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声音丨吴穷诗说二十四节气之·雨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3-02-18 19:43:14

【好声音】

【美文】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春,似乎和雨有着千丝万缕的纠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作为古老的农耕民族,风调雨顺是中国人最大的期盼。雨水节气到了,播种希望的春天也就真的来了。

欢迎收听好声音诗说二十四节气系列之:雨水,滋养自己,也润泽他人。

春风化雨,萌发万物。雨水节气后,空气慢慢变得潮润,垂柳枝头刚刚萌生出几颗嫩黄色的柳芽,稻香村里的杏花却要喷火蒸霞一般了。

杏花春雨,烟柳画桥。杏花开了,桃花、梨花、海棠花……百花盛放的时节也就触手可及了。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宋人花市繁华,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上,就有挑着担子的卖花郎。《东京梦华录》记载:“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春日融融的时候,走街串巷的卖花者,将新鲜采摘的各色鲜花精心搭配,错落有致地放在马头竹篮中。他们把姹紫嫣红的花名在口中吟唱,声调悠扬如歌,吆喝声都浸满了醉人的花香。

“帘底红妆方笑语,通衢争听卖花声。”和魏晋时期放浪形骸、超然物外的极端生活方式不同,宋代文人已经认识到人要生活在规则秩序里,他们把生活艺术化,以审美的态度面对浮世悲欢。

他们种花,买花,插花,尤其盛行男子簪花。

浣溪沙

宋·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写下这首词时,欧阳修其实才43岁。但是体弱早衰的他,身罹目疾、足疾、风眩、消渴等多种疾病,已经早早地白发满头了

在当时的文人中,很难挑得出比欧阳修长得更难看的:他身材矮小,脸色苍白,高度近视,还有两颗兔牙露在外面。宋仁宗第一次见他,也忍不住皱起了眉头。

可是,生了白发又怎样,长得丑点又怎样,被人笑一笑又怎样,春天是属于每个人的呀!

那索性在皤然白发上,插上一朵明媚的花儿吧,让人生万事,人间百态,都沉醉在今天的酒中,和委婉动听的 《六幺》里。

官至副宰相的欧阳修,其实饱受生活的磨难。他幼年失祜,在贫寒中长大,后又丧妻丧子,却以其胆识气魄和执著努力,成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成为宋代最具盛名的全才之一。

公元 1029 年的春天,汴京城里繁花似锦,已经两次落榜的欧阳修,由胥偃保举,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第二年进士及第。再一年,百花盛开的时节,二十五岁的欧阳修,乘着明媚的春光,去西京洛阳赴任,迈出了他官宦生涯的第一步。

欧阳修虽然只在洛阳任上呆过三年,却在洛阳见过了最绚烂的春色。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因为,洛阳,有全世界最负盛名的牡丹。

这三年里,欧阳修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种植技术、品种、花期及赏花习俗等作了详尽总结,撰写出现存最早的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这个瘦弱的青年,享受了那样繁花灿烂的春天,即便后来的人生起伏不断,他却用一颗安定豁达的心,把人世间的哀怨、忧伤,转化成为人生温柔敦厚的滋养。

公元 1036 年,时任馆阁校勘的欧阳修,以朋党之罪被贬至山水相恶的夷陵(今湖北宜昌)。

九年后,此前已经重新回到了政治舞台中心的欧阳修,被卷入“张甥案”丑闻,再次离开京城,贬往安徽滁州。

面对令人愤懑的现状,欧阳修和友人约定,不说一句“戚戚之辞”。

他在地方整顿吏治,健全规章制度,使得物阜民丰;于是,在蔚然而深秀的琅琊薄雾里,诞生了中国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他依然爱花,在官衙四周种满花木:“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

春天于他,不止是繁花。在洛阳的春天,他还遇到了平生的第一个也是最好的一个顶头上司——吴越王钱俶之子钱惟演,时任西京留守。

钱惟演不让青年才俊埋首琐碎公务,却鼓励欧阳修丰富学识,享受生活。

在这种相当宽松的氛围下,欧阳修得以和梅尧臣等一班声气相投的朋友吟诗作对,品酒论文。最离谱的,据说有一次欧阳修等人到嵩山游玩,在龙门遭遇风雪,正发愁际,钱惟演居然派了厨子和歌女前来,让他们吃酒听歌,安心赏雪。

人这一辈子,遇见的人那么多,影响人生轨迹的却一个就足够了。

数年后,欧阳修又被召回朝廷。那时,他不仅职位高,文采更高,是毫无疑问的文坛泰斗。

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他表现出钱惟演式的大度,像爱惜花朵一样爱惜他们。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一大批当时还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都以布衣之身被他相中提携,名扬天下。

那一年,做礼部贡举主考官的欧阳修,读到刚刚走出眉山的年轻士子苏轼的文章,就感慨地大声说:“吾老矣,当放此子出一头地。”

苏轼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望, 把欧阳修词风中的豁达超然发挥到极致,成为了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

他也像欧阳修一样,奖掖后进,培养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

三十年后,欧阳修去世;再过三十年,苏轼也去世了。

人们记住了苏轼,也没有忘记欧阳修。

人们记得,他头簪鲜花,在所有春天和时间里行走的样子。

【创作谈】

中国古代学者根据四季更迭,将太阳周期换为基本等长的二十四个时间段落,设立了指导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

他们以时节为经,以农桑与风土为纬,依循节气安排起居饮食,也安排煮酒、簪花、焚香、苦读的雅致生活,那些质朴拙趣的日常,渐渐演变为独特的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式生活艺术,成为了所有中国人诗意空间的一部分。

时光闪过的那一刻,偶然发现,节气也还承载着悲春伤秋的古代文人,他们的人生际遇、脾气秉性、诗文创作和节气是如此密切贴合。

于是,就有了《诗说二十四节气》的系列文字。

这是文字对节气的馈赠。

吴穷,岳阳市华容县职业中专高级讲师,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岳阳市中小学语言文字名师工作室团队成员。

作者/朗读者 吴穷

策划/刘永涛 责编/徐典波

音频制作/韩苗苗

联合出品

湖南日报社岳阳分社

岳阳晚报社

新湖南岳阳频道

华声在线岳阳频道

一审:张璇

二审:徐典波

三审:刘永涛

责编:王相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