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丨采菊浏阳石有香

  三湘都市报   2015-08-26 16:07:04

□文/刘银艳 □图/翟健

关键词

菊花石

菊花石又名石菊花,是天青石中含凸镜状灰岩,经数亿年地址变化,演变而成。由天青石或方解石矿物组成花瓣,花瓣中心由近似圆形的燧石构成花蕊,活似怒放盛开的菊花,纹理清晰,界限分明,质地坚实,花形千姿百态,蔚为奇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址矿产部将其列入宝石类,并命名“玉叠妃”。

◇记者手记

这里的“花”样特别多

浏阳人真富有,进入浏阳地界,鳞次栉比的农家二层小楼在车窗外飞速掠过,牵引着我们的视线也就在这一惊一乍中发出如此感叹。一点也不奇怪,浏阳的经济产业众多,浏阳花炮世界闻名,浏阳花木称雄长沙,还有这一次我们要去看的浏阳菊花石雕,如数家珍般一一列来,蓦然回首,却有意思地发现,浏阳掉到“花”堆里了。

 

当今,各地方都在用自己的地域文化“打造品牌”,营造声势。当我们进入可与大都市市容媲美的浏阳,广场中央竖立的一个标志性建筑上,几朵花形雕塑引来猜测纷纷,有说是花炮绽放出的焰火,有说是菊花石上的落英缤纷,后来才知道,这是浏阳的“三花之韵”雕塑,寓示着浏阳三大特产。这里是浏阳的门户,也是浏阳特色的浓缩。

“浏阳河,弯过了九道弯,几十里水路到湘江……”浏阳特色的外显,是昭示浏阳人的爱美之心吗?我想,这毋宁说是浏阳人的勤劳吧。走进废料堆积如山的菊花石雕作坊,面对满面尘灰的石雕艺人,一台电扇、一支电磨、一双混浊却透着灵性的眼,在那令人汗流浃背的现场,这是我拾取的最经典的画面。这样的画面,在浏阳花炮制作间里,在浏阳花木培育基地,同样俯拾即是。浏阳人就是这样把美蕴藏在日常生活中,在女人的线条里流动,在男人的肌腱中隆起,在童稚的笑声中播扬,在苍老的面庞里沉积……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美即生活”,是的,世界上之所以有美存在,都是因为有一颗颗爱美的心在博动,有一双双创造美的手在劳作,有一只只发现美的眼睛在寻觅。

 

一 浏阳菊花石自英伦来

中央电视二台有一期“鉴宝”节目专门展示了一件菊花石雕,宽肚窄颈的广口瓶上,七朵密集的盛开的石菊花令人叹为观止。石雕上真真切切写着产自湖南浏阳,却是一位名叫冯涛的中国人在英国读书的时候因为思念祖国,从一位英国人手上买下的。而这位英国人之所以珍藏了这件宝物,又是他的爷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从中国带回的。

两次远渡重洋的传奇经历,引出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民间瑰宝。以石料的天然奇特、雕艺的精湛别致、作品的生动神韵而见称的浏阳菊花石,自问世之日便注定无法摆脱它的气质高贵与精彩绝伦。清朝乾隆年间,它是浏阳官府敬献皇上的贡品。它又是走出国门让世界眼睛为之一亮的绝品,据《浏阳县志》载: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我国家级工艺大师戴清升之菊花石雕绝创“映雪”花瓶、“梅兰竹菊”屏风参展,令世人瞠目,拍案称奇“石头能开花”。“梅兰竹菊”横屏一举荣获“稀世珍品金奖”,至今保存在联合国博物馆。从那以后,浏阳菊花石又成了驻中国的外国领事馆竞相购藏的宝物。一件浏阳菊花石雕远涉英伦的故事,见证着那个年代浏阳菊花石蜚声中外的历史。

 

时隔一个世纪,让我们将目光定格在2005年5月8日晚,湖南省委记杨正午会见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双方互赠礼品时,正午书记赠送的湖南特产中,引人注目的就数那寓意“岁岁平安”的浏阳菊花石瓶雕了;宋楚瑜回湘潭祭祖时,湘潭人民送给他们这位老乡的见面礼也是一方雕工精美的菊花石砚。宋楚瑜的湖南之行,浏阳菊花石频频露脸,亦在国内掀起一股购藏浏阳菊花石的热潮。在菊花石原产地浏阳市永和镇,这一个多月以来接待了好几批江浙一带的客人,无一不是冲着菊花石而来。在长沙几家高档次的宾馆和商店,在古玩店里,菊花石亦是不可或缺的展品,它已广泛地成为美化家居的饰品、馈赠友人的礼品和艺术欣赏品,融入现代人的生活。

 

二 走进中国菊花石艺术之乡

菊花石,俗称石菊花,在县东永和镇侧。大溪水过永和市,中流石亘如洲,无甚草卉,一望如旋窝堆积,凸凹万状,如缕如封,色苍然可爱,有纹而晶莹,作菊石状,跗萼宛然,其中含莲半吐,殊有趣,每秋高水落,益玲珑可喜。

——《浏阳县志》

读着这般古雅精致的文字,永和在我们眼前也变得如此陶然有趣。浏阳菊花石原产地就在这里。半边街,街名独特,街道窄得容不下一辆小车通过,却承载着永和人太多古老的记忆。老街的背后,天蓝草碧,大溪河静静流淌,“中流石亘如洲”,那是尘封的历史,历经几百年的开采,原石早已深埋于地底,不等到枯水季节筑堤抽水,河石是不会轻易示人了。永和人早已开辟了新的“根据地”。越过一片广阔田野,就在那山脚路边,一块块半吨重的大青石在草垫的掩盖下,悄无声息得差点让我们与一场菊花的盛筵擦肩而过。掀开草垫,拂去泥尘,青灰色的大青石上,朵朵晶莹洁白、瓣形清晰的石菊花镶嵌其中,尽管见多了一件件已成为工艺品的菊花石雕,却仍然要为眼前的画面所震撼,神奇,太神奇了!所有若隐若现的心中的疑惑顷刻间烟消云散,就像100年前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的评委们,一个个围着那梅兰竹菊横屏,摸的摸,敲的敲,最后扶正惊讶得差点跌落的眼镜证实:没错,假不了!如今画面重现,顾不得骄阳与尘土,我们就围着那看似平淡无奇的大青石,为摩挲到一朵又一朵石菊花而欢欣鼓舞。

如今,采石基地由河底转移到了山上,永和人豪迈地把手势从山脚划向大溪河:“这间隔的一大片田野,底下都埋着菊花石呢。”

 

另一个把对故乡浏阳的思念之情也寄托在菊花石上的是近代思想家谭嗣同,他收藏了几方菊花石砚,他自谓“菊花石之影”,因常年在异地为官,在一方石砚上他曾刻下诗作:“我思故园,西风振壑。花气微醒,秋心零落。郭索郭索,墨声如昨。”石香、花香、墨香的交融,丝丝缕缕,总易于唤醒人们内心最娇嫩最诗意的角落。菊花石的问世,自然离不开文人雅士的案头。

相传大约在200多年前,永和镇乡民从大溪河底取石垒坝,发现嵌有朵朵天然“菊花”的石块,秀才欧阳锡藩取回家中玩赏,利用自己的雕刻技艺琢成一方砚台,果然石质细嫩,磨出来的墨汁也非常细腻,砚台里所存墨汁可久保不干。石砚一经问世,索求者络绎不绝,欧阳秀才索性联合一从事木雕的艺人程维达开设菊花石雕作坊,批量生产菊花石砚。

如今,欧阳秀才的作坊已无迹可寻,可在整个永和镇,一家一户家庭式的菊花石作坊随处可见,每个作坊的主人都是当地有名的雕刻技师,雇着少则三五人,多则数十人的雕工,而他们自己主要的工作不再是制作而是设计和营销了。镇上现有菊花石雕刻从业人员1000余人,中级以上雕刻技师215余人,年产值600多万元。最近浏阳市政府在市区建起了菊花石一条街,不少经营户已迁了过去,使我无法再领略到最初建在这个镇上的中国菊花玉石一条街的辉煌。不过当街口的第一家规模就不小——杨氏菊艺轩,石雕艺人杨楚锡家的门面。

有哪个地方能坚守200多年的菊花石雕琢?有哪个地方能让石雕艺人成为当地最受人推崇的职业?也许菊花石不是永和的专利,但它的得意之作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里,礼赠给回归的澳门特别行政区,出现在国际地质大会与会专家的纪念品中,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菊花石艺术之乡”。2003年,永和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菊花石雕刻)的称号。

 

三 让石头绽放的民间艺人

人若是按美的法则来创造世界,那世界也一定很美,石雕艺人是按美的法则来构思菊花石雕的,所以每一个雕件是那样的美轮美奂。

真的难以想象,那动辄以吨计的大青石,又如何幻化出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工序也许单调:分开、打开、找花、清空、通眼、修饰、磨光、上色、配座、包装……繁重的手工劳作于艺人而言不过小菜一碟,根据花的分布构思造型却足使他们寤寐思服。菊花石雕是一种造型艺术,因为自身石料的奇异独特,因势造型不由让石雕艺人难免有“带着镣铐跳舞”之感,三分灵感,三分情趣,更重要的是对丰富生活的四分领悟,艺人们总能巧妙地在菊花与诸多景物之间搭起一座造型之桥。又正是石块中菊花分布不一致,每一件菊花石雕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

也真的难以想象,那一朵朵千姿百态、瓣形清晰、四面可赏的菊花又是如何找出来的呢?在石雕艺人朱同义眼里,这不是难事。石菊花以放射立体球状掩藏在石块中,有经验的艺人只需根据石块截面的平面花和周围花球的放射点,就知道花瓣的布局。以前雕刻工具陈旧,用的是什锦锉手工开花,老师傅们只能进行简单的单面平雕或浅浮雕。现在引进了机械电磨,到朱师傅他们这批新一代艺人手里,就着手开立体花了,把天然的花瓣一层一层留出来,如果活做得精细,开一朵花需要几天的功夫。

 

新一代的石雕艺人,不但开出了立体花,雕件也更注重生活情趣。朱师傅最擅长花鸟昆虫雕刻,螃蟹、知了、蟋蟀在他的手下活灵活现,更衬托菊花的生机勃勃。在第二届中国特产文化节里,他雕刻的“石菊引蝶”获得了艺术展银奖,像这大大小小的奖项,他有好几个。在朱师傅的作坊,他随手拿出一个砚台给我看,只见一只知了栩栩如生,静静伏于菊叶间,真不知它是沉睡在菊香里,还是陶醉在墨香中。

我喜欢菊花石雕的书卷气与民间感。它自始就与文房四宝结缘,它的品种最初就没有超出文人案头的用品,如笔筒、砚池、私章、印泥盒;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总是将普通百姓的审美趣味融入坊间,让每一件作品都蕴藏着美好的寓意,“龙凤呈祥”、“孔雀开屏”、“松鹤延年”、“花开富贵”、“岁岁平安”……大众的文化总要跳过文字,直观地呈现出图像来。

 

走访中,我不断听人提到戴清升这个名字,这是菊花石雕艺术史上一个不得不说的人物。戴老从13岁起就在清末民初有名的石雕艺人阳长厚的菊花石雕坊学艺,一生精品无数,他有一本记事本,对每件新产品都编号登记,从1928年到1956年,他一共制作了1215件精品。在战火连年的旧中国,菊花石雕一度面临绝境,戴老也被迫流散到了广西,为了坚持雕刻,竟以养猪种地维持生活。戴老甚至在90多岁的高龄时,还拿起手中的锉刀,雕出了作品“秋菊傲霜”。斯人已逝,可老人的精神就像那卓尔不群的秋菊,留给我们淡淡的香。

 

四 古玩专家话鉴赏

一瓶上等的葡萄酒,如果不细细品咂,如同牛饮一般喝掉了,那除了糟蹋就还是糟蹋。一件求之不易的菊花石雕,一样也要细细地品赏,发现它的应有之美。

古玩鉴定专家廖文伟老师就建议收藏有菊花石雕的朋友,赏菊花石离不开三个方面:天然之美、造型之美、雕刻之美。

 

天然的花是菊花石雕之本,花有形态,如蟹爪菊、绣球菊、竹叶菊、蒲叶菊、金钱菊等;还有单瓣重瓣,有全开,半吐之分;花有大小,大的直径60公分以上,小的只有2公分。好花的特点是形体完整,形态美而多变,花色洁白晶莹,质地坚硬细腻,花瓣能表现阴阳向背,疏密有致。如此,花的去留也显示出作者的艺术处理的功底。

石雕艺人聂志常有一件作品《菊丛兔戏》,他在菊花丛中,巧妙地安排了八只兴趣盎然、活泼跳跃的小白兔,情趣无限。造型之美,就在于菊花与景物有机结合,给人妙趣横生、美不胜收的艺术感受。

 

现代工艺下的菊花石雕,有了镂空、浮雕、圆雕、线刻等多种雕刻手法。镂空雕要空灵剔透,工艺细巧;浮雕要充分展现绘画效果和装饰性,立体感强;圆雕是全立体雕刻,四面可赏;线刻则主要用于刻画菊花的叶脉和各种饰纹。通常情况下,一件雕刻工艺品会使用多种雕刻方法,而且转折自如。

尽管工具先进了,手法多样了,廖老师却有着深深的忧虑,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有相当多的菊花石雕陷入了粗制滥造的怪圈,因“开花”太费工时,就用黑色的油漆把菊花人为地勾勒出来,给人生硬做作之感;苦于构思造型太累,就照搬图纸复制,“千石一面,平淡无奇”,长此以往,他担忧菊雕艺术的没落。

我们没有权力浪费大自然的馈赠。目前永和菊花石年开采量控制为100吨,面对用一块少一块的珍宝,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它变成真正的艺术品呢?

 

责编:蒋源源

来源:三湘都市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