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湖南客户端 2016-01-29 10:59:12
杨度生平简介:
杨度(1875年1月10日—1932年9月17日),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释虎。清末反对礼教派的主要人物之一。湖南省湘潭县姜畲石塘村人。
戊戌变法期间,他接受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的维新思想,反对帝国主义。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主编《中国新报》,发表《金铁主义说》,主张君主立宪。
同年,杨度又写《中国宪政大纲应吸收东西各国之所长》和《实施宪政程序》两文,与梁启超的《东西各国宪政之比较》一起上奏。
第二年,清政府将政治考察馆改为宪政编查馆,杨度任该馆提调,参与沈家本主持的修律工作。
宣统二年(1910年),清资政院会议期间,杨度指出中国必须在法律上消除家族的各种特权,国家和人民之间,是直接的权利义务关系,国家对人民要有“教之之法”和“养之之法”,国家要给人民以“营业、居住、言论等等自由”,人民“对于国家担负责任”。这一名为“国家主义”实质上仍是“金铁主义”的法律理论,遭到以劳乃宣为代表的守旧派的抨击。
从清末到民初,杨度始则反对共和革命,继则参加袁世凯的复辟活动。他的君主立宪救国理论在实践中处处碰壁,最后彻底破产。五四运动以后,工农革命运动使他看见了中国的未来。他长期与李大钊等共产党人接触,世界观也有了根本的转变。1929年秋,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中,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经党的批准,成为秘密党员,为党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1932年逝世。
坦然接受他人讥讽 不失做人的真诚
杨度在袁世凯恢复帝制的闹剧中,扮演过不光彩的角色。
1914年,袁世凯解散国会后,杨度出任参政院参政。1915年4月,杨度向袁世凯呈送《君宪救国论》,鼓吹“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此举深得袁世凯的赞许,称《君宪救国论》为“至理名言”。
就在这一年,杨度联合孙毓筠、刘师培、李燮和、胡瑛、严复等人共同组织了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制造舆论的“筹安会”,并任“理事长”。期间,杨度大肆鼓吹“君主立宪”,为袁世凯称帝造势。为此,袁世凯对杨度恩宠有加,并亲自赐匾题字,称他为“旷代逸才”。
但袁世凯的复辟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声讨,各省接连独立,不久袁世凯便一命呜呼了。袁世凯死后,杨度被新政府通缉,他辗转于天津、青岛的外国租界。期间,闭门学佛,反省过去,颇有迷途知返、痛定思痛之意。一次,杨度为其母生日祝寿,有一个宾客送来一副寿联,上面写着:“海屋添筹,安琪天使;香山盛会,长乐花开。”全联16字,从每一句中各取一字即有“筹、安、会、长”文字,这明显是在讥讽杨度。
家人见状,想把这副寿联撕掉。但杨度当即阻止,并频频称赞此联不仅辞藻秀丽、对仗工整,而且用典恰到好处,不失为上乘佳作。最后,杨度还命家人将其悬挂于中堂显眼之处,任由来宾观看。
走错了路,能坦然接受讥讽,也不失做人的真诚。
(新湖南客户端综合自百度百科、趣历史)
责编:朱晓华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