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杂志 2015-08-15 12:34:42
来源:《华声》杂志
作者:记者周媌(整理)
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后,为了纪念殉国烈士,1941年7月7日,第九战区长官司令部在岳麓山修建了长沙会战纪念碑。此碑高2.25米,宽2米,记述了第一次长沙会战中第九战区全体将士奋勇抗日的英勇事迹。
但是,这块有历史意义的石碑却经历了跌宕的“碑生”。
据岳麓山文物科负责人胡滔滔介绍,一开始,石碑竖立在云麓宫前坪,“从一些云麓宫的老照片来看,云麓宫前有一个亭子,亭子里有石碑,应该就是现在这块长沙会战纪念碑”。
1944年,第四次长沙会战中,云麓宫受到几乎毁灭性的打击,直到1957年,云麓宫的重建工作才开始。而那立于云麓宫前的长沙会战纪念碑(亭),在这次重建工作中没有得到重视,被移到了位于响鼓岭的野外,没有任何的相关保护措施。
直到2005年,抗战胜利60周年的时候,岳麓山的工作人员在响鼓岭建立亭子护碑,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长沙会战纪念亭。
从长沙会战纪念碑的内容不难看出,岳麓山在战争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与长沙隔湘江相望的岳麓山,其主峰海拔300.8米,在其周围绵延分布着凤凰山、天马山、桃花岭等9个小山头,因其横亘于长沙市区西面,对长沙城具有瞰制的地形地势,使其成为长沙会战极为重要的一个军事制高点。
第二次长沙会战结束后,第九战区炮兵指挥官王若卿、炮兵第2团第2营营长董浩等人积极备战,对长沙周围进行了测地,特别是将长沙近郊及城内可资为标志的建筑物,详细地加以测量,制成了2万5千分之一的标点图,使战斗展开后,炮兵能根据步兵请求,提供火力支撑,后来的事实证明,此举对步炮协同,誓守长沙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942年,第三次长沙会战时,日军第3师团开始攻击长沙城外东南阵地,守军预备第10师第29团受到重创,日军第3师团进一步将善于夜战的加藤大队投入战斗,薛岳命令炮兵射击,王若卿董浩亲自发号施令。
随着董营长一声令下,炮兵第1团第9连的两门卜福斯山炮开始急袭射击,紧接着炮兵第2团第2营第1连的4门俄造野炮也加入炮击,湘江东岸长沙城东南阵地顿时被烟雾笼罩,持续30分钟的炮火将加藤大队第5、8中队压制在前沿阵地无法抬头,并与加藤大队的大队部失去了联系,守军预备第10师第28团得以在午夜击毙加藤素一少佐。
1月2日晨,长沙南门和东门同时出现激烈战事。
岳麓山8门火炮全部地动山摇般怒吼!炮兵指挥官王若卿在妙高峰、杜家山发现了日军的炮兵观测所,迅速调整火力,将炮兵第14团第4连两门德造150mm sFH18榴弹炮向其猛烈轰击,成功破坏了观测设备,制压了日军炮兵。
1月3日拂晓,日军第6师团第23联队第12中队急袭长沙城北侧阵地,13时左右推进到湘江畔,炮兵第14团第4连的德造榴弹炮奉命炮击,炮弹呼啸划过长空,日军不断出现死伤。识字岭、东瓜山阵地告急,第3师师长周庆祥、预备第10师师长方先觉纷纷请求炮火支援,岳麓山炮兵忙开了锅,董浩营长分析战情,将1门卜福斯山炮对准进攻识字岭的日军射击,炮声响起1分钟后,改用较大幅度的摆射,形成扇面射击,日军人仰马翻,识字岭险情瞬间缓和。日军飞机以多架轮番助战,向我炮兵阵地投掷了烧夷弹,由于战前构筑了隔火道,火势没有大面积蔓延。
1月4日凌晨2时,第77师将突入南门的日军逐出城外后,向黄土岭之敌反击,薛岳下令炮兵予以炮火助威,阵地前后的炮坑像雨后梨花似的密密麻麻,偶尔几发未爆炸的炮弹,像锯了半截的树木,插在土中,预备第10师第28团乘势收复东瓜山阵地。
日军第6师团在下午冲入湘雅医院,炮兵在战前曾把湘雅医院作为标志性建筑物而进行测量,炮兵第14团第4连迅速轻车熟路调整炮口,先行交叉射击,炮弹准确地落在医院前后门,将敌退路封锁,进而施行歼灭性打击,官兵们飞快装填发射,炮弹所到之处,鬼子血肉横飞。日落时分,日军执行撤退命令,枪炮声渐渐在长沙消失。第9战区炮兵,成功地将劣势炮火发挥极致,保卫长沙功不可没。
1944年5月,第四次长沙会战打响, 5月27日,日军向湘北方向进攻,二线兵团同时南下作战。各路日军避开我军的侧翼迂回,分途向长沙外围进攻,并占据外围据点。
6月16日开始向长沙城和岳麓山主阵地发起猛攻。因历次会战遭受岳麓山炮火的毁灭性打击,所以将岳麓山列为重点攻击目标。岳麓山炮兵阵地受日军重炮和空军压制而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至18日,日军以优势兵力,自背后攻破岳麓山阵地,城内守军被迫突围。岳麓山失守,长沙沦陷。
因为是抗战中的兵家必争之地,除了长沙会战纪念碑,岳麓山还保存着许多关于抗战的记忆和遗址。
冒着高温,小编踏遍岳麓山为大家找到了一些:
第九战区司令部临时指挥部
位于清风峡爱晚亭后一个山洞内。 1941年12月30日,第九战区司令薛岳为就近指挥,将指挥部从二里半搬迁到岳麓山上。不过该山洞至今还未对外开放,大家只能隔着铁门过一下眼瘾。
炮兵指挥所
位于半山亭马路的对面。原为建于1935年的湖南省会警察纪念堂。在长沙会战中,成为第九战区炮兵指挥所,为第三次长沙会战的大胜立下赫赫军功。2005年,为庆祝抗战胜利60周年,在“省会警察纪念堂”中建成了长沙抗战纪念馆。
抗战阵亡将士名录石栏
该石栏现在云麓宫前坪,计有19块,铭刻着约五千名在长沙会战中牺牲的烈士姓名。
陆军第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
位于赫石坡景区山坡上。始建于1946年,存放着七十三军部队阵亡将士的遗骨,但文革中严重受损。2001得到修复。今年7月28日,为了迎接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岳麓山管委会对该公墓进行休整时,陆续发现了6块石碑,大约刻有600位将士的名字。这些将士名录碑是1942年秋天立的,正是第三次长沙会战大捷之后。
古炮台
位于山顶观景台的下方山坡,另外,响鼓岭也是当时的炮兵主阵地。在第三次会战中,安放在岳麓山上的150mm榴弹炮(射程可达15000米)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保卫长沙城功不可没。
岳麓山中遗存战壕长达10余公里,曾发掘出大量的弹药、枪支等遗物。目前山上的战壕由于年深日久,周边落下的土将战壕垫高了,最深的地方不到1米。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澎湃新闻,愚工走路个人博客,中华网等
责编:朱晓华
来源:华声杂志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