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虫鱼8丨灭绝百年,它跋山涉水,重返洞庭

周大米(周月桂)   新湖南客户端   2016-03-14 22:40:37

 

新湖南客户端湘游频道【博物】草木虫鱼专栏(八)

本土博物写作。新闻体。

重新知,轻文艺。

说说湖南的动物和植物,大多数人不知道的这些那些。

不定期推出。


 博物行者=周慢慢:就是很慢……各位看官请耐心等待……



[引进洞庭湖湿地的麋鹿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奔跑]

文/周慢慢

3月3日,16头麋鹿,5雄11雌,在东洞庭湖君山后湖实施野放。

它们来自江苏大丰的围栏,这一次,被放归没有围栏的洞庭湖,迎来了丰盛的水草、甜美的自由和巨大的考验。

人们还期待着,它们与洞庭湖的100多头自然野化麋鹿融洽相处、生养繁衍……

麋鹿在洞庭湖区,从野生到灭绝,再重新引入,再次繁衍,发展成一个最年轻和自然野化最彻底的麋鹿种群,是一段波澜诡谲的传奇之旅。



一、 不是新客,而是归人

 


春天是麋鹿产仔的季节。2月28日,16头麋鹿到达洞庭湖的第二天,2头雌性麋鹿在此产下幼崽。

那两个黄褐色的小家伙在湖风中微微颤抖着的,湿润的褐色眼睛第一眼看见的,是内陆湖泊的绿色湿地,不同于它们父母熟悉的海滨滩涂,然而,在它们残存的集体记忆深处,应有 “回家”的感受——此处,正是麋鹿的古栖息地。

人们从大丰带来了它们熟悉的青储饲料,混合当地的草料、胡萝卜、青菜喂给它们,意外的是,它们更喜欢吃洞庭湖当地最普通的草料。

鹿群中的5头雄性麋鹿特别显眼,这个春天长出的鹿茸已经近2尺长,再过一个月,它们就可以用它来打架了,到5月,它们就会把草挂在鹿角上,炫耀自己的武力,追逐异性,争夺“鹿王”的地位。

 


人们为它们选择了“迁居地”——东洞庭湖君山后湖,因为这里有天然的屏障,有隐蔽的芦苇,生态修复较好,有管理站进行专门监管。最重要的是,这里与洞庭麋鹿的主要种群只相隔一条很浅的水域,有利于向中心麋鹿群扩散。

人们希望它们在这个小环境里适应洞庭湖的气候、食物,最后与中心麋鹿群实现“混群”。

它们肩负着改善洞庭湖麋鹿种群结构、促进种群复壮和基因交流的重任而来。中国目前有2个专业的麋鹿保护区,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2个保护区的麋鹿种群有30年的基因隔离。

洞庭湖的中心麋鹿群来自湖北石首,此次从大丰保护区引入16头雄雌搭配的麋鹿放归洞庭湖,打破了30年的种群隔离。

不过眼下,它们最重要的任务是:“活下去。”

 


“野化的过程是极其艰辛的,主要看个体的素质,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省野生动物繁殖研究中心副主任段文武说。

围栏打开的一刹那,16头麋鹿奋蹄疾奔,大部分摄影师们只来得及拍它们的背影了,转眼那背影也消失在洞庭湖的芦苇丛里。

围栏里,还不能快速奔跑的小麋鹿,茫然地看着母亲随鹿群飞驰而去。母鹿是那样着急,以至于放弃了幼崽。

“麋鹿回家了。”湖南师范大学邓学建教授说。

它们不是新客,而是归人。



二、 长林丰草,故园之思

 


水草丰茂、气候温暖的洞庭湖流域,是麋鹿的古栖息地。

麋鹿俗称“四不像”,是中国特有的物种。在我国的古代文化中,麋鹿被当做吉祥的象征,其形象和精神,也溶人传统文化中。

屈原的《九歌· 湘夫人》:“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虽饰以金录,食以佳肴,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都以麋鹿自述一颗不羁之心。

“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墨子 公输》描绘两千多年前楚国古云梦泽(今湖南华容、湖北石首一带)麋鹿到处都是。

“史料表明,从战国直到唐代,麋鹿曾广泛分布于洞庭湖流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杨道德教授说。

 


据1576年至1908年的湖南史籍记载: 洞庭湖流域的石门、大庸、靖州、郴州、资兴、衡阳等地均有麋鹿分布。澧水流域的澧州(辖澧县、安乡、临澧、石门、慈利等县)一直到19世纪中期仍有麋鹿分布。

据研究,洞庭湖区的野生麋鹿在19世纪末已经灭绝。与麋鹿一样在洞庭湖区先后灭绝的哺乳动物还有亚洲象、犀、大熊猫等。

“导致湖南哺乳动物濒危灭绝的主要原因是生境丧失、气候变化和人类捕杀。”杨道德认为,人口激增、湖区大规模围垦、洪灾频发导致麋鹿分布区逐渐缩小,生境丧失和人类捕杀是麋鹿灭绝的主要原因。

持续干旱会影响麋鹿的食物供应, 并导致围湖造田的活动增加, 使麋鹿适宜栖息的湿地面积减少; 而洪涝会直接导致麋鹿生存困难甚至死亡, 或不得不外迁它处。

洞庭湖区人口的不断增长, 人类与野生麋鹿争夺生存空间;泥沙淤积和围垦,麋鹿生境大面积丧失, 最终走向灭绝或外迁到其他流域。 

麋鹿性逸,却不幸因外貌奇特而被当作“异兽”,一度被历朝历代君王豢养在皇家猎苑,成为他们“逐鹿中原”的象征。

随着野生麋鹿绝灭,最后的一群麋鹿种群保存于北京南郊的清皇家猎苑中。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南海子公园的麋鹿几乎被杀光,剩余的一部分被运往欧洲各地。麋鹿从此在中国消失近百年时间。

英国十一世贝福特公爵自1898年起不惜重金,将散落在欧洲动物园的世界上最后18头麋鹿悉数买下。然后,将它们放养在伦敦以北、占地约12平方公里的乌邦寺私家庄园。

麋鹿在这里逐渐繁衍起来。到1983年底,全世界的麋鹿数量已经超过1000头,在世界各地的围栏里,唯独不在原产地中国。



三、 灭绝百年,重返洞庭

 


洞庭湖区在1998年迎来了麋鹿的回归,它们不是被运来的,而是自己走回来的,并且不愿再离开。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动物学家呼吁将流落海外的麋鹿引回中国,这一倡议得到英国方面的积极响应。乌邦寺庄园当时的主人塔维斯托克侯爵决定将麋鹿无偿赠送给中国。

1985年夏天,第一批22头麋鹿乘坐法国航空公司的专机,从乌邦寺庄园飞抵北京,回到了阔别近百年的故土。之后,我国在江苏大丰和湖北石首分别建立了麋鹿自然保护区。

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隔长江相望。1998年,洪水肆虐,放养于湖北石首天鹅洲的36只麋鹿冲破栅栏,泅过水深流急的长江,其中有10头左右逃逸至华容县的终南、团洲、君山区广兴洲镇、采桑湖镇、岳阳县的新洲芦苇场、飘尾芦苇场、南洲芦苇场等区域。 

麋鹿没有再回石首,而是选择在洞庭湖定居下来。它们成功克服了夏季洞庭湖的高水位带来的生存困难,选择了短距离迁移:当洞庭湖水位上涨,栖息地淹没,鹿群越过防洪大堤,在临湖的苇地、山林、农田、果园等处栖息。

麋鹿在洞庭湖的种群数量与种群分化、分布区域、活动范围、行为特征,成为东洞庭保护区密切监测的任务。保护区有一个由动物学博士领衔的专业监测小组,每年做6次调查。

根据过多年积累的数据分析,调查显示,麋鹿的活动区域基本可分为4种主要类型:无植被的光泥滩,是通往明水区域饮水的必经通道;有少量苔草的河滩泥地:饮水区与主要觅食区的过度地带;株高10至25厘米的苔草地:主要觅食区域;苔草与芦苇的过渡地带:休息与隐蔽区域。 




调查显示,目前洞庭湖麋鹿在90至120头之间,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加。有2个繁殖群,分别栖息在注磁河口与红旗湖,其中注磁河口的种群数量大于红旗湖种群数量。

很难想象,当年它们在洪水中,用怎样惊人的勇气脱离熟悉的人工放养环境,又经历了怎样的艰辛,完全自主地生存下来,而且繁衍壮大,被专家认定是最年轻的麋鹿种群、自然野化最彻底的麋鹿种群和最有前途的麋鹿种群。

“也许我们可以称之为奇迹。”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沙项目办主任蒋勇说,在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自然野化麋鹿种群,是影响生物学界的重大事件,是标志着我国再引进物种重新适应故国环境的里程碑。



四、前途漫漫,请君珍重


一个新的繁殖季节即将到来。当来自江苏大丰的麋鹿们离开围栏,奔向长林丰草,身后是人们牵挂的目光。

这16头成年麋鹿里,有11头戴了无线电定位追踪器,能实时追踪麋鹿的活动轨迹。这些追踪器,将为人们研究麋鹿种群的生活习性、活动规律、环境需求提供第一手资料。

它们将面临的困难有:气候、食物、人类活动以及各种意外。

从黄海之滨的沿海滩涂栖息地,到内陆大型通江湖泊,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它们能否适应栖息地的气候、食物的变化,可否与洞庭湖的中心麋鹿群“愉快相处”真正混群,能否顺利逃过疾病、意外、洪水、饥荒甚至内部的战争,这些,都是未知数。

“洞庭湖流域野放麋鹿需人类协助生存。”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杨道德教授认为,麋鹿野外放归地点应该具备自然条件适宜、可食植物丰富、繁殖场所适宜、隐蔽条件好、可安全度汛等条件。

生存场所和食物不成问题。洞庭湖除了庞大的水域、宽广的滩涂,还有茂盛的植被,苔草、芦苇和成片原生的三蕊柳,既为麋鹿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又有良好的天然隐蔽场所。

值得注意的是, 洞庭湖区一直为血吸虫病的疫区。洞庭湖区因气候湿润、河网密集、泥沙淤积, 非常适合钉螺的生长, 而钉螺是血吸虫的中间寄主。

杨道德认为,尽管目前湖北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和长江南岸马船村的野生麋鹿未发现感染此病的迹象, 但有必要对麋鹿感染日本血吸虫病的可能性开展专题研究。

不过,杨道德也乐观地表示,麋鹿的历史分布记录及目前放养实践均表明,麋鹿适应能力很强, 可在不同的气候、地理位置和环境条件下生存。洞庭湖区为麋鹿的原栖息地, 是适合麋鹿重引入的生境。

“麋鹿是天生适合在洞庭湖湖生活的湿地生物,在这里它会比在海边滩涂活得更好,”湖南师范大学的邓学建教授看法更乐观。

邓教授说,麋鹿不像大多数鹿生活在高山地区,而是典型的湿地物种。麋鹿头脸细长似马,方便吃水中的水草;蹄子宽大似牛,使它在泥泞的沼泽能平稳行走;长尾似驴,可用来驱赶蚊蝇,也可以平衡在沼泽地中奔跑的庞大身体。这些特点,都说明麋鹿更适合内陆湖泊湿地的生存环境。

“这里是它们真正的家园,而且它们在这里没有天敌,处在食物链的顶端,我相信它们会活下去,现在它们自由了,人类要学会尊重自然,不要干预它。”邓学建说,物种重引入的最终目标是恢复能长期自我维持的野生种群。

此行前途莫测,无数考验在前方。愿麋鹿君在此间安居,并得到真正的自由。



【生物小名片】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俗称四不像,是中国特有的物种,属于哺乳纲,偶蹄目,鹿科。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皮书极危级物种。原产于我国长江中下游沼泽地带,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也采食海藻。

麋鹿性好合群,善游泳。求偶发情始于6月底,持续6周左右,7月中、下旬达到高潮。雄兽性情突然变得暴躁,不仅发出生阵阵叫声,还以角挑地,翻滚,将从眶下腺分泌的液体涂抹在树干上。

雄兽之间时常发生对峙、角斗的现象。雌兽的怀孕期为270天左右,是鹿类中怀孕期最长的,一般于翌年4—5月产仔。

初生的幼仔体重大约为12公斤千克,出生3个月后,体重将达到70公斤。2岁时性成熟,雄性小鹿2岁长角分叉,6岁叉角发育完全,寿命为20岁左右。

洞庭麋鹿:

目前,国内已有北京、江苏大丰、湖北石首、河南原阳4处麋鹿繁育基地,麋鹿总数量增至4000多头。均处于半散放或圈养状态。

1998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部分麋鹿渡过长江到达洞庭湖,从此一直在洞庭湖的几个自然保护区的芦苇沼泽地繁衍生息,成为自然野化的麋鹿种群,目前已发展到100头左右。

3月3日放归洞庭湖的16头麋鹿,来自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保护区,肩负着改善洞庭湖麋鹿种群结构、促进种群复壮和基因交流的重任。

中国目前有2个专业的麋鹿保护区,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2个保护区的麋鹿种群有30年的基因隔离。

洞庭湖的中心麋鹿群来自湖北石首,此次从大丰保护区引入16头雄雌搭配的麋鹿放归洞庭湖,打破了30年的种群隔离。

责编:龙文泱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