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万字《形声字声义考》问世: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遗产

    2022-08-10 15:32:11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刘淦 王鹏

说起汉字,除了仓颉造字的传说,还有一位开山鼻祖,那就东汉的许慎。他所著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的开山之作,堪称我国文献语言的奠基人。历代学者评价他的功绩“可比孔子,堪比周公”,并尊其为“百世之师”。他的汉字学术理论自汉代以来,历经十几个朝代,几乎无人撼动。然而,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在湘乡竟然有一位90多岁的老人敢破天荒要重新“刷新”并“改写”这部一直无人敢动、似乎被神化了的经典古籍。

百余万字《形声字声义考》

一位执着的“犟”老头

三年前,笔者在湘潭湘乡市昆仑桥街道的一处旧民居里,见到了这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老人。

老人叫王子泉,是湘乡一中的退休教师,王老师1956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的前身——长沙师专中文系,是湘乡一中有名的“中文三剑客”之一。王老出生于湖南隆回的一个耕读之家,受他父亲的影响,他从小就熟读四书五经等古代经典,但他对中文情有独钟,尤其对于中文的形声字更是痴迷,他认为这是汉字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因为其一笔一划都体现着中国人的形象思维。出于对汉字的热爱,他先后自学钻研了大量中文古典书籍,其中,许慎的《说文解字》他先后就看过五种不同的版本。

熟悉王老师的人都知道他有两个“特异功能”。一是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对所阅读过的知识基本上是过目不忘。他的学生们大都见证过:在课堂上,王老师经常不用翻教材或字典,就可以精准地讲出某个字的出处,在哪本书的第几页,第几行。二是特立独行,不喜社交。他是有名的“书虫”,甲骨文字典、金文字典、甲骨文字编……翻来覆去,这些典籍的封皮都被他磨破了。平时,他除了教学,就是看书,特别是退休以后,他几乎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全身心地投入到古典书籍中,潜身专攻自己的汉字学术,有时甚至连续几个月不下楼。

博闻强记,加上他的勤奋钻研,成就了王老编写千年巨著的人生梦想。然而,在老人动念开始这本著作时,几乎所有的亲友都反对,但他们都知道,反对无效,老人要干的事,谁劝也改不了。

“我在湘乡生活60多年,湘乡人的那股‘牛’劲早已深深植入我的血脉。干什么事情不干则已,要干就一定要干成。我一介书生,身无长物,尽我所能,干成一件大事,我心足矣”。

在这种信念的驱动下,经过多年的艰苦钻研,这位执着勤勉的老人终于独立编写完成了这部110多万字的中文文字典籍手稿——《形声字声义考》。

(部分章节)

一本难以印刷的大书

书写成了,找出版社却遇到了麻烦。为了让父亲有生之年能够早日看到自己的心血面世,孝顺的儿女们带着这部书的手稿四处打听,国内外许多出版社都表示爱莫能助,望而却步,因为目前印刷厂的中文字库存量中根本没有这么多的甲骨文、金文文字,而寻找编辑、校对这本学术著作所需要的学术力量也并非易事。通过三年的苦苦寻找,终于在南京一家出版社找到了一个敢吃螃蟹的人。这家出版社被王子泉老人的精神感动了,也被他的学术成果震撼了。该厂采用现代加传统的“植字”排版法,对于字库找不到的那些金文、甲骨文,技术人员就把王老手写的字直接植入到对应的位置,终于解决了“找字”难题。

一部无人作序的巨著

俗话说:“读书先读序,序好书更殊”。为了找到与著书人份量相当的作序人,期间,王老家人着实花了一番功夫。书籍印刷之前,王老的儿子好不容易在南京某大学找到了一位此书的“知音”——目前国内文字学术研究界的一位知名博导,并答应作序。但其文章成稿之后,他坚辞了这份“作业”,认为王老师所著的这部16卷的《说文形声字声义考》“填补了当今国内文字研究学术界的空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但其份量太重,作为后来人,自己望尘莫及,只能高山仰止,惶恐不敢动笔。

于是,王老这部著作便成了无人敢写的“无序之作”。

一份沉甸甸的宝贵遗产

王老的《说文形声字声义考》注重于汉字“声”的挖掘,将许多原来混淆不清的文字有了明确的归类。如这部字典首页的第一个字“丕”,许慎认为该字是“从一不声”,认为“不”无意,只有声,而王老书中正文却对此作了纠正:“不”作为声旁有“大”之意……王老不仅把“声”挖掘出来了,而且还引经据典,大量运用《诗经》《礼记》《汉书》等古典原文作了清晰的详解,填补了古今字典几千来无人触碰的空白。

(部分章节)

王老的《形声字声义考》书中除了用16卷的正文篇幅在古人原有基础上作了进一步阐明和诠释以外,还用了“指事字例”“象形字例”“《说文》中的会意字録”三个附录说明,旁征博引,将许慎《说文》中的9000余字重新进行了归类匡正,从声义方面对其中的700余字解释进行了修正,并对其中未定声义的50余字进行了明确的阐释。鉴于《说文》检索不便,王老将古今融合,另制了汉语拼音检字表以方便后人检索。

王老几十年如一日,在浩如烟海的祖国传统文字中披肝沥胆,苦心造诣,潜心研究三十余载,把常人认为枯燥的文字视为瑰宝,并且将其发扬光大,使之固本清源,为华夏文明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字财富。

(一审 胡孟婷 二审 肖畅 三审 白培生)

责编:胡孟婷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