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打造“金山银山” 建设绿色新城

  娄底日报   2016-01-04 10:34:52


娄底市委书记龚武生,市委副书记、市长李荐国等到水府庙湿地公园考察调研

2015年6月3日,娄底市委书记龚武生,市委副书记、市长李荐国等到水府庙湿地公园考察调研。


娄底,神奇而又秀丽,大熊山、龙山巍峨奇秀,资水、涟水蜿蜒曲折,水府庙、龙湾一泓秀水,紫鹊界梯田耸入云天,梅山龙宫曲径通幽,这是一座山清水秀洞奇,物产资源丰富,人杰地灵,宜居宜业的魅力之城,被誉为“湘中明珠”。近年来,娄底先后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

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2年10月,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紧紧围绕建设绿色娄底、美丽娄底、幸福娄底目标,全面实施以“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绿化娄底”为主题的绿化四年行动计划,全民参与、全城绿化。如今,湘中大地,处处青山如黛,碧水蓝天。娄底人们通过播种绿色,谱写了生态环境和谐、资源永续利用的新篇章,孕育着生生不息的发展潜力与动力,青春之城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四年绿化打造“靓城”

绿化娄底四年行动计划旨在加快娄底城乡绿化步伐,强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修复矿区植被、扩大森林覆盖、遏制水土流失、阻隔环境污染、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以“三边一区”(城边、路边、水边、景区)绿化、退耕还林、工程造林为重点,全面实施森林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宜造则造,宜封则封,封造并举,将生态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扎实推进美丽娄底建设,走出了一条特色的绿色城市发展之路。
“绿化娄底四年行动计划”作为娄底市书记市长工程,在全市得到了迅速落实与推进,市县乡三级均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娄底市和各县市区都成立了由书记任顾问,行政首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任成员的高规格领导小组,形成领导抓,抓领导,一级抓一级,上下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市县两级均将绿化娄底四年行动计划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内容,出台了具体考评办法,每年由绿化娄底四年行动领导小组牵头进行督查和量化考评,确保年度绿化任务不打折扣。
娄底市委书记龚武生不定期听取市林业局关于林业工作的专题汇报,强调指出,青山绿水、鸟语花香既是老百姓的迫切期盼,也是一切工作的追求目标,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抓好“绿化娄底四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抓好森林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抓好森林防火和资源保护工作,加快绿色娄底建设,努力把娄底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2015年5月,娄底市委副书记、市长李荐国率副市长刘益丈及市林业局局长龚洵胜等有关人员,亲赴省林业厅衔接落实省政府9号文件精神,请求省林业厅支持娄底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林业项目建设,在国有林场改革与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二期工程项目等方面获得了大力支持。

娄底以项目建绿、联村建绿、大户建绿、捐资建绿、集资建绿等绿化行动为载体,通过全面义务植树、绿色通道、联村建绿、美丽湿地等系列生态文明建设,逐步实现生态持续发展,开启绿色常态化模式。行动开展以来,全市投入资金18.92亿元用于城乡绿化。人工造林中重点工程造林23.84万亩,占计划任务20.74万亩的115%,完成义务植树栽植树木3068.1万株;绿化公路等通道7537.3公里;全市联村建绿村达到546个;绿化景区2.96万亩;矿区植被恢复1.91万亩。据森林资源监测数据反映,全市林地面积、森林蓄积量由2011年的481.1万亩、1182.5万立方米分别增加到618.7万亩、144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2011年的48.15%增长到50.25%,林业总产值由2011年的80亿元增加到200亿元以上。

通过实施绿化娄底四年行动计划,全市上下呈现出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理念不断普及、干群关系显著改善的良好局面。联村建绿活动成为了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党政机关将树苗送到村组,栽满“三边”,成为开展群众路线教育、落实“三严三实”最生动、最贴切的实践活动。

“绿化娄底四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得到了人民群众交口称赞,得到了国家林业局、省委省政府及省林业厅的充分肯定,《中国绿色时报》、《湖南日报》、《娄底日报》等媒体纷纷聚焦。省委办公厅、省绿委分别以《大力推进绿色娄底建设》、《娄底市联村建绿开创国土绿化新局面》为题,向全国和省内推介了娄底的典型经验。2014年3月12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发布的《2013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充分肯定了我市的绿化工作。

义务植树“引领”全民

2012年3月6日,娄底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决定每年正月初八为全市“全民义务植树日”。

市委书记龚武生指出,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有利于提高市民的环保意识、绿化意识、植树意识,打造山清水秀、林城相依、人与自然和谐的优美环境,要靠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
义务植树活动点燃绿化热情。每年正月初八的全民义务植树日活动,上至市委书记、市长,下至普通市民,人人动手绿化家园,爱绿植绿,保护绿色生态文明。各县市区、各乡镇积极行动,形成了节后上班植绿新风气。2015年植树日当日,全市有51.1万人主动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栽植树木306万株,栽植面积12875亩,建设义务植树基地134处。新建义务植树基地131处,面积2.34万亩。2015年,全市完成义务植树960万株。

义务植树活动带动大户造林。我市林业经营实现了4个方面创新:一是严格执行“谁造谁有、谁投入、谁受益”的政策,明确土地、林木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土地承包期限延长到70年,彻底解放了生产力;二是鼓励和扶持个体大户以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兴办家庭林场;三是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合作组织,整合土地资源,实行规模开发;四是鼓励和支持企业办基地,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

全市涌现出了一大批林业民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规模开发林业的喜人局面,在全市形成了“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模式多样、主体多元”的造林绿化新格局,基本实现了由部门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的全新转变。全市大户造林建设珍稀树种、木本药材、绿化苗木、速生丰产林、名特优经济林等千亩以上林业产业基地310处,花卉苗木和珍稀树种培育投入过3.36亿元。目前,全市各大苗木市场供销两旺,运载绿色的物流车辆川流不息,造林绿化热潮在湘中大地涌动。
义务植树带动退耕还林。退耕还林实施后,一些水土流失严重、耕种困难、收成差的陡坡耕地通过退耕植树,水土流失加剧的势头得到遏制,实现了蓄水保土,绿水长流。根据国家监测结果显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区内,水土流失量普遍下降30%以上。截至2015年12月,全市森林覆盖率增长8.88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增加400多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实现了持续健康增长。退耕还林对娄底生态环境的改变更是革命性的,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全市有20多万亩石山荒坡重新披上了绿装。2013年,省林业厅厅长邓三龙在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1000多亩退耕林考察时,当场表示这一林场可以作为全省退耕还林和石漠化治理的成功典范。
义务植树活动带动森林生态化。全市着力经营健康森林,从“禁、造、防、抚”四篇文章入手,全面提升森林生态化。“禁”即抓林木禁伐,减少森林消耗,全市严格禁止生态公益林森林砍伐,确保生态成效。“造”即抓植树造林,增加森林面积。2015年,全市共完成造林15.54万亩,完成“裸露山地”绿化面积4.76万亩。“防”即抓森林防火,巩固造林成果。森林防火工作已经上升到市委、市政府工作的最高层面。全市组建了装备精良、力量较强的森林防火应急队伍,出台系列森林防火组合拳,实行最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森林资源安全。“抚”即抓森林抚育,提升森林质量。全市全面落实测土配方应用技术,全面实施优材更替,营林管护力度持续加大,重造轻管的现象得到彻底扭转。
绿色通道“网络”全城
走进娄底,以娄新高速、长韶娄高速、二广高速、潭邵高速绿化为代表的一条条公路、铁路、河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车行其中,宛如步入连绵不断的绿色画卷。
2012年11月27日,市委书记龚武生强调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号召,切实搞好作业设计、技术指导和典型推动,加快推进绿色通道建设。在新化县、冷水江市视察娄新高速沿线绿化通道林带建设工作时,他再次强调要全市动员,全民动手,迅速掀起植树造林新高潮。
全市“绿色通道”建设取得良好成效,2013年,娄新高速全线贯通,2014年—2015年,长韶娄、二广等高速绿化相继顺利完工。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吉星路、娄涟大道丰富绿量、合理配置、规范施工,成为全市城区道路绿化新的典范和标杆。2015年,全市绿化高速公路150公里,完成公路绿化796.8公里。
各县市区绿色通道特色纷呈:新化打造了紫鹊界百里绿色长廊;涟源湄江风景区、白马湖风景区道路均实现了100%的绿化、美化;冷水江市、娄星区2015年对城区道路实现全面绿化提质,为城市贴上绿色标签。
“秀美双峰,层林流绿!”这是副市长刘益丈对双峰县的由衷感叹。2015年,该县每个乡镇均完成了一条主要乡村干线的绿化,实现了“绿不断线、景不断链”。
与此同时,全市铁路、景区、河道等道路绿化齐头并进,已初步建成层次多样化、结构合理化、功能齐全化、集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绿色网络,一条条公路、铁路、河流成为一道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
联村建绿“辐射”全城
“联村建绿”是我市的创举,也是绿化娄底四年行动的重要抓手。2013年,我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声势浩大的“联村建绿造林、共建秀美村庄”活动,呈现出参与层面更广、建绿规模更大、建绿标准更高的新景象。该活动一经推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目前我市“联村建绿”成功经验已在全省全面推广。
市委书记龚武生指出,要切实抓好联村建绿工作。要坚持政府引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充分发动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让植树造林绿化工作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种自觉。要因地制宜,科学植树,不盲目搞行政命令,不搞一阵风,不搞形式主义。要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在适宜的地方,多种植经济林木和果树林,实现绿化、美化和效益化。要积极探索植树造林的新机制,可以由政府提供苗木和技术服务,帮助和鼓励老百姓造林;可以实行土地流转,培育造林大户;把植树造林与封山育林结合起来,能造的地方造,能封的地方封。要制定好植树造林绿化的总目标和年度任务,有序推进植树造林绿化工作,同时抓好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全面加强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工作,争取用3至4年时间,让娄底的生态环境、森林覆盖率、绿化率有一个大的提升,加快推进绿色娄底建设,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
联村建绿单位不断扩大,学校、医院、厂矿、民营企业都纷纷加入到联村建绿建设的队伍中来。截至2015年,全市参与联村建绿的单位达到829家,累计有2089家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参与联村建绿,投入资金12871.5万元,联村建绿重点村达到546个,栽植香樟、桂花等绿化大苗954.26万株。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联村建绿活动已成为广大村民的共同期盼,各县市区以联村建绿为切入点,引导村民爱绿、植绿、护绿共建秀美村庄。新化白溪村,冷水江金星村,涟源梧团村,娄星区石江村、万乐村,双峰秋湖村等一大批村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广大群众村组干部盼建绿,干部关系更加融洽。
2014年3月18日,湖南省秀美村庄建设启动仪式在娄底举行,“秀美村庄”的建设旨在充分发掘每个村庄的自然历史文化亮点,要求各村庄的建设内容符合区域发展的目标,推动村民自觉加入植绿、爱绿、护绿的行动中。娄星区杉山镇万乐村、冷水江市光华村推行“两手抓”,一手抓绿化,一手抓特色产业发展,村级面貌焕然一新。
截至2015年11月,全市100%的村庄参加了“秀美村庄”创建活动,50%达到“秀美村庄”建设标准,2%达到“秀美村庄”省级示范村建设要求。“我的家园我来建”,秀美家园实现了依山傍水、漫山翠绿、花果飘香、炊烟袅袅、整洁宁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笔下的田园山水画卷,正在人们眼前缓缓展开。
生态建设打造“金”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娄底,过去一座座荒山已经变成一座座青山,正在变成一座座“金山”。“绿化娄底四年行动计划”是市委市政府大投入的4年,也是娄底人民收获生态红利的4年,而且随着时间的延续,生态红利将越积越大。
市委书记龚武生在专题调研城市规划时指出,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实做活山水文章,要把绿化做到家,把娄底打造成为生态宜居的区域性中心城市。要结合娄底城市地形地貌,把现有山体利用好,河流保护好,尽量保持原生态。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绿化娄底四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做到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把山、水、城有机融为一体。
市委副书记、市长李荐国在调研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时强调,一定要加大对生态环境的建设保护力度,造福娄底城乡人民。
可以说,生态建设是基石,城市建设是基础,经济发展是动力,景区规划是亮点。“绿化娄底四年行动计划”作为联系纽带,全面带动娄底生态文明稳步发展,助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黄金城市的崛起。
其中,城镇绿化是“绿化娄底四年行动计划”的重点部分,主要包括4个方面的建设:一是重点公共绿地建设。重点抓好娄底中心城区“二带四园”(涟水河风光带、孙水河风光带;珠山公园、龙眼公园、鸭丝塘公园、仙女寨森林公园)的绿化。二是街道绿化。城区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达95%和85%以上。三是居住区和单位庭院绿化。新建居住小区实行“统一规划、配套建设”原则,开辟集中的休闲活动场地,大力推广屋顶、墙体等立体绿化,保证绿地率达35%以上。四是城市森林生态圈建设。中心城区以绿地系统为中心,依托生态公益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建立环城生态环境保护林,与外围森林、田园结网成片,构筑绿色屏障。
4年来,全市城镇绿化提质增绿,无论是道路绿化率、城市公园建设还是园林单位创建率均保持稳步增长。富厚堂景区10村连片绿化,紫云峰森林公园3000亩珍贵树种植物园、“紫鹊界画廊”、水府庙湿地公园、湄江风景区积极贯彻落实绿化美化措施。娄底中心城区新增公园绿地360多公顷,在乐坪大道、湘中大道、石马公园、娄星广场、孙水广场,花草、灌木和绿色主体景观相映成趣,绿色生态屏障已初步形成。
在生态效益建设方面,新化县将石漠化治理和木本药材种植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赢,走上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得到国家林业局防沙治沙办的充分肯定。油溪桥村村民鄢如初非常高兴地说:“我承包了旱地种了李子和金秋梨,现在一年一亩的收入达到6000元。全家的收入比以前多了三分之二,生活过得有滋有味,退耕还林政策真像是天上掉了个大馅饼。”省退耕办在实地调研时也高度肯定了我市退耕还林油茶、白茶(茶叶)种植基地将生态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取得的明显效果。
当然,绿化重点、难点在于工业集聚地。“绿化娄底四年行动计划”实施的4年,这块“硬骨头”“啃”了4年,也终于收到了丰厚的回报。在冷水江市,一场“建设美丽锑都、打造生态家园”的生态建设战役在城乡全面打响,生态优先、工业反哺。2015年,该市矿区复绿10000亩,以锡矿山为代表的采矿区正逐渐恢复生机。如今,山丘葱茏,村庄秀美;水波荡漾,矿区吐绿;道路盖绿荫,城市换绿景。
在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工业立园、生态美园、科技富园”旗帜迎风飘扬,“抓绿化就是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提升园区吸引力、竞争力”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该区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生态建设,奏响一曲造林绿化的生态建设新乐章,重点实施城区路网、公共绿地和园区企业绿化,以生态建设打造宜商宜居投资洼地、创业腹地和居家胜地。通过开展绿化建设企业帮扶行动,帮助园区企业和建成区居住小区初步建成园林式小区5个、园林式单位20多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到40%和37%以上,打造了娄底最大、最美的绿色生态园区,实现“绿叶成荫,树木成林,园在林中,人在花中,厂在景中”。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绿化工程造福百姓。生态公益林保护工程、长防林工程固土保湿,调节气候,极大地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为我市筑牢了一道道生态屏障。环境好了,人人感受到了家园的变化,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这一重任,从政府引导转为了全市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城乡人民既是退耕还林政策的推动者,又是绿色发展的受益者。退耕还林项目实施以来,全市已累计发放国家退耕还林补助资金8.26亿元,惠及5个县市区、娄底经开区91个乡镇2810个村24.2万农户,户均累计获补助3400多元。退耕林地已成为农民的“绿色银行”,全市每年增加林果收入8亿多元,林下经济创收2亿多元,户均年增收4100多元,像这样的绿色工程如今在娄底城乡遍地开花。此外,退耕农民从种地劳动中解放出来,转移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发展个体经济,拓宽了致富渠道。
绿化娄底四年行动,种下的是树木花草,改善的是城市生态环境,提升的是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是每个人的幸福指数,收获的是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绿化娄底建设的征途中,我市将不断加快推进健康森林、美丽湿地、绿色通道、秀美村庄建设,用绿色装点城乡,用绿色引领产业,用绿色改善生活。
娄底,绿色蓝图已描绘,生态旗帜高高举起!一座融山、水、林、园、城为一体,天蓝地绿、山清水秀、林城相依、鸟语花香、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幸福新城展现在世人面前,“绿化娄底四年行动计划”为美丽娄底建设翻开了崭新篇章!

责编:娄底日报

来源:娄底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