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 2015-11-22 08:41:53

申赋渔。

《阿尔萨斯的一年》
从烧焦树枝状的血管,到汽车引擎声中《二泉映月》。
所有的文章细节提示,作者申赋渔是一个细腻的男人,是一个敏感的记者。11月21日下午2点,德思勤24小时书店,主题“那个受伤的法国”文化沙龙开始前夕,他准备了两枝康乃馨,放在木质小圆桌上,因为法国遭受恐袭的遇难者刚过“头七”。
毫无疑问,这份细腻和敏感已被传承,父女俩合写的新书《阿尔萨斯的一年》中,女儿申杭之的故事几乎盖过了父亲,让人惊叹和嫉妒,一个10来岁的孩子拥有如此“老辣”文字。
在这个“叛逆”的小女孩眼里,法国的同学聚会是一场“劫难”,“他们吵闹的声音像隔了一层幕布,舞台上,只有我一个人,没有聚光灯,漆黑一片。”而一间简陋的教堂,才是“真正用来休憩灵魂,和上帝对话的场所”。
撰文/本报记者赵颖慧
灰暗的人生里,点燃了一盏灯
深蓝色毛线外套、亮色暗花围巾、卡其色长裤,头发微卷,透出一股子“洋味儿”,在白纸黑字的介绍词里,申赋渔是驻法记者、作家及纪录片导演。
任谁也难以想象,这个洋味儿十足的作家,出生于苏北泰州的农民家庭,18岁未考上大学,不甘心在家务农的他,曾度过十年流浪生涯。
做过木工、油漆工、图书管理员、打字员,迁徙足迹自无锡、广州、珠海、南京、北京再回到南京。如果故事就此结束,世界上仅仅多了一名农民工。
然而,事实似乎印证了“知识改变命运”那句老话,身为油漆工却酷爱读书的他,常常在无锡江南大学旁的“江南书屋”读书,“天天去看,老板不仅不嫌我烦,倒邀请我来书店打零工,”申赋渔说,“于是,我开始开着三轮车,整理图书,进货送货,脱掉了油漆工的衣服。”
对于居于社会底层的申赋渔来说,这点点人性的善意,“在我灰暗的人生里面,点了一盏灯。”
这盏灯,点燃了申赋渔的命运,而他又将这点善意,期望点燃更多人的生命。
第一本书《不哭》,有读者说,“我是哭着读完的,”申赋渔说,“我是哭着写完的。”
被遗弃一岁半女孩,“左侧下肢已经炭化,用手敲,硬邦邦的。血管也烧焦了,血管就像树枝形状,僵化凝固着。孩子休克了。”
他用非虚构文学的形式,用饱含温情却又真实精确的笔触,写生活的残酷,更写人性的善意。
“我曾历经苦难,所以我知道,人性的光亮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你女儿写得比你还好”
2012年,曾经的“农民工”申赋渔作为南京日报驻法记者,携一家三口到法国。
去之前,申赋渔和妻子征求时年12岁的女儿申杭之意见,得到“首肯”后,“赴法议案”予以通过。
“我从来都会尊重她的意见。”申赋渔说,“因为她和我一样,最大的特点就是叛逆!”
于是,在这个陌生的国度,中西文化差异以激烈碰撞的方式,呈现在一个12岁叛逆敏感的小女孩面前。
租房子,房东听说是外国人,就不肯租了,“说轻点是嫌麻烦,说重点是歧视吧。”
天气一好,阿尔萨斯全城的人都变成了“棉花,软软地往哪个咖啡馆里一塌。”
四天后,申杭之要参加波娜纳蒂中学入学考试,“天哪!考试!一听到这个词,我头就大,过去一年拼了命的小升初,把我的力气都耗光了。在国外参加一场考试,简直就是一个巨大而危险的任务!”
然而,当考卷呈上,“没有密密麻麻的题目,只要求写一篇作文,要求是以‘这些天我都躺在床上’开头……”
“感觉到的,只有讽刺。同样是入学,为什么一个要我们付出一年、两年甚至整个小学阶段的努力,一个只要这样就能轻轻松松地通过?”
“疲惫涌上来。积了很久的疲惫。”这个在法国读书的中国初一学生申杭之,以直率感性的文字,写下了她在法国的生活和学习。
“你女儿写得比你还好!”听完,申赋渔笑,“写书最大的挑战就是敢不敢讲出心里话,能讲出来的,就是好书,孩子毫无禁忌,但大人不一样,会有各种考虑,但我们都在努力地讲。”
因为美丽所以更加受伤
于是,长沙读者见面会,他改掉了主题,他想讲讲“那个美丽受伤的法国”。
工作人员按常规,将桌椅板凳摆成了“上课”的姿态。
他坐不住了,撤掉方桌,换上圆形小木桌,所有的椅子往前挪,摆成圆弧状,“离我更近一点,我不要上课,我是跟大家对话。”
小木桌上,一个玻璃水杯里,两枝粉红色的康乃馨斜倚着,献给法国遭受恐袭的遇难者。
他偷偷跟我“抱怨”海报上漏掉了“美丽”两个字,写成了“那个受伤的法国”,“暴恐袭击,就像将人类最美的艺术品,打碎了一块,因为美丽,所以更加受伤。”
法国暴恐事件发生的那天,他立马发短信,问候所有在巴黎的亲朋,得知安全的回复后,心中落下一块石头,“但是一个多星期过去了,巴黎的人们依然紧张。但今天晚上,成千上万的巴黎人,将点着蜡烛,对死于恐怖袭击的无辜市民进行悼念。”
“尽管政府并不鼓励市民这么做,但他们仍执意这么做,”申赋渔说,“因为暴恐事件的目的,就是让人们绝望,而法国用这些细节和行动,就是想告诉他们,法国一点也不绝望。”
有人曾说,“法国人就像是一个大大咧咧的哥们儿,做事常不靠谱,但做人相当仗义。”
曾在法国生活一年的申赋渔说,“法国人天真、普通、简单,暴恐发生当天,法国发起开门运动,欢迎陌生人进门避难;一个被打满弹孔的餐厅,第二天每一个弹孔里插满了献花。这些细节,都会让人感到人性的善意和温暖。”
在法国大街上,申赋渔记录了一个这样的瞬间,一个人躺在冬天的长椅上,钻在睡袋里,脸露在外面,阳光正好照着他,是一张年轻甚至英俊的脸。一个中年人经过,朝长椅上的年轻人轻轻俯下身去,跟他说话,声音很轻。年轻人睁开眼睛,从睡袋里伸出手来,朝他摇一摇,那询问的中年人,歉意地弯一弯腰,又姿态优雅地朝前走去。
“流浪并不是因为生活所迫,而是他们自己的一种选择。对于这种选择,人们表示理解,并表示尊重,而那位中年人和那个流浪者,在他们彼此交流的一瞬间,人性的优雅,显露无遗。”
对话
有自己的想法大脑就不会变成跑马场
潇湘晨报:申赋渔这名字有什么来历么?
申赋渔:以前我叫申富渔,后来我发现,我不要发财,我更喜欢诗词歌赋,因此,将富改为赋。我相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今看来,我似乎真的在做这件事。
潇湘晨报:7年出了6本书,你写作的原动力是什么?
申赋渔:我相信真正能改变自己的是一个人的内在力量,所以,我不停地写作,想将这种力量传递。我写《光阴——中国人的节气》,希望给读者一扇心灵的窗户,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读完马上可以安静下来,感受人世间的美好。我写《逝者如渡渡》,写物种的诞生、进化、灭绝本有其发展规律,但人类为自身生存而进行的强势开拓却干扰了这一进程,加速了许多物种的灭绝。这是写给小朋友的,如果小朋友对动物都能产生情感,那么一定会善待同类。
潇湘晨报:申杭之的文笔也非常流畅老练,她是如何热爱和训练写作的?
申赋渔:我和妻子都喜欢读书,家里的电视机极少打开,孩子受影响,从小就读了很多书,比较早慧。但是,女儿很有想法,虽然我们出了这本书,但她明确说,今后不当作家,她想做一件事,那就是将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对于孩子的想法,我想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她提供各种可能性,让她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
潇湘晨报:你跟你的女儿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申赋渔:我们最大的共同点是叛逆。小时候,我也叛逆,但不管有没有道理,我父亲都会没来由地暴打一顿。现在我当父亲了,我都会跟女儿讲道理,她会自己思考,思考完了得出自己的结论。我认为这个对于孩子特别重要,有自己的想法,大脑就不会变成跑马场,才不会被恐怖分子洗脑,更不会轻易被别人欺骗。
责编:周杨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