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晨报 2015-08-29 08:12:45


大诗人杜甫(712-770),大历四年二月,杜甫从湖南岳州出发,沿湘江南来,路过长沙,一上岸就到贾谊故居凭吊,写下了著名的《清明》。
诗圣杜甫在长沙逗留的时间最长,这是他晚年的最后的岁月,充满了辛酸,也极具传奇的色彩,几乎可以写一部精彩小说。
他寄寓于江边舟中。附近的长沙驿楼成了他与朋友相会的地方,从他的“杜陵老翁秋系船,扶病相识长沙驿”,“江畔长沙驿,相逢揽客船”等诗句窥见当时的情形。稍后,在小西门外的湘江边,租佃了一间简陋的楼房,因楼房面临湘江,他将其取名为“江阁”,诗中曾多次对“江阁”有描绘。如《江阁对雨有怀行营裴二端公》:“南纪风套壮,阴晴屡不分。野流行地日,江入度山云。层阁凭雷殷,长空面水文。雨来铜柱北,因洗伏波军。”如《雨》:“山水不做泥,江云薄为雾。晴飞半岭鹤,风乱平沙树。明灭洲影微,隐见岩姿露。”
在颠沛流离的日子里,“江阁”成了他唯一可以安身的日子。这种 “饥籍家家米,愁征处处杯,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艰难日子,使年老的杜甫心情倍增愁闷。但就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也没有仅仅悲伤自己的身世际遇,而是心忧天下,情系苍生。他写人民的疾苦。这些诗真实的描述了那个动乱时代的社会状貌,有助于我们认识当时的长沙古城。据后人考证,杜甫当年住的这个“江阁”,就是长沙驿附近的客栈,在今大椿桥一带,大概就是湘江路中段和西湖路交界处。2005年9月,为纪念杜甫,长沙市在这里建了仿唐建筑——杜甫江阁,与橘子洲、岳麓山隔江相望,江阁距天心阁不足一千米。分四层,高18米,现已成为湘江风光带的一处风景。
为避战火,杜甫半夜溯湘江往郴州投靠为官的二十三舅崔伟。船至耒阳方田驿,遇大水不能前行,半旬不得食物。耒阳县令闻之,送了牛肉白酒。杜甫只好调转船头返长沙,暮秋时节,思归故里,打算孤舟北上入洞庭。却因重疾复发,资费用尽,只得溯汨罗江往昌江投友问医。就在这年冬天,因贫病交加,不幸病逝于县治寓所,葬于小田天井湖。
杜甫毫无疑问是在三湘这度过了生命的最后岁月的土地上告别人世的。他在湖南逗留了一年多,度过了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留下诗作近百首。
文/唐之享周鼎安
征文
一起和地理排排坐
都说人生如戏,而地理,无不是这大戏开演的舞台。
无论是生活情调之抒发,还是奇花异草之观察,或者是地面风物之历史梳理,抑或是你身边人的故事,只要能与地理挨得上边,而它们又被你的文字记录下来。那么,请热情地告诉湖湘地理君吧。我们欢迎你的来稿,我们择优刊发(如果真的太优秀,我们会为你设专栏连载),我们也会给一点稿费,意思一下。
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文章够有意思,请你发到邮箱18047027@qq.com。
方域志·从地名看文明
嘉禾:农耕文明的开始
纵观几千年的地名命名历史,其实是文明进程的真实记录。湖南作为一个农业高度发达的地区,许多地名留下了农业文明从开始、发展、向纵深推进的痕迹。
郴州市有一个嘉禾县。嘉禾,古称“禾仓堡”;禾仓,即谷仓,是天下粮仓,清人李元度重修《南岳志》卷十引《湘衡稽古》云:“今桂阳县北有淇江,其阳有嘉禾县。相传炎帝之世,天降嘉禾,帝拾之以教耕,以其地为禾仓。后置县,因名嘉禾。”嘉禾是什么意思呢?“嘉禾”,美禾,茁壮之禾,硕大之禾,祥瑞之禾也。东汉许慎《说文》云:“禾,嘉谷也。以二月而种,八月始熟,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王充《论衡·讲瑞篇》云:“嘉禾生于禾中,与禾中异穗,谓之嘉禾。古人多以“嘉禾”为祥瑞之物,与甘露醴泉并称。如班固《汉书·公孙弘传》云:“甘露降,风雨时,嘉禾兴”。《湘衡稽古》告诉我们,嘉禾县的得名是源于炎帝拾嘉禾而教民耕。当地现在仍然流传这么一个传说:
上古时候,人们靠打猎、采野果为生,日子过得很苦。炎帝看到人们的这般苦境,心想,要是有种草能长出既多又能吃的果子就好了。于是,他不畏艰难险阻走遍了名山大川,尝遍了千奇百怪的果子。有几次还因误食毒果险些送了性命。有一天,他来到南方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当时正是热死人的夏天。他想找水喝,刚好碰上一座石山的洞口,泉水汩汩,凉气沁人。他猛喝一阵泉水后,因太困乏,就躺在洞口的一块青石板上睡着了。不久,只听得一阵仙乐飘来,抬头一看,只见一姑娘站立五彩云头,笑眯眯地扔下一株奇异的花草,它结有五穗果子,每一穗都有黄豆大小的果实几百粒,黄澄澄的,又脆又香。炎帝高兴得不得了,他日思梦想的草终于找到了,他马上就要去播种,不料这时突如其来的一只鸡乘他不备,衔起草就跑。眼看日思梦想的仙草就要断送在山鸡的嘴里,怎么得了!炎帝没命地追,追到一口深潭里。炎帝吓得大叫一声,醒来,原来是大梦一场,是自己睡觉翻身,掉进了泉水里。他不顾全身浇湿,去寻梦中的那株草。奇怪,那棵草好端端地抓在自己的手里。他欢喜地叫了起来,“老天有眼!老天有眼!”他想马上去播种,又担心那些该死的山鸡、老鼠偷吃他这宝贝种子。于是他找了个绝对安全保险的地方去试种,这个地方就是嘉禾城西九老峰下的丙穴。
在丙穴种了一年,收了满满一担果实。他好高兴,把这果实起名为谷子,把这种草叫禾苗,然后就在天降嘉禾的洞穴附近,教民耕种。第二年收获了几十担。以后天南地北的传了开来,种谷的人越来越多,这世上便有了许许多多的谷子。人们吃不完的就用廒仓藏起来。从此人类结束了吃野物、野果的生活,进入农耕社会。
人们为颂扬炎帝的功绩,把他敬为神农,把他睡觉的山洞取名丙穴,并把丙穴附近建的村舍取名禾仓,以后设堡,叫做禾仓堡。后来设县,取名嘉禾县,这就是嘉禾县名的由来。
文/吴展宏
考据
是“海坨山”还是“海陀山”?
2022年冬奥会高山滑雪项目选址北京延庆小海坨山。然而对于是“海坨山”还是“海陀山”,各方说法莫衷一是。究其缘由,在于这片山脉地域纵跨京冀,而两地用字各异。
“坨”字除了指堆、团块之外,另一个意思是“海中沙洲”。《延庆州志》记载了一个水淹曹州的传说:曹州即延庆,曾为汪洋,海坨山只是一块礁石,后水落山突,成为“海坨山”。同样的传说,河北省一侧的赤城人称之为“海陀山”。
“陀”指山岗、倾斜不平,古文中“陂陀”是指“不平坦”的意思。河北省域内的大海陀乡,以及地图上的各种标识,都是用“陀”字。知名的河北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无论是保护区管理局名牌,还是山上崖刻都是用“大海陀”。
不过,在北京延庆没有“海坨”的村落地名,其唯一的地理名称就是“海坨山”。在很多旅行散记中的“海坨戴雪”一词,因多是从北京或延庆的角度描述,所以都是用“坨”字,而没有出现过“海陀戴雪”的说法。
另一些常见的误写误读还有:
百度百科上写道:“海坨山主峰海拔2241米,为北京第二高峰,延庆县第一高峰。”而实际上,作为延庆境内的小海坨山峰,海拔只有2198.388米。大海陀山峰海拔才是2241米,但其在河北省境内,而河北和北京的分界山脊也不是大海陀山主峰,无法作为两地共表的山峰。
此外,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官方网站上写道:“保护区总面积4660公顷,地处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中,北依海拔2198.388m的主峰大海坨。”这一段混淆了“大海陀”和“小海坨”。
在延庆境内小海坨的主峰顶上,2006年树立的石碑上写的是“松山(海坨山)”,并标有海拔高度2198.388米。若以常识而言,意味着小海坨山实为松山,而且是在松山保护区范围之内。
由于以上这些混淆,一些人将河北大海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月13日公布的山林休养生息封山公告,误解成为2022年冬奥会高山滑雪场建设,也就不足为怪了。 文/温波
责编:谭思敏
来源:潇湘晨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