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吸烟对心脑血管的危害更为隐蔽

  大众卫生报   2022-05-30 11:58:31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今年的主题是“烟草威胁环境”。大家都知道,吸烟是引起气管炎、肺气肿、哮喘、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原因,但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心血管病才是吸烟最大的隐形伤害。

吸烟对肺功能的伤害具有滞后性

长期吸烟对肺功能的伤害是巨大的,且具有滞后性。吸烟对肺部的伤害主要分为以下几个过程:吸烟导致的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造成气道黏膜炎性损伤、变性和坏死;气道天然的保护功能被削弱,继而破坏细支气管,引起小气道阻塞,从而使肺功能下降,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及慢阻肺等发生。

人随着年龄、衰老等原因,肺功能会出现生理性下降,而吸烟会加速这一过程,这个过程具有滞后性,有时甚至需要10~30年。吸烟者患慢阻肺的概率几乎是不吸烟者的5倍,一旦出现慢阻肺,肺功能就会下降。而戒烟后的肺功能下降速度会有所缓解,虽然恢复不到吸烟前的状态,但有研究显示,人在戒烟后,肺功能损伤将比吸烟时减少80%,因此,任何时候戒烟都不晚。



吸烟对心脑血管的危害更为隐蔽

比起吸烟伤肺,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心血管病才是吸烟最大的隐形伤害。香烟中含有的尼古丁等多种毒素,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痉挛,使心跳加快、血压和胆固醇升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而粥样硬化斑块一旦破裂或脱落,会在短时间内堵塞血管,导致急性心梗或脑梗,严重危及生命。

据世界卫生组织、英国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协会数据,全世界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吸烟所引起的疾病。2020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一项涉及90万人的8年随访研究发现,吸烟不仅伤肺,还可导致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衰、腹主动脉瘤、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疾病、高血压等。如果能在患病前戒烟,10~15年后,戒烟者的死亡率与不吸烟者没有太大差别。

断吸5年才算真正戒烟


戒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递进的、阶段性的。戒烟通常会包含以下几个阶段:1)思考前期:不想戒烟;2)思考期:随着对吸烟危害的深入认识,一方面认识到应该戒烟,另一方面仍难以割舍;3)准备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开始计划戒烟;4)行动期:将戒烟付诸行动;5)维持期:戒烟行为得到巩固,如果能持续下去,会戒烟成功;如果得不到巩固,将进入复吸期。

戒烟时间越长,戒烟成果就越稳定,一般来说,5年完全不吸烟才算成功。戒烟过程中出现的戒断反应正常现象,通常在停止吸烟后数小时开始出现,最初14天内表现最强烈,之后逐渐减轻,直至消失。建议戒烟者远离其他吸烟者,平时可用饮水、嚼口香糖、散步、听音乐等补偿行为代替吸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呼吸科主任 陈谨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 马根山


■延伸阅读

为什么大多数吸烟者不会得肺癌?

真相:吸烟达到一定量后会触发自我保护机制

从全球大数据来看,虽然吸烟是导致肺癌的主要原因,但现实中只有少数烟民会患肺癌,这是为什么呢?近日,发表于英国权威医学期刊《自然》子刊《自然·遗传学》上的一项研究指出,DNA突变会随年龄、吸烟量增长在肺部细胞累积,吸烟者的DNA突变概率比不吸烟者更高,也就是说,吸烟的人比不吸烟的人更容易得肺癌。

但是,研究者也指出,当吸烟量超过一定临界点,就会触发吸烟者体内的自我保护机制,进入DNA突变平稳期,也正是这种强大的DNA修复能力,可以帮助抵御导致肺癌的吸烟损害,从而降低患肺癌的几率。需要指出的是,上述研究仅仅是从个体DNA修复能力来判断肺癌风险,千万不要把它当成持续吸烟的理由。



责编:许建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