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英雄丨黎锦熙:中国注音字母之父

  湘潭晚报   2016-02-10 09:16:26

“黎氏八骏”合影,右一为黎锦熙

“黎氏八骏”合影,右一为黎锦熙

在湘潭县中路铺镇菱角村,有一户黎姓人家,家中有八兄弟。从辛亥革命开始,到以后的百年时间里,这八兄弟全部成名成家,在我国的教育、科学、文化及艺术等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可谓满门俊彦,人称“黎氏八骏”。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是“黎氏八骏”的老大,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泰斗、汉语拼音的首创人和推广者,毛泽东的良师和挚友,九三学社的创始人之一——黎锦熙。

接受“新学”的满清秀才

黎锦熙, 1890年2月出生于一个以科第起家的书香门第。

黎锦熙4岁时,父亲便在自办的“长塘杉溪学校”,为其聘请了几位有秀才功名又能掺用“新学”的教师,开设中西合璧课程。在讲授“四书、五经”的基础上,也讲授算学、格致、博物、音乐和美术等新课目。

他16岁,应童子试,中秀才。这也是满清政府最后一届科举考试。

办报抨击时政的教书匠

6年后,学贯中西的黎锦熙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从湖南优级师范学堂史地部毕业,任湖南省督军谭延闿的秘书。到任数天,黎锦熙感于军队复杂,政纲不振,旋辞职。

随后,黎锦熙先后创办《长沙日报》、《湖南公报》,但由于主张全国统一,绝对民治,政见有悖于当局,其创办的报纸或被改组或被查封。

1913年,黎锦熙受聘到湖南省第四师范学校担任历史教师,在毛泽东所在的班级——预科第一班教历史课。在这里,他受到了毛泽东等学生的尊崇。

创建现代汉语语法体系第一人

除了办报、教学外,潜心研究语言文字的黎锦熙越发感到中国地域广阔,方言太多且杂、交流不易,加之言文脱节,语言、文字改革势在必行。

1916年,在他和同仁的倡议组织下,以蔡元培为会长,以宣传国语统一(即推广普通话)、言文一致(即普及白话文)为宗旨的“国语研究会”正式成立。

黎锦熙率先在北京开办了第一届国语讲习所,继而将其撰写的《新著国语文法》(1924年出版)等书,在北京一些名校作为课程讲授,用大量事实证明白话文不仅有“法”,而且“法”则严密。

《新著国语文法》这本书,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揭示了我国白话文内在的语言规律,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具有自己独特体系的、将传统语法体系应用于现代汉语的专门著作,也是我国现代汉语语法的奠基之作。

一生致力国语运动的学术泰斗

湘潭本土文史研究专家何歌劲介绍,黎锦熙一生从事语文教学70余年,桃李满天下,并发表研究论文300多篇,出版专著30余部。

何歌劲说,除了极力推广普通话、普及白话文、新著国语文法外,黎锦熙先生还在减省现行汉字笔画、编纂大型国语辞典、制定注音字母、注音符号(从国语罗马字、拼音文字乃至拼音方法上的“三拼”到“双拼”)、编纂地方县志、保存革命文献(如他保存的由毛泽东邮寄的第四期《湘江评论》,在全国仅有一份)等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

(湘潭晚报记者 刘赟)

责编:朱晓华

来源:湘潭晚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