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化通道芋头侗寨:侗族的“布达拉宫”

  湖南日报   2015-08-09 07:56:21

    来源:湖南日报

    记者 肖军 黄巍  通讯员 胡益龙 左茜

图/傅汝萍

地理位置:

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双江镇,距县城9公里。

推荐理由:

芋头侗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年),是侗族地区始建年代较早、建筑风格典型、历史遗存保留最完整的典型建筑群落,被称为侗族建筑的“实物博物馆”,并有侗族“布达拉宫”之美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特色看点:

古建筑群、鼓楼、风雨桥、古井、萨坛、古驿道等。

芋头侗寨依山傍水,三面环山。芋头溪穿寨而过,将村落古建筑群画成了一个巨型“八卦图”,给人一种“天人合一”的绝伦美感。

行走在侗寨古驿道,看吊脚楼炊烟飘渺,听浆衣洗菜流水叮咚……6月4日,记者来到神奇美丽的“湖南省最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芋头侗寨,如同走进了侗民族文化的美丽画卷。

进得侗寨,首先踏上的是一条古驿道,古驿道长1.6公里,沿着这条驿道,可览尽古寨浓郁的侗家风情及古寨历史痕迹。据说当年西蜀丞相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曾走过这条驿道;通道转兵的一部分工农红军也是踏着这条古驿道走进贵州。

鼓楼、寨门、风雨桥是侗族人的三宝。传说侗族人建寨先建鼓楼,“无寨不鼓楼”。进入芋头,最先吸引目光的是芦笙鼓楼。它高高耸立在寨中,始建于清道光九年。

“鼓楼是侗族人的圣地,是议事、集会、娱乐的地方。”通道侗族自治县民宗局局长林良斌介绍,芋头有4座鼓楼,座座有特色。寨中鼓楼简朴地立于田中,龙氏鼓楼昂然立于山上最高处。芦笙鼓楼雕梁画栋最漂亮,为九层密檐攒尖芦笙顶木楼,翘檐上下都塑有龙凤花鸟图案,金光闪亮。最奇险的要数牙上鼓楼,一半搭在山坡上,一半悬于山坡下,由17根梨木柱子支撑,最长的一根有9.1米高。这样的“危楼”竟然历经210年无恙,不能不感慨侗族人高超的建筑艺术。

建好了鼓楼,芋头人沿着小溪建住房,高坡吊脚,就坎填平,尽量向空中伸展,因地制宜,而且房子不用一砖一石,都用杉木搭建,顶覆青瓦或杉树皮。

踏着古驿道向前行,只见被烟熏火燎了数百年、发出铮铮亮光的吊脚楼,依着蜿蜒青石小道而建,鳞次栉比。寨中保存历史最悠久的吊脚楼是杨氏老宅。她像一位慈祥的老者,娓娓讲述着300多年来的历史演变。戏台、萨坛、风雨桥等依次映入眼帘,这些侗族建筑均为纯木结构,不施一钉一铆,悬臂和翘檐上下都塑有龙凤花鸟图案,雕梁画栋,栩栩如生。

沿古驿道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依山脊而建的牙上寨,在山下看上去,一栋栋吊脚楼依山排开,一层叠一层。外来的人看了就说像布达拉宫一样。芋头人很自豪地说,电视剧《那山那人那狗》在这里拍过镜头。

走到山脚下时,只见井棚下一口古井四面被青石板围定,井内清澈见底,旁边一块石板上乾隆五十年的字迹依稀可见。几百年来,正是这口古井滋润了一代又一代的芋头村民。

在芦笙鼓楼小憩时,85岁老人杨再晒热情招呼游人品尝虫茶。在芋头,感到一切都有规有矩。侗族人是“讲款”的,芦笙鼓楼的前坪就是“讲款”的地方,也就是村规民约宣布实施的地方。芋头人的“款”归根结底就是讲究一个善。

善使他们在门楼上挂草鞋,供给过路人,在古井里放草结,告诉过路人可以喝,善使这里门不上锁,夜不闭户。人们生活在一个互相信任的世界里。

在这里,他们纺纱织布,侗锦、侗帕、侗带闻名于世;他们演侗戏、唱侗歌、吹芦笙、跳哆耶舞……他们多声部的侗族大歌,曾轰动法国巴黎;他们的芦笙,曾到北京为毛主席表演过。他们的节日多得数不清。正月闹春牛,中秋芦笙节,花炮节、毽子节、十一月初一过侗节……

芋头人以快活的声调诉说着他们的神仙日子。

责任编辑:朱晓华

责编:朱晓华

来源:湖南日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