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6-27 13:18:29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6月27日讯(通讯员 许德军)在临湘市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教学点,它位于平均海拔近500米的药姑大山深处,离最近的集镇也有10多公里远。20多年来,这个教学点就像扎根药姑大山的马尾松一样顽强存在,承载起大山留守儿童的求学梦,它就是临湘市詹桥镇余湾村小学教学点。
人数最多时也只有38名学生,目前仅有15名学生,余湾村教学点能够保留至今,除了交教体部门的全力支持外,离不开余湾村支两委的鼎力助学。
“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家庭,都让孩子去詹桥集镇或临湘城区上学,留下的都是经济条件一般或是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现任余湾村党支部书记冯广成告诉记者,20多年来,村支两委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但举全村之力支持余湾教学点办学的做法一直没变,“我们就是想千方百计让每一位山里孩子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希望通过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让山区弱势家庭的孩子也能赢得美好的未来!”
要想留住教师、留住学生,进一步优化教学点硬件设施是关键。2015年,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余湾村支两委筹资54万元,建起了4间新教室、2间教师宿舍、1间烹饪间和1间餐室。在这里,教师宿舍不仅配备了席梦思床和衣柜、书桌等家具,热水器、空调等电器也一应俱全;在这里,有两间教室装上了智慧教学黑板,山里娃也能享受优质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这里,学生教室和宿舍都装上了空调,孩子们午休都有自己独立的床铺。
由于教室充裕,虽然目前余湾教学点仅有15名学生,但这里并没有像一般的农村教学点一样进行复式教学,一年级班仅有3个孩子,也单独使用一间教室,这样就有效避免不同年级学生交叉上课时的相互干扰。
不仅要让山里的孩子能够就近上学,还要切实保证教学点的教学质量。前些年,詹桥联校师资力量紧张,仅能派出2名编制内教师到余湾教学点,余湾村委会就每年拿出4万元经费,聘请2名返乡大学生作为编外教师。去年,全市38个农村教学仅保留了4个,但余湾村教学点仍然保留了下来,编内教师也增加到了5人。
为了让师生们吃上可口的饭菜,余湾村委会每年给予教学点5万元的生活补助。在这里,学生们每天享受一顿免费中餐,在校教师全年免费就餐。为了让老师们安心教学,村里每年花费1万多元,聘请一位村民作为专职厨师,专门负责师生们的餐食烹饪。
余湾村教学点仅有15名学生,其中需要接送的学生12人,配备一辆专用校车显然不太现实。为了减轻学生家长接送负担,村支两委指定村支部副书记戴庆卫负责接送孩子们上学放学。多年来,戴庆卫风雨无阻,每天往返四趟接送孩子们。
为了激励教师们用心教学,余湾村委会对教学点教师获得联校以上荣誉实行对等奖励。2016年,黎玲老师所教的班级获得了联校联考平均成绩第一名,2016年,吴桔老师所教的四年级班获得了全市四年级数学竞赛第二名的好成绩,余湾村委会都给予了一定的奖励。
为了丰富孩子们假期生活,余湾村委会主动对接岳阳民院等高校团委,邀请志愿者开展助学活动,为孩子们传授文艺知识和补习功课。
二十年潜心助学,点亮了寒门学子未来。多年来,余湾村教学点教学质量一直稳居詹桥联校前列,学生辍学率一直保持为零。
“余湾村并没有强大的集体经济,有限的经费要么是向上级部门争取的帮扶资金,要么是本村在外乡贤的慷慨捐助,说实话这些钱来得并不容易,但只要能为村里留守儿童赢得未来,我们不顾颜面的求人也值得!”冯广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家长选择在詹桥集镇或临湘城区租房陪读,每年房租水电加生活费用都在1万元以上,只要余湾村教学点还在,留守儿童家庭每年就可节约1万多块钱的费用,村支两委筹资助学这条路还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责编:王相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