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 2016-03-02 08:57:12
开国大将黄克诚,1902年出生在湘粤两省交界处的湖南省永兴县偏僻山区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曾因抗战和江苏结下不解之缘。
因抗战与江苏结不解之缘
抗日战争初期,黄克诚任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政委,与徐海东率部转战晋冀豫边地区,曾参加晋东南反“九路围攻”,参与指挥町店等战斗。
1940年春黄克诚任八路军第2纵队政委,率主力一部南下豫皖苏和皖东北地区,先后任八路军第4纵队政委,第5纵队司令员兼政委。1941年10月初,率部驰援黄桥作战,进至淮海盐阜地区,与新四军北上部队会师,创建苏北抗日根据地,打通了华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联系。
1941年后,黄克诚任新四军第3师师长兼政委和苏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苏北区党委书记。领导军民与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进行斗争,发展壮大部队,解放了苏北大片地区。前文所述的解放苏北第一座光复的城市盐城阜宁,就是其光辉一生的一个片段。
黄克诚将军的光辉一生,因为抗战而和江苏大地结下不解之缘,为江苏的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炸弹近身没爆炸,大难不死猛杀敌
黄克诚一生南征北战,在枪林弹雨中先后有过10次大难不死的惊险经历。最有传奇色彩的一次是在1931年7月,蒋介石调兵30万,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三次大规模“围剿”。红一方面军继续采用“诱敌深入”的方针,于是年8月初起,首战莲塘,歼敌一个整师;再战良村,歼敌一个师部及两个整旅;继之又在黄陂歼敌一个多旅,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首战胜利。
当莲塘之敌向良村溃逃之时,敌人出动了飞机,向衔敌尾追的红军轮番扫射轰炸。当时红军的装备很差,更没有对空射击的武器,敌机疯狂地在离地面几百米的低空盘旋,红军指战员甚至可以看清敌机驾驶员的面孔。那时,红军既要追击逃敌,又要躲避敌机的扫射轰炸,只有靠快速奔跑,所付出的牺牲代价可想而知。
黄克诚率领部队向逃敌猛追。正在奔跑当中,忽听头顶一阵隆隆轰响。他仰起头来一看,一架敌机正从后面朝他俯冲过来,并眼见一颗重磅炸弹从机体内弹出,从他的头顶上坠落下来。黄克诚拼命往前跑,试图躲过这颗炸弹。谁知,当他跑出四五十米远的时候,那颗炸弹不偏不倚,恰好落在了他的身旁,连卧倒也来不及了。黄克诚一时竟不知所措,心想,这一次可逃不脱了。可是,停了一会儿,并没有听到炸弹的爆炸声。定住神仔细一瞧,那颗大炸弹牢牢地立在他的脚下,半截钻入土里,留在地面上的一截差不多还有半人高。这也是实属侥幸,炸弹居然没有爆炸,像落地生根样,兀自立在那里。黄克诚长长地出了一口粗气,继续挥师向溃逃之敌追去。
毛泽东称赞其雅号“黄老”
1945年,黄克诚身为新四军第3师师长,他看到曾克林给中央的电报后才知道中央的一些意图,他针对当时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大胆地以个人名义写了那封著名的导致我军10万大军下关东的电报。毛泽东接电后问左右,这个黄克诚就是“黄老”吧?有人说对,他就是“黄老”。毛泽东说,他多大年纪?回答道:四十三岁了。毛泽东问为什么叫“黄老”,回答说,他老提意见,老唱反调,所以,就叫他“黄老”。毛泽东乐了:“老唱反调我看很好,‘黄老’,我看是老谋深算。”“黄老”一词自此在中央就叫开了。
1958年6月,毛泽东于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说:“我4年未管军事。讲责任,第一是我,第二是彭德怀,第三是黄老……”。当年,黄克诚将军任中央军委秘书长,毛泽东、彭德怀均年长于将军。
黄克诚坚持真理、实事求是,还突出表现在遇事敢讲真话,敢于直言,不盲从,不苟同,不迎合。毛主席对他的评价是“黄克诚这个人爱提意见,从支部到中央他都提”,“他的许多意见是正确的”。
黄克诚小档案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8年在湘南起义中参与领导永兴年关暴动,并率部随朱德、陈毅上井冈山。曾任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红三军团政治部代主任等职。建国初期,任湖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2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政委。1954年后任中共中央军委秘书长,国防部副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第八届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山西省副省长,中央军委顾问。1955年9月被授予大将军衔和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6年12月28日在北京逝世。
(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扬州晚报军事观察员 孙小伟)
责编:朱晓华
来源:扬子晚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