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9-09 15:34:53
文/李鑫
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一种从容的智慧;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一种睿智的善良;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一种逸世的洒脱。
鲁迅曾说过:“人世间真是难处的地方,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的确,我们在为人处世的哲学中,常常为世故所累。言行中,一言一卒,深怕受人非议。想付诸于实践时,通常思量再三,却囚困于心,近了世故,反离了心。大多数人,知世故,却困于世故。
渊明归隐于山田之间,创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佳话。试问哪个文人政客不求入仕呢?他深谙名利的可贵,他也有美好的仕途追求,即使如此,在经历了三次入仕后,在浮沉的官宦生涯中,他已厌倦混沌的官场生活,已看透官场交际的虚伪面纱。最后他放逐于内心的辽阔之地,带一把锄头归隐而去,栖息于“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的田园世界里。他知世故,却不世故。他打破了自身的局限,他远离了一切要以“切身利害相关”的狭小天地,他放逐了灵魂,放逐了自我……摆脱了一切世俗的“樊笼”,创出了“天空任鸟飞”的宇宙。他的胸襟,他的气度,完美的融合在了与这大自然息息相关的一切万事万物中。在世故、名利的羁绊中,换来了一个吸收天地之意蕴与情趣的全新自我。
以洒脱豁达之称的苏东坡,曾经交好了一位叫章悙的朋友,两人同游同饮了好一段时间。章悙而后当了宰相,手握大权,站队新党,对当时的旧党展开了疯狂的报复,甚至对昔日好友苏轼也毫不留情。宋哲宗在位,章悙当权,在他的蛊惑下东坡被贬至当时偏远荒凉的惠州。在艰苦的蛮荒之地,东坡却随遇而安,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出于对苏轼的嫉恨,章悙的打击迫害并没有停止,随后把苏轼贬低到了更偏远的地方,人迹罕至的儋州,也就是如今的海南岛。在宋朝,贬至海南岛只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东坡把章悙当朋友,而章悙却报之以迫害,实令人心寒。而在后来宋钦宗继位,苏轼翻身,却以海洋般的肚量去宽容了章悙。竟用短短的一句:“轼与丞相定交四十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回之以情。其海纳百川、高尚品格无不为人之动容!这也显示出了东坡的处世之道:知世故而不世故。其一看透人性、宽恕人性。其二“永以赤子之心待人”。即使章悙对东坡百般打击,东坡最后还是以自己的赤子之心宽恕了他。成全了他人、宽恕了他人,其实也是圆满了自己。看透世故,理解世故,宽容世故。永保赤子之心。即便世事洞穿,依旧天真不泯。这是一种最成熟的宽容、也是一种最善良的成熟。
知世故而不世故,是最本质的一种善良。接纳自己,接纳生命,才能去接纳世界。人最不能被打倒的即是自己的心态。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人世中,即使有着千千万万的羁绊,都敌不过内心的安宁。唯有保持好心态,做好自己,才能顺应一切改变。“出世而不离世、入尘而不染尘”,享受自我,把握自我,在纷繁的世故中成长、成熟、成为自我。
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一种成熟;不知世故而不世故,是一种幸福。在芸芸众生中,我们不过都是一粒尘埃,最后在光与浮影的幻化下,变成一粒尘土。在人世间分幻错杂的风景中,我们偶尔应该去停下来,筑作一片心灵的净土。接纳自然、接纳心灵、接纳生命。生活是一种品位,更是一种境界……用旷意洒脱去品位世故世俗之外的超脱世界,用“天真未泯,满怀赤子之心”的心境态度去品位生活。人生路上的种种一切,何尝不是最美好的风景?
责编:田锐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