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州司马柳宗元:十年南荒 八记流芳

  名人与永州   2016-02-12 12:43:42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字子厚,祖籍河东解县(今山西永济县)人,世称“柳河东”。因他曾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因参加主张改革的王叔文集团,改革失败后贬谪永州十年。在此期间,他写下了《永州八记》、《捕蛇者说》、《天说》、《天对》、《三戒》、《江雪》等千古名作,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中国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也是历史上对永州影响最大的客籍名人之一。

柳宗元生平简介

柳宗元于大历八年(773)在长安出生。

兴元元年(784),柳宗元的父亲柳镇调任鄂岳沔都团练使判官。其时,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叛变,长安受到战争威胁。为避战乱,柳宗元到其父任职的夏口(今湖北武昌),并跟随父亲到过湖南、湖北、江西等地。

贞元九年(793)二月,柳宗元参加科举考试,与刘禹锡一起考中进士。同年五月,其父柳镇病死长安,柳宗元为父守制三年。

贞元十二年(796),柳宗元服丧期满,出任秘书省校书郎,并与杨氏结婚。

贞元十四年(798),柳宗元考中博学宏词科,被任命为集贤殿书院正字,从此正式步入仕途。

贞元十七年(801),调补为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县尉。

贞元十九年(803),柳宗元从蓝田调回朝廷,任监察御史里行(见习御史)。此后,在朝廷内部革新与保守的斗争中,柳宗元站到王叔文革新集团一边,调任礼部员外郎,积极投入这场政治斗争。

永贞元年(805),王叔文集团改革失败。参与王叔文改革集团的主要骨干共八人,均被贬谪为远州司马,史称“八司马”。其中,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从此,他开始了“待罪南荒”的十年拘囚生活。

元和元年(806),宪宗改元元和,大赦天下,但“八司马”不在赦免之列。

元和九年(814),朝廷颁布诏令,召“八司马”中仍在贬所的柳宗元、刘禹锡、韩泰、韩晔、陈谏等人入京。柳宗元于元和十年正月接到诏命,结束了十年贬谪永州的生活。但八司马返京后不到一个月,再次被任命为远州刺史,又被逐出京城。柳宗元被任命为柳州刺史,刘禹锡则被任命为播州(治所在今贵州遵义)刺史。在柳宗元等人的努力下,刘禹锡才被改为连州(治所在今广东连州)刺史。

元和十年(815)六月二十七日,柳宗元到达柳州任所,开始他四年的刺史生活。

元和十四年(819)十一月八日,柳宗元病死于柳州。他死后,家境十分凄凉,留下四个年幼子女,无力治丧。桂管观察使裴行立为之筹措丧葬费用,柳宗元的表兄卢遵负责办理丧事,于次年七月将其归葬于万年县之先人墓侧。他的作品则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子女也由刘禹锡资助抚养。

柳宗元十年南荒“系囚”

闻诏即行 永贞革新失败后,王叔文改革集团的主要骨干均被贬谪。永贞元年(805)九月十三日,柳宗元被贬为邵州(治所在今湖南邵阳市)刺史。按当时的规定,贬逐者“闻诏即行”。在这种情况下,柳宗元别无选择,只好带着所奉养的年近七旬的老母卢氏和邵州刺史之印,往邵州方面出发。与柳宗元同行的,还有卢氏的侄子、表弟卢遵和堂弟柳宗直。他们都是就学于柳宗元的年轻人。此后,他们一直跟随柳宗元长期流贬,侍奉左右,表现出深厚的情谊。

途中再贬 在前往邵州途中,柳宗元一行还没有渡过长江,又接到了加贬永州司马的诏命。这对柳宗元是一个更加沉重的打击。本来初贬邵州,虽然只是被斥出朝,刺史又是正四品下的大员,表面上看比正六品上的礼部员外郎还提升了,但邵州地处偏远,又是下州,实际上已经是一种相当严重的处罚。现在,柳宗元被贬到更远的永州,这对柳宗元的打击可想而知。当时正值初冬,柳宗元与家人怀着沉重的心情过长江、出洞庭、溯湘江。一路上,他追忆身世,无限感慨,写下了《惩咎赋》,表白自己的忠贞正义,表达了对无罪获遣的愤懑的对世事不公的抗议。溯湘江上行不远,柳宗元一行来到汨罗江口。他在这里驻舟,凭吊投江殉国的楚国大诗人屈原,写下千古名篇《吊屈原文》。在这篇赋中,柳宗元热情赞扬屈原为了道义而坚贞不屈,义无反顾,以死殉国的精神。同时,直斥当代士风的堕落,慨叹正道之不行。

寄居龙兴寺 永贞元年冬,柳宗元到达永州。他的职务全称是“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永州是中州,司马为正六品上。但是远州司马是一个闲职,多由“内外文武官左转右迁者递居之”。而“员外置”即是在编制之外,属编外人员。当时朝廷有员外及摄、试官不得干预政务的明确规定。这样,柳宗元到永州,可以说是既无公务,也无官舍。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俟罪非真吏”,即不是真正的官吏,而是一个囚徒。唐代寺院有接纳客居的习俗。在这种情况下,柳宗元只好寄居在潇水东岸、府城东山的一座古寺——龙兴寺里。相传龙兴寺是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蒋琬的故宅。孙吴的司马吕蒙也曾在这里住过。不知什么时候,这里改成了寺院。但是,当时这里已经非常荒凉,寺内“凫鹳戏于中庭,蒹葭生于堂筵”;寺外是一片丛林乱石,人迹罕至。柳宗元就寄居在该寺的西厢房。这里原来只有北窗。他则在西墙上开了一扇轩窗。这样,他就可以从这里远眺西山和潇水(柳宗元曾将潇水当作湘江)景色,以抒胸中郁闷。

柳母病逝 柳宗元到永州不及半年,母亲卢氏就病逝了。卢氏有着良好的教养。她三十四岁生独子宗元,五十五孀居,一直同柳宗元生活在一起,对柳宗元的事业十分理解。到永州后,由于居无安室,家无子妇,水土不服,医护不周,从而不幸亡殁。母亲的死,对柳宗元来说,是“穷天下之声,不能抒其哀”。到第二年,随同来永州的卢氏之侄卢遵护送棺椁北归,与柳镇合葬。

健康恶化 宪宗即位后,朝廷有振作气象。然而元和元年,朝廷曾发过三次诏命,一再重申“八司马”不仅不在宽赦之列,而且不得“量移”即北迁到离京城较近的地方。这样,就堵死了“八司马”的重新启用之路。艰苦动荡的生活,加上精神上所承受的打击与压力,柳宗元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了。他当时年仅三十出头,正是年富力强之际。但是,他在永州过了三四年,就已经“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或时寒热,水火互至,内消肌骨”了。他的精神也不好,甚至读书作文都有困难。

做“文章之士” 在巨大的挫折面前,柳宗元曾经心灰意冷,还表示要永远退出政治舞台,甘心娶老农女为妻,买土一廛为耕氓。当时,龙兴寺的住持是天台宗的和尚重巽,学养和道行都有相当水平。于是,柳宗元同他一直对参禅问道,从而得到了心灵上的安慰。与此同时,柳宗元作为“闲员”,被迫退出了他所热衷的政治活动,却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读书、思考,对自己前半生的实践加以总结,积极从事理论研究和著述。他在《上襄阳李愬仆射献<唐雅>诗启》中说道:“宗元身虽陷败,而其论著,往往不为世屈。意者殆不可自薄自匿,以堕斯时。苟有辅万分之五,虽死不憾。”这样,柳宗元就将自己的人生全部意义,寄托于理论研究和著述之中。与此相联系,他对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的革新,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付诸实践。在这一时期,他写出了一批高水平的、标志着一个时代思想高度的著作。其中,包括包括早在长安就已起草、到这时定稿的《贞符》,系统的论著《封建论》、《非<国语>》等。他在文学上也做出了多方面的成绩,例如传诵千古的“永州八记”,卓然成家、彪炳一代诗坛的许多诗歌,立意深远、言简意赅的寓言文等等,都完成于永州。他更把自己丰富的文学实践观总结为理论,写出“论文八书”,以指导当时的文坛。结果在唐代文化史上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且发人深省的现象,即堪为一个时代精神领袖、指导着当时思想和文学发展趋势的,竟是一个地位卑微、远处“南荒”的“流囚”。

接触民众 随着身份和境遇的改变,柳宗元同普通民众的接触逐步增多了,关系也逐步加深了。在这偏僻的永州,官僚圈子自然很小。柳宗元作为“谪吏”,已经没有官吏的地位和威严,同一般民众就很接近了。后来,他搬出龙兴寺,移居冉溪,并将冉溪改名愚溪。他在愚溪旁边修建了住宅、亭子、水池等设施,均以愚字冠名,统称为“八愚”。他生活在“农圃”之中,亲自参加一些劳动,同“俚儿伧父”、“猎父渔老”密切交往,从而使他对民众的实际生活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而且在感情上得以同普通劳动者相交流。他的《捕蛇者说》等散文、《田家三首》等诗歌,都是在同普通民众广泛接触,并对他们的疾苦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之后写成的,是当时在饥饿线上挣扎的贫困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人际交往 在长安的时候,柳宗元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友人。这些人中的一部分成为“永贞革新”的骨干。后来,他们一同遭到贬斥的命运。到了永州以后,柳宗元所交往的人就大不相同了。一方面,他在这里结识了一些命运大体相同的“谪吏”。在这些人中,如吴武陵、李幼清、南承嗣等,其人品、学问足可称道。除了诗文唱和之外,大家还切磋学术,从而对柳宗元的思想和著述多有启发。其中,与柳宗元交往最为密切,给他督励、启发最多的是吴武陵。吴武陵是信州(今江西上饶)人。元和二年进士,不久即被贬永州。 柳宗元与之一见如故,并把吴武陵看做知音。吴武陵对他非常敬重,尊之以师道,每有文字,“必大光耀而明之”。柳宗元在长安开始写作的《贞符》没有完成,是经吴武陵的请求、督促才得以写成的。柳宗元写了《非<国语>》,不敢自是,也请吴武陵详审。另一方面,柳宗元在贬谪永州期间,与过去的一些“同志”,特别是同刘禹锡、吕温等保持着密切的交谊。他们都处在相同的环境下,互相安慰、鼓励,在思想、创作上多有推动。刘禹锡是柳宗元在永州十年间交谊最密切、通信最频繁的人。贬谪朗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十年,也是刘禹锡取得思想理论上和文学创作上重大成果的时期。刘、柳二人在流落南荒期间所取得的成绩,都与对方的帮助分不开,有些工作还是他们共同努力做出的。特别是他们与韩愈之间围绕“天人关系”问题的论争,对于古代唯物主义自然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吕温本来也属于革新派,但在事变时正出使吐蕃,后来以其他原因贬谪与永州相邻的道州(治所在今湖南道县)。吕温早年受教于陆质,文才、政能均极杰出。柳宗元的一些文章从题目到观点都受到吕温的启发。柳宗元写《非<国语>》,有“道之难明而习俗之不可变也,其知我者谁歟”的慨叹,专门送给吕温讨论。后来,吕温改任与永州相邻、位于永州北面的衡州刺史,并死于任上,年仅四十岁。柳宗元失去了这样的挚友和同志,非常悲痛。他写了祭文、记述吕温生平的诔文以及《吕衡州》的诗。此外,柳宗元在永州期间,还同当地的诸多官员有着较多的交往,与朝中旧交也有一些往来。

凄凉家室 柳宗元的结发妻子为杨氏。杨氏早死,没有留下子女。后来,柳宗元同长安善和里一位身份较低的女子结合。但是,这位女子的生平没有记载。她为柳宗元生下一个女儿,取名和娘。柳宗元贬谪永州时,这位女子没有随行,仍然居住在长安善和里。元和五年(810),和娘不幸夭折。为此,柳宗元写下了《下殇女子墓砖记》以记其事。大约同一年,柳宗元卜居愚溪后,同当地的一位女子同居,并生下一子一女。柳文中有《马室女雷五墓志》,其中说雷五之姨“为妓于余”,即言此女与柳宗元同居之事。柳宗元与刘禹锡在元和十年或十一年作诗论书法时,有“在这弄土唯娇女,空觉庭前鸟迹多”的诗句,所写为小孩五六岁时的事情,这个孩子当在元和五年左右所生。后来韩愈写柳宗元墓志,说柳宗元有“女子二人,皆幼”,这“弄土”的“娇女”应当是其中之一。柳宗元身后还留下两个儿子周六、周七。他去世时,周六四岁,周七为遗腹子。这两个孩子的母亲的名氏,同样没有留下记录。这是因为,这些女子均非“士人女”,囿于当时的等级观念,所以都没有正娶为妻。同时,我们不能用今天的婚姻家庭观念去苛求古人。

柳宗元的哲学思想

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柳宗元有着独特成就和杰出贡献。而这种成就与贡献,基本上都是他在谪居永州期间取得的。纵观柳宗元的哲学思想,大体上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天人相分”的自然哲学思想 这是成为柳宗元整个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基础。这种思想,具有丰富的唯物主义内容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关“天人之际”问题长期争论的新的理论总结,代表着唐代思想理论发展的新高峰。

自先秦以来,“天人之际”问题一直是思想史上争论不休的主要的、中心的课题,而占主导地位的是“天人合一”理论以及由此引申出的唯心主义天命观和先验的认识论。这种“天人合一”思想,肯定天有意志,能主宰人世间的一切;天的总的规律与人世间的是相一致的,“天”与“人”合其德;天有能力对人进行赏罚,人则能以其行为感动天,即“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思想相对立的,是“天人相分”的思想。柳宗元则是“天人相分”思想的坚持者和集大成者,并把这种相互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柳宗元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天对》、《天说》、《答刘禹锡天论书》、《封建论》等。他反对韩愈的天有意志,能赏罚祸福的唯心主义观点,指出天地、阴阳都是自然物。“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其焉能赏功而罚祸乎?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天说》)。这些观点,抨击了当时的因果报应思想。他还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成物的发展变化是物质性的元气自我运动的结果,所以天和人是“各不相预”的。“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预,而凶丰理(治)乱出焉”(《答刘禹锡天论书》)。柳宗元谪居永州达十年之久,他的思想无疑对永州人士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客观演进的历史观 这是柳宗元在中国思想史上另一个杰出贡献。在中国古代思想传统中,有两种历史发展观占主导地位。一种是基于儒家“天命”观的“圣人创世”说和“历史循环”论;一种是道家的“还醇反朴”的历史观。自孔孟到董仲舒,发展出系统的“天命圣人”、“君权神授”的理论。柳宗元的历史观,其基点建立在对“天命”“神授”的“圣人之意”的批判的基础之上。他并不否定“圣人”的作用。但他认为圣人也是“人”,而不是天降的、承受天意的“神”。在此基础上,他认为历史是不断前进的发展过程,而且这一过程是客观的,是不受任何人包括圣人的主观意志所主宰的。他《贞符》一文中写道:

惟人之初,总总而生,林林而群,雪霜风雨雷雹暴其外,于是乃知架巢空穴,挽草木,取皮革;饥渴牝牡之欲驱其内,于是乃知噬禽兽,咀果谷,合偶而居。交焉而争,暌焉而斗,力大者搏,齿利者啮,爪刚者决,群众者轧,兵良者杀,披披籍籍,草野涂血。然后强有力者出而治之,往往为曹为险阻,用号令起,而君臣什伍之法立。

他又在《封建论》一文中写道:

夫假物者必争,争而不已,必就其能断曲直者而听命眄。其智而明者,所伏必众;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由是君长刑政生焉。故近者聚而为群。群者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从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于是有诸侯之列。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然后天下会于一。

从柳宗元的这两段话中,可以总结出柳宗元三个方面的看法:其一,他把历史看作是不断前进的演化过程;其二,在这一演化过程中,并不存在什么“天命”或“圣人”的决定作用,“圣人”作为“智而明”的“有德”者,是因应形势而出现的;其三,“君臣什伍之法”即阶级和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并非圣人凭着主观意愿创造出来的,而且圣人本身同这些机构与制度一样,都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重视“生人”的政治主张 纵观柳宗元的一生,他参与政治的实际成果是有限的,而他在政治理论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却是巨大的。他以“天人相分”的自然哲学观和客观演进的历史观为理论基础,以失败的政治改革和诸多的社会实践为条件,充分吸收儒、释、道诸方面的合理内容,形成了自己的有着重要意义的政治思想。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归结到一点,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提倡“民自利”,提出“官为民役”和“役民以时”。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正因为如此,柳宗元一生中写过大量的同情民众、关心民生疾苦、批判统治者苛暴政治的作品。特别是他在永州写的《捕蛇者说》,是关心民众、批判专制苛政的千古传颂的名篇。文章以永州郊外一家三代人为免除赋役而捕毒蛇相继惨死的经历,揭露了当时的暴政酷役之害,最后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激愤呼号。他一向赞赏那些关心民谟的人,鄙视那些骄奢淫逸、不顾惜民隐的作风。柳宗元在《送宁国范明府诗序》中写了这样一段话:

夫为吏者,人役也。役于人而食其力,可无报耶?今吾将致其慈爱礼节,而去其欺伪凌暴,以惠斯人,而后有其禄,庶可平吾心而不愧于色。苟获是焉足矣。

在这里,柳宗元借友人之口,得出了“官为人役”的观点,并对这一观点表示赞同。而在《送薛存义序》中,柳宗元对“官为人役”的观点作了进一步发挥,他写道:

凡知其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其出十一用乎吏,使司平于我也。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谁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佣一夫于家,受其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民黜罚者,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这段话的大意是:凡是在一个地方当官的,你知道自己的职责吗?你就是民众的仆人,而不是来驱使民众的。凡是生活在这个地方的民众,他们把自己收入的一部分作为赋税交给国家,用于官吏的薪俸,是为了使这些官吏为自己办事。现在官吏拿了民众的钱,却不为民众办事的情况比比皆是。这岂只怠慢民众,而且是盗窃民众的钱。如果你在家里雇了一个佣人,拿你的钱,又不为你办事,还偷盗你家里的东西,你必然发怒并且处罚他,把他赶走。现在,这样的官吏很多很普遍,民众却不敢发怒并处罚驱逐他,为什么?是因为势不同,即民众处于弱势。势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难道民众不知道吗?如果知道了这个道理,难道不心生畏惧吗!

柳宗元在这段话里表达了三个意思:其一,官吏是民众所雇佣的,民众所出的赋税就是所付出的酬劳。其二,民众雇佣官吏,是要官吏为民众办事。其三,对官吏的任免、赏罚权力在民众,就像家里雇佣佣人一样。这番话,所揭示的道理是十分深刻而富于矜创的。即使我们现在听来,都是振聋发聩的。正因为如此,柳宗元提出了改革现行官僚体制势在必行。同时,他主张轻徭薄赋,使民以时,重本轻末,守土安民。特别是他强调要关注“民利”,即关心民众的利益。

柳宗元的文学成就

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并以新型“古文”从事散文创作。他在古文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仅次于韩愈,而其散文成就又有高出韩愈之处。《旧唐书》称:“贞元、太和是,以文学耸支缙绅之伍者,宗元、禹锡而已。其巧丽渊博,属辞比事,诚一代之宏才。” 这是对柳宗元文学才能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其文章在经世济民事业中起到的巨大作用的充分肯定。正因为如此,后人将柳宗元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作为一代杰出的“文章之士”,在文学上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文学思想方面,他通过长期创作实践,同时吸收借鉴前人和同时代人的成果,总结出系统的文学理论主张,即“文以明道”。他用这一理论指导后学,领袖文坛,促进了一代文学的变革和创新。特别是他和韩愈等人相配合,领导和推动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这一运动,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散文历史的发展大势。“韩柳文章”所代表的“古文”文体,从此统治中国文坛千余年之久。

柳宗元的文学创作具有强烈的政治内容和现实主义精神,其名篇佳作绝大多数产生于谪居永州其间。有人做过粗略统计,柳宗元一生写过六百多篇(首)诗文,其中有四百多篇写于永州。在柳宗元的文学作品中,成就最高的是山水游记、寓言和传记文学。韩愈评其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刘禹锡《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刻划入微,寄托深远,人称“山水散文之祖”。其代表作为《永州八记》,给后世以极大影响。他在山水游记中,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刻划。特别是《永州八记》,所写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泉一石,其颜色、动静、远近等,都非常生动逼真,神妙入微。如《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竹篁,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夺。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互错,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而去之。

文章仅百余字,不仅描写生动逼真,而且使人读后如同身临其境。同时,他的山水游记又不是纯客观地描绘自然,而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金圣叹称柳文“笔笔眼前小景,笔笔天外奇情”。柳宗元谪居永州十年,有着痛苦感受,其游记无不突出了美好景物被弃置而不为人所爱的主题。《永州八记》所刻划的山水形态,都或隐或现地有着作者的影子。

柳完元的寓言讽刺文,把先秦诸子散文中仅作设譬之用的寓言片断,发展为更完整、更富文学意味的短篇,使之取得一种独立的文学地位。同时,他在寓言中带进了更为深厚的现实内容,使之富有战斗特色。如《三戒》借麋、驴、鼠三种动物的故事,来讽刺那些或恃宠而骄、或盲目自大的得意之徒,并指出他们自取灭亡的下场。《罴说》,既讽喻了“不善内而恃外者”,又反映了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蝜蝂传》写贪婪成性的蝜蝂,锋芒直指“日思高其位、大其禄”的统治阶级。这些寓言,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柳宗元的传记文也有很高成就。其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捕蛇者说》。这些传记文,或抨击势利场中“炎而附,寒而弃”的丑恶现象,或要求“使民以时”的安定社会秩序,或主张相对限制剥削,夹以封建说教。特别是《捕蛇者说》,以蒋氏三代宁可死于毒蛇也不肯死于苛政的生活事件,揭示了“苛政猛于虎”的重大主题。

在创作领域,他是唐代文人中少数诗、文俱佳的作者之一。诗歌方面,柳宗元在盛唐李杜诸人极盛之后,别开生面,创造出高简闲淡一派诗风。他的诗,幽峭明净,自成一家。苏轼曾指出柳诗的特点在于“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现存诗约140首,绝大部分写于谪居永州期间。他的诗多为抒发诗人忧伤悲愤的情怀,也有不少直接反映社会生活的。前者如《南涧中题》、《哭吕衡州》、《哭凌员外》等,流露出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惋惜和忧伤;《跂鸟词》、《笼鹰词》、《放鹧鸪词》等,抒发了失意沉沦的不平之感;后者如《田家三首》等,则讽刺现实,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他的写景小诗也很有特色,如《江雪》等,给人以美的享受,历来为世人所传诵。

柳宗元对永州的影响

作为一位思想大家和文学宗师,柳宗元的经历确实是不幸的,不幸被贬到永州这样远离中土的南荒之地。然而他又是有幸的,能够摆脱官吏的羁绊,有时间有精力来深入了解民众,接触社会,亲近大自然,从而系统地思考一些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政论、文学创作活动。惟其如此,才最终成就了柳宗元,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

作为南荒之地的永州,则是万幸的。这里的青山秀水,千百年来无人赏识。然而,它终于等来了柳宗元这样的一代宗师,有了一展芳容的机会。通过柳宗元的神来之笔,永州山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崭新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将永州推向世界。可以说,在中国,在世界华人社会中,只要是读过初中以上的,都读过《永州八记》中的文章,都知道在中华大地上有永州这样一方神奇的土地。永州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的永远的记忆,成为海内外人们的向往之地。自柳宗元之后,永州成为一方热土。大批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争相一睹柳宗元笔下的神奇的永州山水,争相寻觅柳宗元在永州山水中的足迹,争相领略永州山水所蕴含的诗情画意。地以人显,人以地传。到了现在,柳宗元已经成为永州走出湖南、走向世界的最重要的名片之一,柳文化则成为永州最重要的、蕴藏着巨大价值和潜力的文化品牌。

更为重要的是,千百年来,柳宗元及其思想和作品,已经深深地溶入永州人的血液之中,深深地铭刻在永州人的遗传基因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永州人。与此同时,历朝历代众多的中国名人前来永州凭吊柳子,也为永州带来了诸多的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从而启迪着、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永州人。正是在柳宗元和诸多名人的薰陶,永州之野读书之风悄然兴起,人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以至名人辈出。从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到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江华等,都出现在永州这块土地上,这决非偶然现象,而是永州历史文化之必然。其中,柳宗元的思想与文学薰陶,是这种历史文化必然性的重要方面。

为了铭记柳宗元的千秋功德,永州人在柳宗元生活过的地方,于北宋时建起了柳子庙,对柳宗元岁时以祭。时间越是往后,人们对柳宗元的景仰之情越是深厚,以至于到了南宋以后,邑人干脆把柳宗元称为柳子菩萨。每逢柳宗元生日,人们就聚集到柳子庙,祭祀为永州历史文化作出巨大贡献的柳宗元。现在,柳子庙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们对柳宗元及其思想与文学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之中。各种关于柳宗元生平事迹、柳宗元哲学思想、柳宗元文学思想及作品的研讨会,包括市级的、省级的、国家级的和国际性的,经常在永州召开。对柳宗元思想及文学的挖掘,也在不断深化之中。通过这些研讨,来追思柳宗元的功绩,来吸取柳宗元的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想,使之为实现中国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

责编:李真明

来源:名人与永州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