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安化 2016-03-14 11:23:12
横亘在新安二县古道上的洞市鹞子尖,其岭上茶亭处有二块刻有陶必铨、陶澍父子与茶相关诗文捐碑。一块为1820年黄花溪陶占江立的方形石碑,三面文字如下:
右侧面为“《鹞子尖茶引》:《禹贡》荆州之域,三邦底贡厥名,李安溪以为名茶类,窃意吾楚所辖。如今之通山、君山及吾邑,实属产茶之乡。‘六书’中古简,后人始加以艸,而名乃从茗,则李说近是已。顾茶产于山,而高山崇岭,行人往来,渴而得饮者,往往难之。夫樾可荫暍,救死良法也。然与其救之于已死,不若全之于方生。如十一都之鹞子尖,上下十余里,亦一险阨也。有兴言老人者深垂怜念,日汲水半山中,煮茗古亭以待渴者、行者便之。所赖仁人君子,广为施济,以佐老人之不逮。庶几功博人间,不独经传陆羽,露裛双芽;歌续卢仝,风生七碗矣。是为引。萸江陶必铨撰”。画线的二行字刻在正面碑上。
正面是“喜施川东兵备道陶大人官印澍捐茶银贰两正”几个大字,接书一行小字“甲申年又捐修屋五四千文(据传因陶贺二姓祖坟山纠纷,陶澍趁去京述职转道回里),头人陶清茂”。落款是“皇清嘉庆庚辰年五月内陶占江立”。前二行是右侧茶引文碑文的二行字。
左侧面是陶澍过鹞子尖即兴所题的七言诗:“盘旋直上五云高,千里河山一望遥。我本玉皇香案吏〈用东坡旧句〉,置身莫讶立烟霄。己卯年(1819年)路过鹞子尖十月十一日云汀陶澍题”。 陶澍离开黄花溪时,还写了二首答谢送行乡友的诗。 原文:已卯四月十五日蒙恩简放川东兵备道乞假省墓,十月初一日抵里。旋由辰酉取道赴任临行,亲友饯送盈途,感赋二首:之一、老辈相逢此故乡,虎贲何秖貌中郎。离杯数酌长亭外,人影秋山闪夕阳。之二、忆别家山十二秋,主恩暂许省松楸。锦衣不比莱衣乐,莫枉群公笑沐猴。
清同治《安化县志》对鹞子尖甘露茶亭的记载:甘露茶亭在鹞尖岭,公建并铺屋一栋,田种六斗二升(据安化陶澍研究会陶稳固老师说:清朝记田亩可以用谷种来记,各地不同。但安化的标准是田种一斗就是要花一斗谷种的田,面积相当于一亩;田种一石就是要花一石谷种的田,面积相当于十亩),并且全文收录了陶必铨的《鹞子尖茶引》。
陶澍父亲陶必铨(1755—1805)清代诗人,学者。字士升,号萸江。著有《易经抉微》、《春秋汇览》、清嘉庆《安化县志》、《萸江诗文存》等多种。陶必铨写的《鹞子尖茶引》主要阐述了:
一是安化茶早为贡茶。《尚书·禹贡》是中国第一篇区域地理著作,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所撰,安化属九州中的荆州范围。“三邦底贡厥名”中“贡厥”:颜师古注《尚书·禹贡》说‘贡’者,以下献上之称,谓以所出之谷,市其土地所生异物,献其所有,谓之‘厥贡’。 陶必铨认为贡厥名中‘名’为茗,陶澍在他的《试安化茶诗》中 “我闻虞夏时,三邦列荆境。包匦旅菁茅,厥贡名即茗”,其见解与父亲的《茶引》一致。
二是陶必铨提到了清康熙年朝庭重臣李光地,李光地认为安化茶(安化芙蓉贡茶又称“四保贡茶”,明嘉靖《安化县志》载:定“御芽22斤”)为名茶。清乾隆时,湘抚陈文恭公,令安化岁输贡茶,由县转饬归化乡保甲 ,芙蓉峰採摘雨前嫩,制成头贡细茶,年纳一百六十斤……彭先泽《安化黑茶砖》。
三是湖北的通山、岳阳的君山及安化县为当时的全国产茶之乡。
四是鹞子尖周边茶叶好而多。陶必铨站在鹞子尖上,千里河山一望遥。守亭老人李兴言向他介绍鹞子尖周边都是茶树“而名乃从茗,则李(守亭老人李兴言)说近是已……”。民国二十九年,彭先泽在他的《安化黑茶·第一节就地域分类》中论述:“黑茶以资水南岸产区品质为优,尤以思贤溪之火烧洞,竹林溪之条(跳)鱼洞,大酉溪内之漂水洞、檀香洞,竹坪溪内之仙缸洞,黄沙溪内之深水洞为佳,俗有“六洞茶”之称。此六洞又以条鱼洞所产为各洞之冠”。竹林溪就是鹞子尖山脚下竹林溪。
五是捐修维护茶亭功德无量。鹞子尖北坡古道边,专门置有义冢。《敇赠儒林郎翰林院编修萸江陶公墓表》中记载陶必铨常做这种好事。《鹞子尖茶引》中“夫樾可荫暍,救死良法也。然与其救之于已死,不若全之于方生”一句,其意是说置茶亭是解决行路人中暑的最好办法,捐修维护茶亭比建义冢更有意义。
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陶澍参加县学考试,得补邑诸生后,回家翻爬鹞子尖,正好遇上为茶亭送茶叶的黄花溪陶清茂(1761—1836年,讳必祖)与陶龙魁(1790—1842年,讳英志)二叔侄,陶清茂当即送贺喜“矮子上楼梯,步步高升……”。不久陶澍与父陶必铨专程去邵阳隆回拜访魏源的祖父魏志顺再次经过鹞子尖。从这以后,再没记载陶必铨来过鹞子尖,因此《鹞子尖茶引》应为1795年以前所写。
另一块是陶澍为鹞子尖茶亭捐田碑。
1836年农历9月9日,两江总督陶澍从江西阅伍后,事竣顺道回籍修祖墓,经江西萍乡水路, 9月19日达安化境,9月21日过鹞子尖,为茶亭捐田四石(残碑尚存)并改名为“甘露亭”。
《资江陶氏八修族谱》中记叙,陶澍在嘉庆九年,从翰林院假归省墓,途经鹞子尖。并于这年四月返京,冬,他发起南方的各省籍在京的举人,组织了“消寒诗社”(后改为“宣南诗社”)的文学小团体,进行诗酒酬唱,品茗吟咏。陶澍在一首咏安化茶诗中就写道:“我家茱萸江,乡物旧所积。虽无甘露兄,犹足清两腋。煮茗况家风,庭前馀雪白”。这诗就提到了名“甘露”的好茶。
(光绪)《湖南通志卷182页》:“……必铨性奇伟,刻苦自勤,家贫当拾薪撷茗自给,而好学不倦……”。
又《资江陶氏八修族谱》中陶必铨撰写的《大父之衡府君墓表》记叙:“……大父陶文衡(1684—1733年),性勤毖,暇则手结绳纲或市茶江汉间,自言藉以习劳……”。
《安化县志》记载:宋熙宁五年,章惇开梅山,置安化县,境内山多田少,居民大半以种茶为生。陶澍就是生长在这样一个以种茶兼教书为生的家庭,因此对安化茶情有独钟,对亲人常怀感恩之心;对家乡常怀眷念之情。1836年9月21日,陶澍特将鹞子尖茶亭改名甘露亭。
(来源:品味安化微信公众号 文丨资水东流丨王以戬)
责编:朱晓华
来源:品味安化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