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大米(周月桂) 新湖南客户端 2016-03-14 22:39:27
新湖南客户端湘游频道【博物】草木虫鱼专栏(六)
本土博物写作。新闻体。
重新知,轻文艺。
说说湖南的动物和植物,大多数人不知道的这些那些。
不定期推出。
博物行者=周慢慢:就是很慢……各位看官请耐心等待……
文/周慢慢
已是雨水时节,雁北归、草木萌,候鸟们享受着北归前在洞庭湖最后的时光。
在南洞庭外围湖泊胭脂湖,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张志强教授日前发现了一个野生鸬鹚的“天堂”。上千只野生鸬鹚在此潜水逮鱼,似乎很满意这片食物丰富、气候适宜的湖面。
洞庭鱼丰,鸬鹚逐食而来。正如法国导演雅克·贝汉在《鸟的迁徙》里所说:“它们的旅程千里迢迢,经历危机重重,只为一个目的:生存——候鸟的迁徙是为此而战。”
鸬鹚非常贪食,一昼夜能吃掉两三斤重的鱼。胭脂湖就是一个巨大的天然“鱼仓”,久负盛名的“胭脂鱼”原产于此,其它的青、草、鲢鱼以及蛇、螺、蚌等水产资源也特别丰富。
张志强介绍,洞庭湖的鸬鹚多数为候鸟,只有少部分留鸟。每年秋季,鸬鹚都是来洞庭越冬的第一拨候鸟,暖春将至,仍恋恋不肯归去。
事实上,鸬鹚在湖南曾作为“鱼鹰”而存在过很长一段时间。
鱼鹰,“猎鱼之鹰”, 鸬鹚拥有雄鹰般矫健的身躯、锐利的眼神和敏捷的动作,可以潜入水中猎杀鱼类。
鸬鹚这种捕鱼方式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鸬鹚又称“乌鬼”,杜甫的“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说的就是鸬鹚捕鱼。渔民从鸬鹚还是雏鸟时就开始驯化,直到鸬鹚熟练地掌握捕鱼技巧。
捕鱼时渔夫会在鸬鹚的脖子上套一个项圈,由于下咽受阻,上船后鸬鹚会把捕获的鱼吐出来。据说,一只鸬鹚一天可以捕获40斤左右的鲜鱼,有“三只鸬鹚养一家”之说。
在湖南,鸬鹚一度是湘、资、沅、澧及洞庭湖等各处渔民的“搭档”,也成为“渔舟唱晚”、“江船渔火”等水乡景观里的一部分。
在益阳,鸬鹚一度很常见,桃江县有个鸬鹚渡镇,沅江万子湖乡等地至今仍有少数 “鱼鹰”。
《外国人笔下的长沙·出处之道》一书中,美国人何爱德描述了上世纪30年代湘江鸬鹚捕鱼场景。据渔民回忆,上世纪70年代,湖南还举行过渔业社比赛,比赛“鸬鹚王”。
不过,如今的水乡已经再难寻觅鸬鹚捕鱼的场景。现在,人们已很少劳役这些“捕鱼高手”。网箱养鱼、电打鱼、炮崩鱼……在这些并不高端的现代科技面前,鸬鹚也显露出明显的弱势,鸬鹚捕鱼这种古老的生计因此被逐冷清。
湘江两岸,已再难见到鸬鹚捕鱼的场景了。湖南省畜牧水产局渔业管理处一位负责人介绍,目前湖南境内的鸬鹚捕鱼,只有洞庭湖一带还少量存在。
除了渔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外,另一个原因是水域生态的变化。
据畜牧水产部门透露,近年来湘江鱼类资源明显衰退,最近几年的调查监测中,湘江干流的岩原鲤、白甲鱼等13种鱼已经采集不到标本,鱼类主要产卵场和索饵育肥场功能明显退化,传统优质渔业品种资源衰退程度加剧,渔获物的低龄化、小型化、低值化现象严重,食蚊鱼、埃及胡子鲇等外来鱼类入侵湘江。
此外,随着河流污染的日益加重,对水质也有要求的鸬鹚渐渐稀少,这一捕鱼文化也在消失中。只有一些旅游景点,还可看到鸬鹚捕鱼的节目,营造水乡景观,聊慰乡愁。
好在,野生鸬鹚仍旧年年秋冬率先而来。
张志强说,鸬鹚是洞庭湖的生境指示物种,生活环境中食物的丰富程度、捕食生境水质以及人为干扰的程度是野生鸬鹚选择栖息地的重要因素。
目前,湖区的渔业活动对鸬鹚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冬季养殖户起鱼,对越冬候鸟造成较大干扰。以胭脂湖为例,附近有村落,湖上有渔船,汉寿境内还有养鱼活动,人为干扰较大,虽然鱼类丰富,但此处只是鸬鹚临时觅食点,并不适合鸬鹚栖息。
摆脱了几千年的劳役,鸬鹚得以重归荒野,但愿我们能还给它一片自由的天空和洁净、富足的水域。
责编:龙文泱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