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枢 梁小进 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 2015-12-25 11:29:48
客船上的儿童。一名可爱的儿童,正从客船的窗口伸出头来,好奇地观看着窗外的风景,摄影师即刻抓拍下了这张特写画面。
20世纪初,法国人Albert Kahn一行拍摄了一组1911年以前的中国的照片,成为记录中国最早的一批彩色照片。一名不知名的外国摄影师在1946年拍摄的旧长沙,成为了目前长沙幸存下来的首批彩色照片。照片记录了旧时长沙的社会情态、城乡生活、街市风光,古老的耕作方式、建筑方法,旧式的商业生活、社会习俗,纪实纪录了旧长沙的原生态。(图片来源于陈先枢、梁小进撰稿的《老照片中的长沙》一书)
蔡锷路店铺。照片展现了马路的一侧,店铺鳞次栉比,简易的木电杆依次排立。店铺的门面,多为牌楼形式。清晰的门额和墙面上,是各式的招牌,如华丰、义康、文盛斋、中国文化报刊社湖南分社等等。宽敞的街道上,只有寥寥数人,或手提包裹,或肩扛行装;道旁还停靠着一辆黄包车,这是当时长沙城市居民主要的代步方式。
长沙街头商贩。这是长沙城内一条较为僻静的街道,路侧没有高楼大厦、商铺行店,只有旧时的民居。外围的竹木栅栏上,挂着向过往的行人兜售的服装。
长沙街头菜摊。一位身着厚厚棉袍的女孩,守着由十来个箩筐组成的菜摊,菜摊上放有萝卜、酸菜、生姜、干辣椒等老百姓日常食用的菜蔬和佐料,旁边是熟食的挑担,靠墙挂着一个装置香烟的货架。
长沙街头花轿。20世纪40年代的长沙城,还保留着古代婚庆的一些礼仪和习俗。花轿,是旧时举行婚礼的当天,男方前往亲家迎接新娘的仪仗。往往被装饰得喜气洋洋,披红挂彩,有2人抬、4人抬、6人抬,甚至8人抬的各种形式。这张照片所摄就是一乘4人抬的花轿。
长沙街头送葬队伍。西方的礼仪礼俗当时已在长沙城中流行,可以见到穿着新式服装的少年和西式的管弦乐队。长沙街市的背景镜头,体现了城市中砖木结构的房屋,跨越街巷的骑楼,坡屋顶面用以采光的明瓦,以及建筑的各个细部。
长沙集镇小贩。一位年轻的小贩挑着他的货担,在集镇街头行走。低矮的房屋,竹木构建的墙壁,稻草盖顶,极为简易,是很普通的南方民居。
优美的乡村风景,生动呈现出长沙乡村的原生态。
农民在夯筑土墙。这是中国一种非常原始的建筑方式,建起的房屋,冬暖夏凉,颇是舒服。而今,这一建造方法早已不再使用。土墙工地的背后是一栋琉璃瓦屋顶的豪华公馆,和两名外国人。有资料表明,民国时期“华洋杂处”在长沙是很普遍的事。
稻田农夫,以牛耕田。这是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之久的农业生产方式。这幅照片拍摄下的,即是一位农民犁田的情景。
渡口帆船。这是长沙江边一处渡口的留影。一艘不大的帆船,张开满是破洞的风帆,正缓缓地离开江畔。一条麻石条砌的小路,直通江畔,显然是供人们上下船只之用。
责编:周梦菡
来源:湖南日报社新闻影像中心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