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博览 2016-01-04 08:13:06
》刘长佑生平
刘长佑(1818(戊寅年)——1887年),字子默,号荫渠(一作印渠),湖南新宁人,湘军重要统帅。他原本地方绅士,拔贡出身,以“军功”升任封疆大吏,先后担任广西、广东巡抚,两广、直隶和云贵总督,是晚清史上重要的军事将领和地方疆吏。他是整个湘军系统中最早成为直隶总督而到天子脚下坐镇的第一人。刘长佑与江忠源是岳麓书院多年的同窗,他们的合作是从镇压李沅发起义开始的。1849年湖南李沅发起义,攻占了新宁县,杀死县官,队伍发展到两千人。举人出身、因前镇压雷再浩起义而得授知县的江忠源,组织团练抵抗李沅发起义。刘长佑作为乡绅,自然是站在起义者的对立面来维护乡里社会的封建秩序的,故带着比自己小十二岁,实则是同宗叔辈的刘坤一,参加了江帮团练。在镇压李沅发起义的战斗中,刘、江意气相投,奠定了建楚军的基础。
》刘长佑故事
湘军著名统帅刘长佑,湖南新宁县人,先后担任两广、直隶、云贵总督。性格谦和自卑,志趣高逸脱俗,为官廉洁,乐善好施,是一个真正做到了“以德服人”的人。
小时候的刘长佑就非常厚道,在新宁民间留下佳话。十二岁那年的一天晚上,刘长佑正在读书,见一个盗贼正要从窗口爬出去。刘长佑走过去,纵身一跃,抓住了盗贼的双脚。盗贼回过头来,原来是邻居的儿子。刘长佑没有声张,笑了笑就将贼人释放了。
刘长佑曾说:“法令虽严,不若其心之不忍相欺者为可恃也。”关羽带兵以仁义为先,他的部队对于军纪是“不忍违”;张飞带兵讲究“严格”,他的部队对于军纪则是“不敢为”。“不忍违”和“不敢违”的部队都能打胜仗,然而,“不忍违”的部队在逆境中还能保持顽强的战斗力,常常能够反败为胜。刘长佑的部队就是一支“不忍为”的部队。他善于训导军士,稍微有点闲暇,就传集将帅,上帐团坐,讲解布阵进退之法,战胜攻取之机,同仇敌忾、报国卫民之义。遇挫失利后,尤其不厌其烦,谆谆数千言,使士卒愧奋之心油然而生,从而坚定自己忠君爱国的意志。虽然温词霁色,却凛凛然使人感动而敬畏。所以,楚军在新宁松风亭、邵阳蓝庙、临江太坪墟惨遭挫败,都不过数日,旋即转败为胜,建立奇功。当时,左宗堂在骆秉章幕中,闻报刘长佑失利的消息,就说:“捷报必在途中矣。”曾国藩也感慨说:“大败而仍刻日战胜者,惟楚军能之。”
欧阳甫之手录《游滇日记》载,刘长佑有次在江西军营中患病,派遣勇丁段东轩拿着自己的书信,前往湖南巡抚骆秉章府邸求取人参。当时,左宗棠在骆秉章府中任幕僚,亲手封了四支人参交给段东轩带回。段东轩往回赶的路上,在一家饭馆吃饭,同桌问其来历,段东轩以实相告。那个人向段东轩索取人参观看,段东轩便将那包人参拿出来交给他。那个人拆开包装仔细观看后说:“此真人参,千金莫与易也。” 段东轩听后,心想自己当个勇丁,饷银微薄,怎么能够轻易获得千金?于是,心生贪念,不再回营,携人参逃跑了。段东轩逃到安仁舅爷家,舅爷是开药铺的,他便将人参托付给舅爷出售。不久,湖南巡抚衙门的捕快跟踪而至,通知安仁县,将段东轩抓捕归案,搜出骆秉章写给刘长佑的密信和两支人参(其中两支已经被其舅爷食用)。左宗棠命人将段东轩送往刘长佑的军营,并且说:“公必杀之,非仅因其盗物也,以信中有机密语,为县令所见,故深恨之也。”刘长佑见到段东轩,很生气,认为如不依法严惩,不足以警其余,必须杀一儆百!于是下令第二日午时三刻将段东轩斩首示众。可是,到了第二天,刘长佑对左右说:“吾此次需参服之,欲以永命也,而人因此丧命,殊失此中本旨。”于是,把段东轩释放了。欧阳甫对此感慨道:“仁人之言,动人竦听。”
刘长佑不仅对自己的士卒仁爱有加,行军打仗务必剿抚兼施,解散胁从,绝不妄杀一人。
太平军攻陷全州时,一些被胁迫参加太平军的乡民,趁机掠劫城中财物逃了出来,有五十多人被楚勇捕获,送到营房里讯办。江忠源便将此事交给刘长佑办理。刘长佑边讯问边释放,最后,仅留下两个人羁押在帐前。江忠源回营后,问刘长佑何以概行释放,难道确保其中没有侥幸逃脱法网之人。刘长佑将手录供单呈给江忠源看。江忠源看后笑道:“我回营后,窃听你审讯数人,竟与老辣的官吏没有什么区别,留下的这两个人,可杀无疑。”江忠源立即命令差官,将两人推出斩首。刘长佑却拦住江忠源,请求将案卷上报官军,让官军派员会讯,如罪名确实,再杀不迟。江忠源同意按刘长佑的意见办。第二天,和春派人来到楚军营垒讯问,两人供述无异,这才将两人斩首。
《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刘长佑的仁德,深孚众望,为同僚所钦佩。
刘长佑到直隶任总督,当时宣化山中有个叫郑魁士的卸职官员隐居,朝廷屡次下诏命其赴军,郑魁士都以生病推辞,但他听说刘长佑到直隶任职,立即出山。刘长佑上奏朝廷,任命郑魁士为直隶提督。当时,新疆、山西、陕西回民造反,直隶、宣化有一半居民是回民,气类本同,朝廷也深表忧虑。郑魁士是回民中德高望重者,他出任提督,朝廷疑虑顿释,回民也得以安定。同治六年十二月,刘长佑被革除直隶总督一职,带领尚未裁撤的楚勇回原籍新宁。大学士文祥为刘长佑扼腕叹息,退朝后,写信给中丞文格,说刘长佑是古之贤者,宜及时取法。后来,刘长佑被朝廷重新启用,任广西巡抚,鹿传霖到广西,见到刘长佑,说自己离京时,文祥对他说:“汝至桂林事刘公,当以师事之。”
湖南湘乡有个叫杨虎臣的总兵,六十余岁,子孙罗列,都是衣冠中人。而杨虎臣总是草笠麻鞋,每日持竿垂钓。如果有人在他面前说起中兴用兵的各位将帅,就掀髯痛骂。当初,杨虎臣率一军往来楚豫之间,如罗泽南以下诸将,杨虎臣都不为他们所用,虽是曾国藩,也不能使杨虎臣折服。每与人相遇,都目中无人,不屑为礼。却唯独听命于刘长佑,只要刘长佑飞札一呼,无不立马来见。左宗棠曾经对刘长佑说:“杨某傲岸不群,非人所能节制,君操何术,而使之俯首如此?”
刘长佑的仁德,不仅使同僚敬仰,部下俯首帖耳,而且使敌人深受感化,甚至像石达开这样的太平天国之王,也萌生归附之心。
在广西巡抚任上,匪首周德为刘长佑仁德所感,率二千余人投降。刘长佑命其挑选精悍者协助清剿,其余全部遣归。周德带精锐来到大营,已经一更时分,刘长佑的亲兵营大半出队,到百里外清剿去了。有人提出,新抚之贼,反复靡常,不可不防。刘长佑不但不防,还令周德率众在自己的营帐前住宿,很多人甚至卧于睡榻周围。周德被刘长佑的至诚所感动,惟恐有意外事情发生,亲率头目巡逻达旦。
石达开在广西受到楚军的沉重打击,军心动摇,闻刘长佑仁慈优容,谋求招抚,却苦于没有暗通消息之人。这时,太平军正好抓获了楚军粮台官蒋和玉。石达开欣喜不已,立即准备投降书,嘱蒋和玉火速呈交刘长佑。刘长佑读了降书,赠给蒋和玉白骡一匹,银数十两,让他前去与石达开约会,商谈就抚日期及细节,可是,蒋和玉在路上死于游匪之手。石达开久久得不到刘长佑的回信,以为就抚无望,于是由粤入黔再进入四川。后来,官军攻陷石达开营垒,看到了石达开向刘长佑请抚的有关文书,才知道这件事。
刘坤一《荫渠先生事略》说:“公带兵十数年,未尝戮一偏裨,即勇夫之有罪者,亦多屈法宥之,自非攻城对仗,于贼不轻杀一人。仁心仁闻,人知之,贼亦知之。公寡嗜好,凡克城镇,所得宝剑、名马,及他珍玩之物,公从不留盼,人亦无敢以此来献者。公性浑厚,圭角泯然。如王壮武诸公之衿才使气者,与公水乳交融。”
责编:朱晓华
来源:文史博览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