复杂,现在正慢慢地消失,为了探寻它的过去和现状,记者来到洪江,踏上了寻访洪油之旅。
宋永昌是原洪江植物油公司的老技师。对于洪油的历史他很是清楚。
老宋回忆,当时从洪江运出去的洪油都是江苏镇江油市中的抢手货,争相购买,有的还以期货形式预付货款,颇得江浙一带油商们的信任和好评。
洪江生产洪油的历史,始于清朝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从清同治三年 (1864 年 ) 张吉昌在洪江创建第一家油号开始,经营洪油的油号逐渐增多,形成集收购、榨炼、制作、包装、运销为一体的格局,成为洪江古商城经济繁荣的三大支柱产业之首。据《中国实业志》记载: “鼎盛时期,同业 ( 洪油业 ) 有十六、七家之多, 运出桐油(洪油)二十万担以上,值七百万元 ( 银元 )” 。清末时期的张吉昌油号、民国初年的庆元丰和徐荣昌油号,都号称为拥有百万银两的大户。高灿顺、 朱志大、 杨恒源、 刘同庆、刘安庆等油号都是经济实力相当雄厚的富商大贾,富甲一方。
洪油用圆桶分装,外面再糊几层油纸,防漏效果很好。因为洪油业的迅猛发展,也带动了圆桶业、裱糊业、运输业和其他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宋永昌也曾做过大油号的销售。洪江的大油号总号在洪江,在湘、贵、川和汉口、上海、镇江等地设有分号。如果说沿江沿海的口岸城市是“洪油”交易中心的话,那么设在湘、贵、川等地分号就是企业的桐果收购、 “洪油” 加工基地。 “我们跟船出去销售洪油,以镇江做为转运点。 洪油在这里分装再销售到其它地方。
当时的油商都是财力相当雄厚,因为出去一趟要积压很多的资金,只有卖了油才可以回本。在镇江卖完油,我们还要停上一段时间,买些布匹、香皂、蜡烛之类的日用品回来售卖。 ”宋永昌说,在这一进一出中,金色的“洪油”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财富发酵。有人用声音形容这生意过程: “纤篾响、银元响、锣鼓响” ,前者指货物装船时用纤篾,中者指商家生意后的收入,后者指商人们带着鼓鼓腰包听戏的惬意。
洪油是在桐油的基础上精炼加工而成,土法榨油费时费力,七八个人才能合力推动木桩,在一来一回中一点点地榨干油饼。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传统生产工艺繁复,销售市场渐窄,洪油产量骤降,基本处于停产状态,洪江植物油公司也于2002年破产改制,目前仅剩的零星小生产作坊,也都采用机械化生产方式,和简化的工艺配方,生产出来的洪油质量无法与传统洪油媲美。
托口镇的远军榨油厂是洪江唯一一家仍在生产桐油的厂子,厂房里机器轰鸣,烘桐籽的几口大锅正冒着热气。正在制作茶饼套子的江师傅说过去用土法加工榨取桐子油是一项既复杂又繁重的体力劳动, 要经过 “烘烤” “碾碎” “制饼”
“踩枯” “打油”等多道工序。一声号子打一锤油,直到那些木钉木桩被打完,打得几乎没有压缩的余地,才见桐子油滴落,由细变粗,再变细,到最后一点一滴都无法滴落,才算把油榨干。 “现在都机械化了,一个人做一天可以出 4榨油, 以前七八个人做一天才出3榨油。 ”
胡远军是这家厂的老板,他说洪油制作太过复杂,现在已基本绝迹了。市面上在用的都是桐油,虽不及洪油好,但也可以起到防虫、防潮、防腐的功效。他的厂子一年也只生产五六个月的桐油,其它的时间用来生产茶油、菜油。 “我们的桐油都是销往广西、 云南、 江苏一带。
现在桐籽不好收,产品经常是供不应求。如果这种情况再持续下去,我们不知道还可以支撑多久,也许会不再生产桐油了。 ”
在洪江植物油厂的宿舍小院里,几位退休老大爷在摆龙门阵。我走上前去向他们打听洪油。一位姓米的老大爷说,他的父辈是土法榨洪油的工人,到了他这一代只是小时候见过,等到他也开始榨油时已是半机械化。 “洪油是个好东西啊,防虫防潮防腐能力很强,可惜现在没有了。 ”
在洪江街头,我拦住了一位三十来岁的男士, 问他知道洪油吗。 男士说:“洪油?什么是洪油?我没听说过!”
随着时光的流逝,随着时代的进步,先进的工业生产和机械化水平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手工作坊,洪油不再生产,桐油的产量也在下降,曾经作为洪江三大支柱产业之首的洪油产业在不经意间正逐渐销声匿迹。(文/图 记者 银倩 通讯员 李刚)
责编:曾璇
来源:怀化新闻网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