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2015-12-11 10:17:22
导读
近日,苏州大学学生发网帖称:自己获得了2014-2015学年度的“学习优秀一等奖”,但奖金金额却仅为象征性的1元。后据媒体证实,苏州大学自2014年秋季开始调整奖学金设置方案,将部分“奖学金”改为仅发奖状,不再进行物质上的奖励。
奖学金“有奖无金”?这事儿你怎么看?
苏州大学是这么做↓↓↓
苏州大学于2014年秋季颁发了《全日制本科生奖励评定实施细则》,其中就已经把“奖学金”字样调整为“奖励”。该奖励涉及综合奖、学习优秀奖、卓越创新奖和专项奖,均不再设立奖励金额,仅颁发荣誉证书。
据了解,此前苏州大学的各类奖学金,比如人民综合奖学金、专项奖学金、学习优秀奖学金等,均有300-2500元不等的物质奖励。自2014年秋季起,学校取消了这些奖励的“奖学金”,但国家级别奖学金以及对贫困生的各种奖励和补助并不再其列。
师生怎么看?
此消息一出,苏州大学师生的反应如下↓↓↓
学生观点:
该校大四学生张某:因在上一学年中成绩优异,她申请了学校的学习优异奖。后来,张某看到学校奖助学金系统里显示奖学金的金额,和辅导员沟通后才确认了这件事。
“没想到学校真取消了奖学金,原来传闻是真的。”“之前就有传言说学校今年会取消奖学金,但是学校没有确切的通知发文,所以当时我没有相信。”张某说。对于校方称该措施是为照顾出国留学的同学,张某提出异议:“都可以出国学习交流了,还差那几千元的奖学金吗?”
该校大四学生小凌:“过去奖金虽也不多,但是作为一种鼓励,与自己打工赚来的钱感觉不同。即使是一千元,也相当于少向家里拿一个月生活费。”在学校奖学金取消奖励金额后,他今年便没有再申请。因为,申请过程中要填好多表格,比较繁琐。此外,他认为奖学金荣誉对想继续读研究生的同学比较有用。但他已决定毕业后就工作,实际用处不大。
该校大三学生小陈:“奖学金是为了奖励努力学习的同学,为了钱去拿奖学金才是本末倒置。”在他看来,“好好学习是学生的本分。如果缺钱可以申请国家助学金,而且大学生基本都已成年,可以多参加社会活动,参加合法的各类打工兼职,自己养活自己。”
老师观点:
该校辅导员王老师:“这是为了照顾出国交流的同学,学校加大了对这方面奖学金的额度。”
该校学生工作处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杨老师:“虽然苏大对一些奖学金获奖者不再发放奖金、只发放奖状,但在总额投入上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还增加了500万”。
取消的这部分奖金总额约有500万,但苏大在学生出国学习(交流)基金上增加了500万,同时也增加了500万投入在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本科生奖助学金额上。此举是为了加快学校教育国际化进程的步伐,鼓励学生申请出国(境)学习交流,扩宽视野。
该校一名学生辅导员:“学校现在在转变一种观念,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不应该‘以获得奖金’作为求学的目标。”
该校一位老师在社交网络上发言称:“真是惭愧,竟然是从一位担任居委会主任的朋友那里听说,学校以后取消学生奖学金,只发奖状。听后惊诧莫名,感觉不可能是真的。后来就此事咨询了学校一位高层人士,得知传言不假。原来学校以后将把人民奖学金用于出国留学的专项奖励,以鼓励学生出国读研。由于毕业生出国深造的人数,是学校走向国际、创建一流的重要指标,所以需要特别奖励。由于拿不出专门资金,就只好打学生奖学金的主意了。”
网友观点:
此外,不少媒体也关注到了此时,并对此话题进行了调查↓↓↓
学霸别担心!多款奖学金在等你
虽然苏州大学采取了“有奖无金”的尝试,但其实,不少学生对大学里的各类奖学金还是非常关注的。正如苏大一名同学表示,即使只有一千元,也几乎相当于一个月的生活费。
不过,其实学霸们不必担心,苏大此次取消的只是校方设立的奖学金。学校里可选择的奖学金类型还是很多滴!
总体而言分为三大类:1.政府设立的国家助学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专业奖学金、定向奖学金、研究生奖学金等;2.学校自行设立的各种奖学金;3.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比如知名校友)在学校设立的各种专项奖学金。
而且,为了让奖学金的领取更为公平,不少高校都规定,同时获得多类奖学金的学生,只领取其中一种最高数额的奖学金,不重复领取。这也是希望,在“奖金”这一实际问题上尽量实现公平。毕竟,除了是一种荣誉,物质奖励对于很多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的学生还是非常重要的。
在所有奖学金中,学生们公认“最难拿的”当属国家奖学金。“国奖”是为激励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而设立的。国家奖学金评选条件严格,奖励标准也较高,每人每年8000元。每所高校每年的“国奖”名额十分有限。因此也被解读为“含金量”最高的奖学金。
申请条件是:本专科二年级(含二年级)以上学生可以申请,原则上成绩和综合考评排在年级前10%可以申请,如果在道德风尚、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特别出色,可以适当放宽到年级排名前30%。拿“国奖”的种子选手必须进行答辩,答辩时普通同学可申请旁听,以保证评选的公正性。
骆沙综合整理自中新网、澎湃新闻、南方都市报等
责编:实习生8
来源:中国青年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