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声音丨吴穷“诗”说二十四节气·小满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5-20 15:19:23

【好声音】

【美文】

阮郎归•初夏

宋·苏轼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邂逅了夏天里的第二个节气——小满。

都说小满是最符合中国人理想的节气,花看半开,酒饮微醉,小得盈满。这也是一年中最妥帖的时节:冬春衣裳换成轻薄单衣,人体更为舒展自由,心情和心灵也更上扬明丽。

小满三侯:一候苦菜秀,二候靡草死,三候麦秋至。小满后,人们吃苦菜,尝新麦,吃苦尝新,苦尽甘来。中国人的生命逻辑,就是深味时间坐标里的当下本质。

写这首初夏小词时,47岁的苏轼,历经了乌台诗案的劫难,被贬黄州已经 4 年了。贬谪,是历代先贤都有过的遭遇。面对政敌的疯狂打压,面对死里逃生的命运,苏轼在黄州拿着微薄的俸禄,自己开荒种地,生活清苦,心灵上却实现了苏轼到东坡居士的超脱。极清寒的他,用饱满的热情,写下了最清新的《初夏》:

沉香缭绕,纱窗幽碧,女子酣梦,棋声砰然……那石榴花般鲜艳明媚的女子,精致中洋溢着书卷的气息,可不就是“赌书消得泼茶香”的李清照。巧合的是,这一年,李清照正好出生 。

中国人多在自家庭院里种植一两棵石榴,以祈求生活如石榴花般红红火火。女孩子们也喜欢将裙子染成像石榴花的红色,称这种颜色的裙子为“石榴裙”。其实,中国人对于红色的推崇由来已久,它是赤、丹、珠、绛各种深浅明暗不同红色的统称,那是代表中华民族的中国红。东汉刘曦曾在《释民》中这么记载,赤,赫也,太阳之色也。就是说,红色是太阳的颜色。太阳的是万物生长之源,火的使用是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于太阳和火的崇拜逐渐演变成为人们对于红色的尊崇。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目中,红色往往象征着喜庆、兴旺、吉祥和庄严,人逢喜事都喜欢用红色:结婚时喜庆的嫁衣,状元郎身穿的官袍,过年时张贴的春联,无一例外都是红色。红色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性格和文化图腾的色彩,它是盛放的鲜花,是滚烫的血液,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柔情,也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赤诚。

文人们也被火红榴花所折服,唐代诗人杜牧看到头戴榴花的女子时,竟然担心花会烧坏了她的翠簪和秀发,写下了“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的诗句。绿荫丛中缀着的欲燃榴花,无疑是夏日时光里最绚烂的存在,若簪于苏轼耳边,那定是火焰般的热烈吧!

簪花,不独是女子的专利,宋代就极度盛行男子簪花:士子科举及第会簪花,官员国家庆典须簪花,百姓各种节气皆要簪花。《水浒传》里常年出海打渔的阮小五,尽管每天裹着个破头巾,也不忘插上一朵石榴花;又或者原本是看押犯人的杨雄,他是个牢头,却会在自己的鬓发旁插着朵芙蓉花,可谓是妖艳无比;“一枝花”蔡庆,“生来爱戴一枝花”,他的绰号便来自簪花的喜好。如此说来,郭靖郭大侠是不是也会在鬓边簪一朵鲜花呢?

梅花傲雪,牡丹富贵,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每次聚会饮酒,文人士大夫们都会簪时令花一朵,重阳簪菊,上元簪梅,到了端午就会簪上洁白的茉莉,以表达自己的豁达乐观、傲岸独立。“醉酒簪花”于是在诗文里频繁出现,如赵葵的“偷闲把酒簪花去,不似儿童笑语喧”。

在宋代文人的诗词里,我们还看到了一个更有意思的情境——白发簪花。欧阳修就有“白发戴花君莫笑,《六么》催拍盏频传” 的句子。这又是为什么呢?

宋代文人奉行儒家思想,修身治国、积极入仕,但仕宦生涯并不能一帆风顺,贬谪、罢黜不可避免。和魏晋时期的放浪形骸、超然物外的方式不同,宋代文人已经认识到人要生活在规则秩序里,他们用焚香、点茶、挂画、等更为艺术化的方式,在生活中超越生活,以审美的态度面对浮世悲欢,并由此寻到到政治旋涡里的一种平衡,这个平衡就是《孟子》所说的“穷则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处江湖之远时, 就努力完善自身的道德修养;居庙堂之高时,就努力惠及天下。“白发簪花”的情结,是他们排遣心中苦闷的方式,也是他们的不服老、不妥协。

浮世悲欢,都在簪花里。

明白了宋代文人的簪花情结,也就懂得了苏轼的潇洒豁达。“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面对苦难人生,他看似是逆来顺受,但实际上,他从来都没有浪费过自己的光阴,他在每一个地方都尽力拥抱生活,即便垂暮之年,被贬海南岛。在那个与中原饮食习惯、生活习惯截然不同的蛮荒之地,苏轼开医馆,办学堂,制香墨,挖水井,酿美酒,烤生蚝,兴致勃勃地把垂垂暮年过成了榴花般灿烂的青春。

小满之后,雨水会更多,会常出现突如其来的电闪雷鸣,它像极了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生。面对风雨,请你给自己一颗灿若夏花的心脏吧,让它帮你滤掉所有晦暗和琐碎,让你的心容得下无边的宇宙,和夏花般绚烂的人生。

浮生若梦,不欢为何?

【诗文品析】

中国古代学者根据四季更迭,将太阳周期换为基本等长的二十四个时间段落,设立了指导农业生产的二十四节气。

他们以时节为经,以农桑与风土为纬,依循节气安排起居饮食,也安排煮酒、簪花、焚香、苦读的雅致生活,那些质朴拙趣的日常,渐渐演变为独特的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式生活艺术,成为了所有中国人诗意空间的一部分。

时光闪过的那一刻,我偶然发现,节气也还承载着悲春伤秋的古代文人,他们的人生际遇、脾气秉性、诗文创作和节气是如此密切贴合。

于是,就有了《诗说二十四节气》的系列文字。

这是文字对节气的馈赠。

作者/朗读者 吴穷

策划/徐亚平 责编/徐典波

音频制作/韩苗苗

吴穷,岳阳市华容县职业中专教师,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

责编:徐典波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