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 2016-02-23 07:56:56

▲向左甫教授在神农架和金丝猴互动。资料图片
丙申猴年,向左甫的办公室跟这个年份看起来十分搭调:墙上挂满了金丝猴的照片,书柜里塞满了有关金丝猴研究的原始数据,电脑里也是各种金丝猴的照片和文献,办公室里还摆放着不少金丝猴的玩偶。
从2002年至今,这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授,研究金丝猴已经快14年了,在他眼里,猴子“很聪明很可爱”,甚至在某些方面跟人类十分相似。2月22日,向左甫和记者说起了他与猴子的故事。本报记者范典长沙报道
在办公室也是野外考察装扮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金丝猴长着一身漂亮的金色毛发,事实上,金丝猴并不全是金色。据向左甫介绍,在中国,就有怒江金丝猴、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4 种,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鼻孔大,上翘。不同种类的金丝猴,毛发的颜色各有不同,我们常见的金丝猴照片属于川金丝猴。向左甫是目前中国唯一一位对以上4种金丝猴都进行过野外观测的专家。
要做到这个“唯一”并不容易,金丝猴常年生活在高海拔地区,除了人类之外,猴子是活动海拔最高的灵长类动物。为了在野外对金丝猴进行实地观察研究,2002年至2005年、2007年至2009年,向左甫到过西藏、云南、贵州、湖北、四川等地,曾爬上西藏红拉雪山自然保护区海拔4000多米的地方,有时甚至还要在高原野外宿营。
即便是在办公室,向左甫的穿着打扮也像是随时要去野外考察的样子。不过,向左甫说,研究金丝猴并不是一场有趣的探险之旅,刚开始可能还有点新鲜感,一次野外考察会有两个月左右,时间久了,就会感觉困难重重,有时还可能遇到生命危险。
“野外考察时,我们一般是6点起床,然后跟着猴群走。”向左甫说,长年累月地跟踪记录难免感到枯燥,像猴子进食这样一个小动作,也要准确地记录下来,然后进行整理分析,这样坚持才会有收获。
有时金丝猴也和人类玩起捉迷藏,几个星期不见踪影,遇到这种情况,只能根据猴群留下的粪便、折断的树枝、取食的痕迹等,来寻找它们活动的踪迹。
野生猴群很难跟人亲近,为了近距离观察野生猴群,向左甫在湖北神农架跟踪了一个猴群将近两年,运气好的时候,猴子们看到他不会跑开了。
金丝猴群跟人类社会结构相似
去过峨眉山的人,可能都会对那里的猴子印象深刻,路过猴区时,不管晴天雪天,都可能有一大群猴子在路边上候着,等你给它们喂食。
“峨眉山那里的猴子是猕猴,它们是杂食动物。”向左甫说,猕猴在湖南张家界也有分布,你给它们什么,它们都有可能吃,例如有的游人给它们一瓶饮料,聪明的猴子知道拧开盖子喝,其他猴子也会学到这一招,但也有很笨的猴子就是学不会,只知道放在嘴里啃。
但金丝猴就要“高冷”很多,人类给它们投食,它们一般连树都懒得下,它们的主食是树叶、嫩树枝,对于人类给的食物并不感兴趣。
金丝猴群的结构也很有意思,向左甫说,它们跟人类的社会结构有点像。一般是一只公猴和几只母猴组成一个社会单元,跟人类的家庭类似;几个这样的猴群单元再组成一个小群,小群再组成大群,再由大群构成一个山区的整体猴群。
向左甫说,猕猴则是一只猴王带着几十只猴子,在这个猴群里,母猴都归猴王所有,其他公猴只有羡慕的份。但是当猴王的位置被其他猴子取代之后,这只落败猴王的精气神立马就没了,就像一个位高权重的人退了休,整个人的精神状态要差很多。相比猴王,猴群的其他公猴没那么“劳心劳力”,寿命会长一点。
猴子们也有“民主决策”
有意思的是,金丝猴也有它们自己的“民主决策”。向左甫说,当猴子们要做决策时,例如要确定往哪个方向走,一般是由几只经验丰富的猴子来一起决定,小猴子们哪怕跑得再远,也要“屁颠屁颠”地跟着经验丰富的老猴子们走。
“跟人类有点像,猴子也有自己的文化传承。”向左甫说,日本就有一群这样的猕猴,有猴子发现用溪水洗掉红薯的泥土之后吃起来味道更好,这种方法很快就会被小猴子们学会,并且逐渐传播开。峨眉山的猴子会拧饮料瓶盖,也是这样一只只传开的。
向左甫认为,金丝猴群的一些特点,对于人类社会可能也会有一些借鉴意义,他目前就有写书比照人类社会和猴群的想法。
“很多人都说猴子聪明,但最聪明的动物还不是猴子。”向左甫说,动物界最聪明的是黑猩猩,一只成年黑猩猩的智力大致相当于一个7岁儿童的水平,人类可以教会它们简单的加减法,也能教会它们一些独特的语言。
“猴子又可爱又聪明,需要人来研究。”向左甫说,他研究的领域属于灵长类学,在国外已经有非常悠久的研究历史,但是中国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在湖南,专门研究金丝猴的只有他一个人。
封面观点
从猴语者读懂“猴赛雷”
关于人类的进化史,我们可以简化为:从猴到人。人类注定绕不开与猴的关联,恰逢猴年,“猴”似乎也成为了整个社会的兴奋点。只是,无论我们再津津乐道吉祥物“猴腮雷”,无论我们在动物园见过多少猴,关于猴,我们又到底了解了多少呢?
很幸运,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个“猴语者”,更准确来说,这是一个独独专情于金丝猴的“猴语者”。在他这里,我们可以获知一个有趣的“金丝猴”世界:原来,金丝猴是有不同族群的;相较于其他猴种,金丝猴要高冷得多;金丝猴也有它们自己的“民主决策”;金丝猴有着与人类相似的族群结构等等。
当 “猴语者”站在我们面前侃侃而谈时,除了让我们对金丝猴葆以强烈的兴趣外,更让我们叹服的是作为猴语者的成长记。作为一名研究者,“猴语者”用14年的时间,克服重重困难翻山越岭,记录无数的原始数据,向我们呈现“很聪明很可爱”的金丝猴,当然,他也因此成为国内的研究权威。
姑且不论这一路研究的枯燥和寂寞,当他决意把研究对象定为金丝猴时,他应该未曾料想到前面还会有多少因为未知而来的恐惧。要知道,人类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便是对未知的恐惧,而未知的世界,又往往吸引着人们最强烈的好奇心。
从猴语者谈及金丝猴的兴致盎然,到他办公室里随便可见的猴照,以及那些被他无比珍视的金丝猴玩偶,我们又分明看到了从恐惧到热爱的蜕变。当然,所有的奥秘,都在猴语者的“兴趣”之中。葆有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尤其是对金丝猴研究的兴趣,才让猴语者有了长达十四年以及未来更长时间的专注。当兴趣+专注结合,他便成了那个“猴赛雷”的猴语者。
猴年之时,“猴赛雷”成为一句毫无来由的祝福语,每个人都希望成为“好厉害”的人。当我们不无兴奋地从猴语者那听说关于金丝猴的故事时,其实,听来的也是一个如何变得“猴赛雷”的故事。
所以,无论是你是什么身份,无论你是否志存高远,只要你心存“猴赛雷”的追求,从猴语者或许你能得到靠谱的路径依赖:兴趣+专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长期专注于此,终有一日,你会成为那个“猴赛雷”的人。 本报评论员高亚洲
责编:廖慧文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